简介:摘要目的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影像学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文在此次的研究中,从阐述医学影像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目的和可行性的角度着手,对医学影像中计算机图像处理实际应用进行了论述,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文献分析法。结果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到影像学处理当中,去噪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实际的操作中,结合影像自身的特点、噪声学的统计学特征以及频谱固有的分布规律等,当前,较为常用的是均值滤波、低通滤波以及的中值滤波等算法均能对图像予以平滑处理,使图像更清晰,图像生成的效果更具有真实性。清除干扰和降低噪声主要是通过增强清晰度、对边缘进行锐化、调整对比度以及伪色彩填充等,通过这几种方式和方法,能在不同程度上提升图像自身的清晰度。结论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对医学影像清晰度的提升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图像的降噪、图像质量的提升以及图像边缘的分割等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图像的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meningitis,TBM)患者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细胞学动态观察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TBM患者20例,对其应用CSF细胞学检测方法,分析不同时期的TBM的临床特点以及持续时间。结果TBM患者在临床经抗结核治疗前后CSF的中性粒细胞、激活单核细胞、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转移淋巴细胞以及淋巴样细胞所占比例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55、1.583、2.054、3.512、2.025、2.050,P<0.05)。细胞学诊断结果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57、3.145,P<0.05)。结论CSF细胞学动态检测对判断患者的治疗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患者均进行CT和MRI检查,确诊后患者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颅内压等对症治疗。结果经过影像学检查发现病灶位置在大脑中动脉主干区患者21例,病灶位置在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患者8例,病灶位置在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患者5例。患者根据病灶形态不同可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42例患者中血肿型5例(11.9%),非血肿型37例(88.1%)。有2例患者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余4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在发病后4周内出血病灶完全吸收。结论脑梗死和高血压均是出血性脑梗死的诱发因素,根据CT或MRI检查结果对大面积脑梗死和脑栓塞患者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抗凝和溶栓治疗可有效预防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梅毒螺旋体抗体不同血清学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CLI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胶体金试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对1200例住院以及门诊患者血清进行检测,TPPA为确认试验,评估其他3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结果CLIA法检出阳性率为97.75%,假阳性率为0.27%;金标法检出阳性率为82.02%,假阳性率为5.31%,TRUST法检出阳性率75.28%,假阳性率为0.39%;联合检测法(CLIA法、金标法、TRUST法)检出阳性率为71.91%,假阳性率为0.09%,用TPPA确认为梅毒螺旋抗体阳性血清标本中,金标法与TRUST法弱阳性标本S/CO(1-5)阳性检出率低于S/CO>5阳性标本。结论CLIA、TPPA的敏感度以及特异度良好,其他两种试验方法的假阴性、假阳性率高,可作为检测辅助试验,同时结合多种检测方法,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类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HTLV-Ⅰ)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选择保定市中心血站2017年10月24日—2017年11月14日完成HTLV-Ⅰ检测的血液样本4959份进行研究,所有血液样本均应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初筛检测,初筛经双孔试验确认为HTLV-Ⅰ阳性者进一步予以免疫印迹法(WB)确证,同时统计学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组、地区、职业分组间HTLV-Ⅰ血清流行病学情况。结果本次4959份血液样本经ELISA初筛检出HTLV-Ⅰ阳性11份,检出率为0.22%,进一步经WB确证有反应性1份,HTLV-Ⅰ阳性检出率为0.02%;在性别上、不同年龄组、不同地区、不同职业间HTLV-Ⅰ检出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保定市地区HTLV-Ⅰ感染率较低,血清流行病学并不明显,在不同的性别、年龄、地区、职业之间差异不明显,还有待在以后大样本中进一步探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暗示在外科动物实验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方法选择外科动物实验学20名同学参与实验,第一组为传统教学组,同学10名,男女各5名,进行正常教学,教学时间为8周。每周1次上课,上课时间3小时,8周后进行实验考核;第二组为心理暗示教学组,同学10名,男女各5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暗示,教学频率同第一组,8周后进行实验考核;对实验考核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传统教学组中优1例,良2例,中5例,差2例,优良率30%;心理暗示教学组,优4例,良3例,中3例,差0例,优良率70%;结论心理暗示在外科动物实验学教学中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