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院前急诊急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由家属自行送患者进院,观察组由急诊人员进行院前急救并送患者入院,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好转率为86.1%,远高于对照组的61.5%;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前急诊急救可以明显降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大大缩短了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联合检查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用CDFI或TCD技术或两种技术联合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临床确诊的1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检测,按所应用的检测技术将患者分为三组TCD单项检查42例(组1),CDFI单项检查32例(组2),CDFI+TCD联合检查76例(组3)。结果组1诊断结果异常者34例,正常者8例,诊断符合率81%;组2诊断结果异常者25例,正常者7例,诊断符合率78%;组3诊断结果异常者73例,正常者3例,诊断符合率96%。结论CDFI和TCD联合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中有重要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方法对研究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健康人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实验室检验人员完成所有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验工作,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所得结果给予专业分析(统计学)后获得结论。结果研究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健康人群均给予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可知,研究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高达85.00%,对照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仅为10.00%,研究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特点,对疑似病例积极给予各项检查确诊病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简介:摘要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易发人群为中老年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高,是现在社会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文章的研究目的是调查抗血小板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以提高医院医务人员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及治疗水平,保障人民有一个健康良好的体魄,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方法是收集临床医学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例,调查其使用率,并对不能使用抗血小板药的原因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应因病制宜地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些病例则不能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结论是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中意义重大,合理地使用药物治疗不仅能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还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心脑血管病患者应用血栓弹力图对于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接收的188例心脑血管患者进行对照分析,根据所采取的治疗措施不同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分别为94例患者。单一组仅接受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联合组则在采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联合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栓弹力图进行检测,观察并比对单一组和联合组的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途径抑制率。结果联合组的阿司匹林途径抑制率均优于单一组,联合组氯吡格雷途径抑制率(68.12±8.25)%优于单一组(52.42±6.87)%,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脑血管病患者在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血栓弹力图进行检测,能够根据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适当调整治疗计划和方案,进而更加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引起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总结治疗期间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因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顽固性呃逆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50例为对照组,5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西药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配合实施系统护理。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为72.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引起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非常确切,配合系统护理措施的落实能够巩固疗效,值得临床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比较是否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脑血管病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乌海市人民医院ICU机械通气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46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静脉营养对照组,每组23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机械通气第1天和第7天呼吸肌肌力指标(MIP、Pdimax)。结果与机械通气第1天比较,两组机械通气第7天MIP、Pdimax均有升高(P<0.05);与静脉营养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组机械通气第7天呼吸肌肌力的改善更加显著(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的支持方式对急性脑血管病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肌力的改善具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