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前心绞痛与临床预后关联。方法选取2013年11月到2014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0例,其中45例存在梗死前心绞痛,作为观察组,35例无梗死前心绞痛,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肌梗死后心衰、心绞痛等情况,并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8例(17.8%)患者在入院就诊时存在胸痛症状,持续时间不少于12h;对照组7例(20.0%)患者存在胸痛症状,症状持续时间不少于12h;观察组梗死后心绞痛为6.7%,低于对照组的14.3%,梗死后心衰为2.2%,高于对照组的11.4%;不良反应率为4.4%,高于对照组的2.6%。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表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前心绞痛与临床预后无明显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丁苯肽联合通心络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影响,以供参考。方法临床研究对象是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74例,随机分两组。单用组治疗药物为丁苯肽,联用组治疗药物为丁苯肽联合通心络。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脑血管储备能力(CRC)、屏气指数、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两组干预后CRC、屏气指数、NIHSS评分均显著改善,但联用组患者改善水平明显高于单用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丁苯肽联合通心络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优化其脑血管储备能力,联合用药作用可靠,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非梗死区导联ST段压低对梗死相关血管病变位置﹑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的病变情况及梗死后心功能变化的判断价值。方法连续评价2009-2011年95例接受介入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分析入院时心电图,根据是否存在Ⅱ﹑Ⅲ﹑aVF导联(下壁导联)ST段压低及Ⅰ﹑aVL导联(高侧壁导联)ST段压低分为四组。A组下壁导联ST段压低组(32例),B组高侧壁导联ST段压低组(20例),C组二者均压低组(9例),D组二者均无压低组(34例)。四组间进行临床资料﹑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CAG)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的比较。结果冠脉造影发现对于梗死相关血管(IRA)A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近段的病变发生率高于B﹑C﹑D组(P<0.05)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36.1%﹑63.6%,A组合并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的发生率高于其余各组(P<0.05),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9.4%﹑75%,各组间其他血管病变及病变血管支数无明显差异(P>0.05)。A﹑B组ST段的压低幅度与左室射血分数有相关性(A组r=-0.44,P<0.05;B组r=-0.66,P<0.05),C组ST段压低幅度与左室射血分数无相关性(r=-0.23,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ST段的压低能帮助判断梗塞血管的病变位置,非梗死区ST段的压低的导联数目和压低幅度对预后心功能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干预后的影响因素以及临床特征。方法将所有符合急性下壁心梗而且资料完整的病例分为急性单纯性下壁心梗组,和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下壁心肌组,单支病变40例,双支病变59例,三支病变61例。下壁并右心室心梗组,单支病变ll例,双支病变18例,三支病变29例。早期再灌注治疗者130例,死亡7例,出现严重并发症33例(25.4%);保守治疗者102例,死亡13例(12.7%),出现严重并发症41例(40.2%)。下壁并右心室心梗者72例,早期再灌注治疗者54例,死亡15例(27.8%),出现严重并发症18例(33.3%),保守治疗法18例,死亡10例(55.6%),出现严重并发症11例(61.1%)。结论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对下壁心梗患者干预后临床表现更为复杂,院内病死率增高。早期溶栓或PCI治疗对急性下壁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是必要的。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急救方式和结果进行具体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心梗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的患者共70例,根据救治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家属将患者送至我院进行急救治疗抢救的;观察组为我院急救成员通过出诊的方式采取急救抢救的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患者的救治情况、住院情况、预后情况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的死亡率为2.8%,对照组则为20%,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从整体治疗效果上看,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短,即观察组为(18.41±4.2)d,对照组则为(18.41±4.2)d,此外,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1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结论及时的救治急性心梗的患者对提高生存率具有现实意义,针对急性心梗患者实施出院抢救的效果更高,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时的给予护理救治一系列改善措施,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进一步观察、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例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和比较同期急性加重期但未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2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观察组发热、典型心前区痛疼、突然胸闷、呼吸困难加重、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高于对照组,x2=3.687,4.552,3.503,3.489,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低血压、意识障碍等表现无显著差异;观察组肌酸激酶、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血红蛋白、总胆固醇、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aO2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老年AECOPD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易区分,应加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体征观察,同时结合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动态变化及时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对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用自2010年9月~2013年8月我科治疗患者符合入选标准264例,均为首次发病或既往有脑卒中发病史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将这26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NS100ml+前列地尔10ug静滴qd,10~14天为一疗程。结果对照组138例,基本痊愈30例,显著进步45例,进步55例,无变化8例,有效率94.2%,总显效率54.3%;治疗组126例,基本痊愈72例,显著进步35例,进步18例,无变化1例,有效率99.2%,总显效率8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前列地尔能有效改善脑缺血、缺氧,有助于神经缺损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的急诊抢救处理手段。方法将我院2010年-2014年12月期间急诊室就治的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抢救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回顾。结果在进行诊治的65例患者当中,患者的年龄段分布为41-78岁,其中≥60岁以上的患者有39例。以上患者有2例患者放弃治疗,其他均进行了急诊冠状支架术,进行了PTCA治疗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达到93%。4例患者因病情较为严重治疗无效死亡,临床死亡率为6.3%。讨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进行确诊之后,采取积极的介入治疗策略及应用如PTCA,能够有效的救治患者,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人,其中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经过系统的治疗,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都显著降低,但是就改程度上来看,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氯吡格雷片口服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T结果的分析。方法将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疑似急性脑梗死的95位患者在入院时采用的常规CT扫描,以及在其1d~3d后进行的CT复查予以阳性分析。结果95例患者中第一次CT扫描为急性脑梗死的有75例,它的阳性率是86.32%,其中30例患者的梗死部位为颞叶的29例,所占比例为41.65%,22例额顶叶,所占比重为28.35%,12基底节区,占11.18%,7例枕叶,所占比重是10.49%;其余的所占比例是12.33%。脑实质低密度征、肿瘤胀征、脑动脉高密度征这三个为患者的特异性表现。结论常规CT扫描是临床中诊断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及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