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本院就诊收治的9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动力髋螺钉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前、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均较术前上升,且观察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愈合快,有利于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方法:在我院选取40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中心随机法分组(实验组、对照组),20例/组。选取时间: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其中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实验组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对比两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Harris评分对比无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5.00%、30.00%。结论: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择取我院自2020年12月—2022年1月收治的需要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此次研究观察对象。实行随机数字法形式,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治疗组。对比两组治疗后髋关节功能及治疗有效性。结果:治疗组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同比对照组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P<0.05),且治疗有效性同样更高(P<0.05)。结论:针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较理想,其有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促进其临床症状改善,继而提升治疗有效性,方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踝关节骨折术后疼痛的护理对策及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于我院骨科就诊的7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策,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加疼痛护理对策,观察分析两组不同护理方式患者患处疼痛总缓解率、护理满意度、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总缓解率(94.29%)明显优于对照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踝关节骨折术后疼痛护理满意度(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纠纷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1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踝关节骨折术后疼痛患者,进行单一的常规护理不能完全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联合疼痛护理在缓解踝关节骨折疼痛的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推荐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术后疼痛的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0例2016年11月到2018年5月医院接收的踝关节骨折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性的原则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办法为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组的患者除了要进行常规的护理之外,还要在其完成手术之后增加疼痛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能够达到97%,远远超过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较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患者对本次护理的满意程度也较高,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踝关节骨折手术患者实行手术后的疼痛护理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被应用和推荐。
简介:目的:探究针对踝关节骨折伴下肢胫腓联合分离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伴下肢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62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纽31例和对照纽31例。给予观察纽短肌腱移位手术疗法,给予对照组骨膜移位手术疗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长,术后愈合所需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9.4±7.5)h,明显低于对照组(81.3±7.9)h,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术后愈合时间为(61.5±2,8)d,明显低于对照组(87.1±3.7)d,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优良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骨膜移位手术疗法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肢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可观,值得在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观察阶段性康复护理在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进行对比实验,选择该期间收治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观察样本,涉及样本量共计40例,依据入院治疗时间先后顺序作为分组条件,取前20例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后20例实施阶段性康复护理(观察组),整理记录两组患者实施不同干预后相关数据指标,并完成分析检验,观察结果差异表现。结果:结果数据可见,观察组足踝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组间P值均<0.05,证明实验有价值。结论:阶段性康复护理在踝关节骨折患者中应用对足踝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应用价值明显,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评价采用加长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long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long)治疗股骨中上段长节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采用加长型PFNA治疗股骨中上段长节段骨折20例,术后3、6个月采用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0例患者手术时间75~350min,中位时间155min;术中出血量50~700mL,中位出血量168.5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螺旋刀片切割股骨头及断钉现象,无髋内翻短缩畸形出现,无骨折不愈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96±0.54)个月。按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标准:3个月优良率为80%,6个月优良率为90%。结论:加长型PFNA治疗方法具有微创、固定强度高、生物力学特性好等优点,在治疗股骨中上段长节段骨折时骨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改良内侧手术入路治疗后踝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6年5~10月我科治疗的61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手术入路分为改良内侧入路组(n=30)及后外侧入路组(n=31),比较两组的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改良内侧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外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内侧入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外侧入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价显示,改良内侧入路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00%,外侧入路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内侧入路治疗后踝关节骨折术中创伤小,恢复快,是较为适宜的手术入路。
简介:目的: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踝关节骨折。方法:将113例患者按中西医综合疗法和手术治疗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68例,手术组45例。中西医结合组采用手法复位固定和克氏针固定配合外部石膏u形托外固定,中医中药内服。手术组遵照骨外科内固定的原则,做到内固定可靠、骨折解剖对位,特别注意外踝的解剖对位。视具体情况考虑术后的石膏外固定或支具固定方法。结果:通过SPSS11.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矛检验得到两组治疗效果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当前踝关节骨折治疗上,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是可行的。
简介:摘要目的对踝关节骨折患者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我院对7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开展了研究分析,为患者提供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并且选取了同期的70例踝关节骨折外固定复位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有26例优秀,占37.14%,31例为良,占44.29%,8例为一般,占11.43%,5例为较差,占7.10%;观察组是27例为优(38.57%),32例为良(45.71%),7例为一般(10.0%),4例为较差(5.71%);优良率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对照组VSA评分平均(2.84±0.47)分,HAMD评分为(18.38±2.31)分,HAMA评分为(14.48±1.93)分,观察组分别是(7.89±1.08)分,(45.23±5.93)分,(39.28±4.31)分;观察组负面情绪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比较突出,该方式具有风险性,需要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