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导致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检验科2014年5月—2016年5月获取的微生物检验标本1000份作为该次研究对象;针对所有检验标本系列资料于临床展开回顾性分析;针对表现为不合格微生物标本所占有的百分比进行准确计算,并且对导致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加以分析,并且研究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结果在该次研究的1000份微生物检验标本中,最终表现出样本不合格的标本239份,百分比为23.90%;不合格样本中包括水样样本、血样样本和一次性样本,其中水样样本168份,占所有不合格样本的70.29%,血样样本31份,占所有不合格样本的12.97%,一次性样本40例,占所有不合格样本的16.74%。因为采集样本过程中未规范操作、出现了送检不及时的现象以及标本污染的现象均会导致最终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结论存在诸多因素会造成最终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现象,对此在对微生物标本进行采集、标本运输以及标本检测过程中,需要做到满足要求规范,进而将出现不合格标本的概率显著降低,为后期患者疾病治疗提供准确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及策略。方法 本研究中,微生物实验室2020年4月~2021年5月期间实施常规管理模式,随机抽选200份微生物样本作为对照组,并且将2020 年6月~2021年7月期间实施质量控制模式,随机抽选200份微生物样本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中,共10份样本存在质量问题,对照组中,共22份存在质量问题,观察组质量问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影响样本质量问题方面,存在样本、操作人员、仪器、操作以及环境等因素。结论 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较多,需要加强质量控制管理,从而提升质控效果。
简介:摘要:在急诊医疗环境中,心肺复苏是至关重要的紧急护理措施,它在患者的生存和恢复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深入探讨了急诊医学中心脏复苏相关护理的质量问题,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深入文献研究和实地观察。我们提出了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和改进策略,包括提高护士素质、加强设备设施、改善联系机制、完善护理流程和增强继续教育等多个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执行这套策略可以显著提高急诊医学中心心肺复苏护理的质量和效率,有效减少因心肺复苏延误和错误等情况对患者生存率和恢复的影响。该研究对急诊医学中心心肺复苏护理质量的提升有着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制约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问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简介:摘要;临床医生应合理使用中药注射液。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防范 一 ;中药注射剂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法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体内的灭菌制剂。 不论在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和肿瘤疾病的治疗方面,还是在危重病人抢救中,中药制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概述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常涉及多系统,多器官,所以临床上表现出多样性,不可预知性,发生率高,后果比较严重。报道较多的是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皮肤黏膜和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过敏症,发热反应和消化道反应。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告增加,几乎涉及目前在用的所有中药品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居高不下。有统计资料( 1)显示,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中药注射液,大部分是常用药品。 如穿琥宁血塞通复方丹参 双黄连清开灵等,其中 鱼腥草注射液 因致人死亡,已于 2014年停止生产。据国家药品评价中心统计,( 2) 2016年中药不良反应上报病例占全部药品不良反应的 14%,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占全部中药不良反应的 75%。目前中药注射剂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仅次于抗感染西药,以至于学术界有人开始否定中药注射剂,提出有抢救条件的医院才能使用中药注射剂。 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的原因 1、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复杂 中药单一成分的提取物能够完全取代中药作用的并不多,很多中药成分尚未明确,特别是复方制剂。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包括已知成分,未知成分及杂质等。中药制剂在提取过程中,其中的杂质也相应力被提取了出来,且有些杂质不易除去,易引起不良反应 (3)。在配制中药注射剂时可按照药物性质加入适量的添加剂,如增溶剂、抑菌剂、止痛剂等这些附加剂进入人体后,也可能和机体产生反应,生成有害物质,故临床应用中应注意有效成分以外的其他成分的副作用。 2、中药注射剂应用中存在的微粒问题 微粒不能在体内代谢,其对人体的危害,已成共识( 4)。有些药用 5%葡萄糖注射液和生理盐水稀释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不符合药典对不溶性微粒的规定。有些中药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与浓度成正比为,微粒数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3、中药注射液的质量 和用量 中药注射液的质量标准低,可控性差,对中药注射剂注册管理定位不清,新的技术要求缺失,评价体系落后,市场逐利,随意扩大使用人群和配伍,这些都是造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原因。临床上超大剂量使用中药注射剂较为普遍,超大剂量用药也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5)。 三、防范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策略 1、遵守使用用药物说明 应严格根据用药说明来选用溶媒。配置好后液体后要立即使用。中西药配伍合用是中西药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一个正在探索和发展的重要课题,联用往往会收到很好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联用不当,则可出现互相削弱药物性能,甚至损害人体健康的后果,所以联用时一定要慎重。在不了解药物间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不能盲目合用。中药注射剂成分比较复杂,一种中药注射剂本身就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而与其他药物配伍可能发生的反应往往难以预测。如两组输液确实临床所需,无法避开,可在两种药物之间输一些液体,生理盐水或 5%葡萄糖注射液,等过后再更换下一组输液 (如与奎诺酮类药物 ),防止两种药物在血液中混合发生化学反应。 2、严格掌握用法用量 中药注射剂的用量应该对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而定,适当控制中药注射剂的用量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了解药物的成分,尤其是含有毒性的回不良反应较大的成分,主观认为中药注射剂不易过敏,而随意增加极量,很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临床应用中,为尽量减少微粒对人体的伤害,应严格执行药品说明书推荐的稀释液和浓度。用法用量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不能随意加大剂量,剂量越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就越高。 3、药物合理配合,重视配伍禁忌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在临床与其他药物输液配伍时,可能会发生配伍变化,不良反应难以预测。因此配伍输液时需要特别慎重。需考虑药物的 ph值、温度、配伍输液等稳定性因素,遵循中医用药规律。因西药的适应症是由其化学结构决定的,而中药的作用则取决于寒、热、温、凉属性,区别中医药学的功能、主治和西药的药理作用,适应的概念,辩证使用中药制剂注射液,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两种中药注射剂的配伍也应尽量避免,因为其中有些成分可能因 PH值改变、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溶解度下降,或发生聚合反应,甚至产生有害物质,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一般来说,药物配伍品种越多,配伍禁忌发生机率越高,输液中微粒数量越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也就越多。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研究难度较大,现用于参考的配伍较少,而且合并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因此,应禁止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尤其与高浓度的液体或大分子溶液配伍( 6),除非说明书中规定。 4、注意体质因素 用药前要认真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和药物反应史,避免用于不适宜人群。对有药物过敏史的病人要慎用,并注意用药的个体差异,对老幼体弱者适当减少剂量。对首次用药者开始滴速宜慢,观察十分钟后,无反应再适当调速,做抗过敏等处理。有的过敏反应出现很快,应立即抢救,有的不良反应出现在半个多月以后不能掉以轻心。 5、掌握用药疗程,防止长期用药 中药注射剂都有用药疗程,当疗效不佳时,应及时换药。用药时间过长时,易使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引起中毒,或者产生药物依赖性。治疗症状消失,就要及时停药,药物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确需给予静脉治疗,病情好转,能口服时提倡及早转为口服给药的序贯疗法。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特有的中药新剂型,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等特点,广泛运用于临床并显示出很好的疗效。 应改变 "中药无毒或小毒 "的偏见,消除 "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和中药制剂比西药安全 "等错误观点。中药制剂已不同于传统中药剂,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药,已不能完全用中药理论指导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强调其注射剂的概念,即使用上的安全性,不可盲目用药,以避免不良反应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 1)赵春芳,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及对策 中国现代药学应用 2015年八月第 16期 246 ( 2)李波 .浅析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4); 662 ( 3)卢泓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10)22~ 23 ( 4)马进,我院 120的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44(18)79~ 81 (5) 代亚军,浅析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防治 .基层医学论坛 2010.14(14):468-469 (6)钱钦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 .中国医学科学 .2014, 4(18): 79-81
简介:摘要目的刍议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策略。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的实验室微生物检验报告500份,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统计分析微生物检验报告的准确度和影响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因素。结论根据实验结果,500份微生物检验报告中,结果准确的为398份,准确率为79.6%,不同类别的检验报告中,依据准确率的排名是生化检验86%>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检验80%>血常规检验78.5%>细菌、霉菌培养检验75%,在102例出现误差的微生物检验报告中,其中人员因素导致误差的占比34.3%>标本因素29.4%>操作规范19.6%>其他因素16.7%。说明目前医院实验室对于微生物检验结果的质量相对较差,仍需要加强监管培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