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回顾油气田钻井废水的来源、污染、处理状况的基础上,探索了钻井废水的处理工艺。研究表明,通过化学混凝法复合催化氧化技术处理钻井废水,CODcr为13200mg/L的钻井废液水经处理后,其CODcr值降为69.3mg/L,处理水质指标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从设计工艺过程可以看出,利用化学混凝复合催化氧化技术对油气井钻井废水进行深度达标处理,工艺简单,切实可行,能够实现零排放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油气井钻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所研制HNJ-1混凝剂及ASNG、HNZJ-1助凝剂、复合氧化剂YHJ-1对钻井废水进行处理效果好。图1表6参5
简介:在全球竞争加剧、经营费用攀升、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责任加重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和/或最大限度地开采资源,油气公司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改善资本和经营状况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公司必须时刻注意开展技术革新,这些技术革新将会导致他们在经营方式上的逐步变化。加拿大油气工业在技术革新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在采出储量和使储量最大化所需的技术革新方面其步伐也同样迅速。本文讨论了为了在一个组织内部传递各部门和个人所特有的信息,应该如何将新的数据通信技术和设备与传统的商业软件解决方案相结合。本文重点讨论了数据采集、井场监测和数据分析的新技术,在这些新技术中信息是从遥远的地方传到电脑中的。这里将对模拟概念进行评述,它将说明安全可靠的数据通讯能够将一个组织内的信息传递到个人以便作出有根据的决定和缩短响应时间。数据信息能作为其它传统软件应用领域的“种子”,从而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在组织内用因特网传递数据可以使个人与部门之间开展合作,并为工程服务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整合创造机遇。
简介:1988年,Ongkiehong等在其“关于通用地震数据采集技术”一文中陈述了采用96道地震仪陆上作业是通过减少线性组合,增加最大偏移距,走向不均匀采样的第一步。通用采集意指我们在采集期间不再被迫提交处理或者最终解释网格,但是在后来的各个时期,我们有改变处理、解释面元大小的能力,它取决于在研究中对特殊处理、解释目标的采样需要。Ongkiehong等(1988年)称之为“不受约束的采集”。2000年在沙特阿拉伯,我们动用了一个高密度、单扫描的2880道地震队,配备有每道单检波器串,每串12个检波器,完成了通用陆上采集任务。对于二维中间放炮排列采集而言,这种观测形式准许记录7200m偏移距、纵向采样间隔为非常密集的5m地震数据。满覆盖采集(即炮点距为5m)产生了2+5m的共中心点(CMP)距、正常1440次覆盖的数据采集。这种密集的空间采样间隔并结合重叠排列,保证了整个波场在期望的空间频带宽度内无假频,并且对所有目的层(浅、中、深层)均可满足二雏覆盖要求。因为非常复杂的近地表盖层覆盖了深部含油气目的层,所以这一点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勘探目标激励计算中心具有处理5米间距原始数据的选择方案。它用一个受限制的全偏移距和时间变化范围解决近地表问题并用叠加或以上所论述的5m倍数(如25或30m)的任一采样间距产生野外记录。实际上,从常规480道二维地震队转变为通用单扫/单串2880道地震队的采集成本相近,这是因为野外工作量相同(每线性千米的扫描数和检波器串数)。这种通用采集的转变需要约定、对策而且是综合考虑的。本文选了3个高密度野外采集试验,论证了高信噪比区的资料品质,重新分析不受约束的野外排列设计的综合影响和提高较差资料区的信噪比的处理,同时检验
简介:2001年夏季实施了一项大型水力压裂分析项目,其中综合包括了(地面和井下的)倾斜度测量和微地震测绘等裂缝诊断技术。根据采集的大量数据更清晰的认识了北得克萨斯Barnett页岩的极为复杂的裂缝特性。详细的裂缝测绘结果使得所建造经校准的三维裂缝模拟器能更好地反映裂缝性页岩储集层中所观测到的断裂机理。需要进一步的校准工作。事实上对裂缝发育的全面认识已有进展。近年来,由于水力压裂或“低密度砂”处理技术的成功运用,Barnett储集层的钻探和压裂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这种渗透率极低的储集层得益于压裂处理技术,使之形成了又宽又长的裂缝富集带,以十分复杂的裂缝网络增大了地层连通的表面积。了解所产生的裂缝的几何形状对于有效地进行增产措施和打加密井是十分关键的,特别是对于具有非常规裂缝网络的地区来讲更是如此。裂缝综合诊断技术提高了对新的压裂技术、再压裂以及加密钻井候选对象的识别能力。针对大型微地震数据集进行评价的方法已经开发成功。微地震分析与地面和井下倾斜裂缝测绘技术相结合,能够表征所产生裂缝网络。文中将介绍将一裂缝模型校正至观察裂缝特征的方法,还将讨论生产响应与各种裂缝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简介:本文介绍了Repsol-YPFMaxus公司在印尼苏门答腊东南东拉马(EastRama)油田使用多分支井技术的情况。Repsol-YPF引进多分支井技术的目的是想减少钻井、采油及装备方面的成本;另外还增加海上平台井口槽的利用率。2001年8月,用BIMA号多用途服务浮式平台成功地钻成了两口试验井,从而开始了此项目。一口试验井——东拉马AC-6P井为直井;另一口试验井——东拉马AC-7P井,它是从东拉马AC-6P井表层套管内进行开窗侧钻的一口定向井。这些试验井在塔朗阿卡尔(TalangAkar)组中成功地发现了两个油气产层。据此,东拉马油田需要钻更多的生产井。受平台井口槽的限制(即现有的一个井口槽配以需求即可做到最优油层开采)选择了多分支井技术。该技术的使用不仅将有可能导致未来的油井建设能节约油田开发项目的成本,而且还可计算和比较两口单井和一口多分支井的成本。本文分述了选择多分支井作为开发方案的原因、井的设计、设备以及所有的经营业绩;涉及的问题包括战略井设计、经济分析以及钻井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所取得的经验相信会对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多分支井技术的发展和钻井进步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