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石质文物破坏问题不仅在于人为破坏和表面污染,更多来自自然因素对文物的破坏,例如,日晒雨淋、风沙吹蚀、地表水的冲刷、地震、地下水的侵蚀溶蚀。为对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华岩摩崖石刻露天石质文物病害进行探查,采用无损探测的地面核磁共振方法和探地雷达方法,直接找水的地面核磁共振方法成功探测出摩崖石刻依附岩体地层含水分布状况。探地雷达方法探测出依附岩山体内岩溶、裂隙的发育状况。两种方法探测结果发现,石刻依附岩体内岩溶、裂隙发育,部分区域岩溶裂隙带已成为地下水汇聚场所或流通通道,对阳华岩摩崖石刻构成了极为严峻的侵蚀威胁。两种方法解释结果互为验证,研究结果为阳华岩摩崖石刻的病害治理和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简介:摘要:血料灰浆是中国古代建筑灰浆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工艺特色,反映了当时建筑技术的科技水平。本研究从血料灰浆的科技史入手,综述了传统血料灰浆的应用历史和制备方法,包括在油饰彩画地仗层、油漆地仗层、漆器和桥梁建筑等方面;结合各种现代科技文献评述了古代建筑灰浆中动物血蛋白的检测方法,包括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和免疫法;阐述了灰浆中动物血的功能,如加气作用、减水作用、防水作用、平整和抗龟裂作用等,探讨了血料灰浆的作用机理。此外,还简述了血料、蛋清、糯米、红糖、桐油等有机添加剂的复配问题。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希望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加深对血料灰浆科学性和局限性的认识,并通过对血料灰浆的研究和传统工艺的科学化改进,更好地为当今古建筑修缮保护服务。
简介:大部分文化遗址因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导致现有常规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无法有效实施,而传统的文化遗址保护技术也无法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最大化。物联网作为一项新兴的前沿热门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具有能够与文化遗址保护工作紧密结合的发展潜力。本工作首先分析了文化遗址保护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并对物联网技术与文化遗址保护的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针对文物保护领域的特殊需求,着重描述了文物本体与环境信息采集、监测数据的远距离传输,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处理三方面相关的物联网技术,并对涉及关键技术应用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说明。最后简要介绍了已经部署运行的典型文化遗址保护利用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敦煌莫高窟保护与利用系统,系统经过连续几年的运行积累了大量的监测数据,为敦煌莫高窟文物的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这将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
简介:激光清洗应用于青铜文物上有时会使其表面颜色及其他一些物化性质发生改变。如何优化这种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为此,本工作将琼脂凝胶-激光联用作为一种可能的优化手段,首先研究了凝胶对激光能量和作用的影响,包括以能量计测量激光穿过凝胶层后的能量减弱幅度,以及通过热敏纸和文物样品上的烧蚀斑观察凝胶对激光烧蚀结果的影响。其次在不同类型的青铜文物样品上将之与普通湿法激光清洗、机械清洗等手段做清洗效果的对比实验,并以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X射线衍射等手段进行分析验证。实验结果发现,凝胶能小幅度降低激光能量,减轻激光引起的青铜文物表面微观结构的改变,为清洗操作提供更灵活多样的选择。凝胶-激光联用的方法在实验的文物样品上取得了理想的清洗效果,兼顾了操作的效率性和安全性,是在今后的应用中可被考虑的手段。
简介:Crepeline是一种较为薄透的平纹丝织物,在欧美等国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中应用较为广泛,尤其对于脆弱丝织品的保护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近年来,此种织物在中国纺织品修复中的应用也日渐趋多。由于中国市场上无处购买该材料,为了降低成本并满足中国古代纺织品的修复需求,中国丝绸博物馆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研发了该种修复用织物——绉丝纱。本研究介绍所研发绉丝纱的工艺参数和性能特点,及针对不同类别的中国古代纺织品,采用绉丝纱作为修复材料时的使用方法。即通常将其包覆于纺织品文物表面,以针线缝合的方式固定,并注意缝合时尽量减少针线穿过文物的次数。其包覆的形式,按包覆范围可分为整体包覆与局部包覆;按包覆方式可分为单面包覆、双面包覆及叠加包覆等。研究表明,绉丝纱包覆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纺织品保护方法,尤其是对已无法承受针线过多穿缝力度的纺织品。如能够解决绉丝纱裁剪后的边缘脱线等细部问题,将会更加扩大其使用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