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22年刘天华先生赴北大与女高师教习二胡,想是二胡专业有“招生”一说直始。迄今70年。1963年我首次参加我院暨附中的招生。除去1969—1971年“停课闹革命”,计25届,算来有幸占二胡“招生史”三分之一强。一番欣喜过后,却也感触良多。一般说专业二胡教师对招生工作具权威性发言权,对此我总力图否认,窃望能缓释这观念给我压力。许是资历越深思虑愈重吧,心底总是叨咕在此等“权威性”下面蛰伏着对艺术、对社会的责任: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与否,关键即在招生的成败。
简介: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国立音乐院一国立音专的院刊和校刊终于得以结集完整出版。这是上海音乐学院对民国时期音乐文献保护、开发和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希望《音·国立音乐院一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院校刊集》的“解密”能为中国近代音乐史和上海音乐学院院史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带来便利和帮助。
简介:《故宫博物院藏清宫南府昇平署戏本》已由故宫出版社出版,这套书分上、中、下三编,共计450册,将故宫图书馆所藏全部清宫戏本,除筛选出个别不易扫描的本子及重复本以外,一并完整出版,再现了清代近300年宫廷戏曲演出的盛况。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在革命圣地延安提起平剧研究院演员王洪宝,由于他那精采的武生表演艺术影响之所及,上至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副主席、彭真校长、贺龙司令员,下至党、政、军、文、群各行各界,几乎没有不熟悉这位演员名字的,就是到了全国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初,当周总理准备出国参加亚非会议的前夕,在一次为他举办
简介:图鉴。是以图像为主,辅以文字解说类型的著作。近年来问世的《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图鉴(1927—1941)》因其图文并茂、立意高远,当属其中的精品。
简介:
简介:廖辅叔先生的百年诞辰,适逢上海音乐学院的80周年校庆,使我不由得要将这两个日子联系起来思索。我想说,我们上海音乐学院的后来小子们不要忘了:廖辅叔先生是我们这所中国最早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在起步时期是怎样艰难创业的一位历史见证人。
简介:混合四重奏《气》是陈怡以她一贯的中西音乐因素结合之风格创作的一部较成功的作品。她在整体曲式结构上,采用西方的再现二部曲式,根据黄金分割的比例原则,用计算的方法设计出几个层次的高潮点,以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造型”为曲式最小结构单位,并使用多种节奏组合手段实现向高潮的推进。在音高结构中,以替换音的手法,将半音和三全音融入到五声化旋律中,并用动机分裂和模进的方式,实现旋律的现代化。在音色处理上,用音色各异的独奏乐器,创造出可与整个管弦乐队相比的、具有强大音乐推动力的音响效果。
简介:近代中国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甚至识字不多的后勤人员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样作出了不可或缺的奉献,国立音乐院“元老级”校工王浩川堪称时代之典型与楷模。
简介:今年2月1日,在天津音乐学院一间布置得宁馨、高雅的会议室里,院长杨今豪向我国著名古琴家张子谦先生颁发了聘书,张老成为天津音院聘任的第一位名誉教授,之后举行了简朴的拜师仪式,民乐系青年古琴教师李风云被张老收为关门弟子。张老是江苏仪征人,自幼向广陵派名师孙绍陶先生学琴。青年时其琴艺即名播遐迩。1936年春,与著名琴家查阜西等人创立了“今虞琴社”。并在国难烽烟中编辑出版了洋洋三十余万言的《今虞琴刊》。解
简介:从1954年3月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成立算起,经历了多次归属变更、最终而成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迄今已昂首走过一个甲子。对于音乐研究所的定位,成立之初是“民族音乐研究”,其后是“中国的音乐研究所”还是“中国音乐的研究所”之讨论,整体看应该是涵盖外国音乐、侧重中国音乐文化的研究单位。
简介:朱英在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任教期间,培养了丁善德、谭小麟、陈恭则、杨大钧、樊伯炎、程午嘉等一批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家,成了将琵琶引入高等专业音乐学府的重要奠基人。
招生:教学过程的开端——西安音院二胡专业招生二十五年
《音·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院校刊集》的历史沿革及其意义
《故宫博物院藏清宫南府昇平署戏本》出版前的编目问题与戏本形态
渡艺海之舟 登艺峰之梯——记延安平剧研究院武生演员王洪宝
图文并茂地映现先贤的艰难足迹——评《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图鉴(1927~1941)》
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2017年项国专家论证会”综述
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艰难创业的历史见证人——纪念廖辅叔先生百年诞辰
精确计算、节奏组合、动机发展与音色设计的有机结合——中西音乐因素在陈怡《气》中融合的方式
音乐院校后勤人员之楷模——纪念国立音乐院元老级校工王浩川先生110周年诞辰
太古遗音 今有传人——著名琴家张子谦先生应聘天津音院名誉教授并喜收弟子
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2017年项目专家论证会”在北京召开
一个甲子的记忆: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为《薪传代继: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学术文集》而作
朱英其人其事及其贡献——朱英在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十年间对国乐表演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