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0 个结果
  • 简介:慧慧,今日美术馆学术和馆藏项目主管东方艺术·大家:午后3点你通常都在做什么?慧慧:上学的时候会常喝茶。现在会喝点现有的东西。

  • 标签: 故事 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代作品
  • 简介:廖明君(以下简称"廖"):士林兄,你好。万众瞩目的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第一周世博会的参观人数就超过100万,开园首月累计游客超过800万。

  • 标签: 上海世博会 刘士林 都市文化 教授 参观人数 游客
  • 简介:敦愿先生属于不务名于世的学人。尽管他是美术考古这一新兴学科的奠基人,又是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创立者。我也是很晚才知道敦愿先生的大名的。那时候,我读硕士三年级,有一天去倪建林老师的得闲居聊天。倪老师说得兴起,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推荐给我读,书名叫《美术考古与古代文明》,是敦愿先生的论文集。该书1994年在台湾出版,2007年由大陆的人民美术出版社重印。这本书诱发了我对考古学的兴趣。

  • 标签: 人民美术出版社 书札 书话 美术考古 2007年 新兴学科
  • 简介:原名永明,号东石山人,辽宁大连人。职业画家,现居北京。师从龙瑞,范扬等。现为中联书画院院长,北京房山区书法、美术、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联系电话:13332258721

  • 标签: 中国画家 中联 刘永明 摄影家协会 职业画家 龙瑞
  • 简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璨关于绘画艺术的不朽名言。这八个字概括了从客观现象到艺术意象再到艺术形象的全过程,扼要地道破了艺术形象形成的全部秘密,乃至成为不仅限于绘画,而且能指导一切艺术创作的至理名言。

  • 标签: 艺术创作 造化 心源 选拔赛 电视 绘画艺术
  • 简介:“心为物役”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境界。能使心灵受到感染的艺术一定是极为灵慧的:是充满特质的人生体昧,是荡漾理性的情怀观感,也是极富美学的艺术菁华。欣赏锐的书法作品时,这种感觉尤为强烈。那力透纸背的激情与意识,那种在继承与突破的矛盾中呈现的狷介气质,那明快而富有层次神韵的笔痕墨迹,虽没有柱天之峰的昂扬或大河奔流的恣肆,却以探人自然本质力量的感受使艺术直趋人生化境。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涵容与圆润,有一种秋水长天的明净与澄澈,有一种关中大汉弹铗长啸的苍凉与豪迈。使我不由得想起前贤对书法取势的论断“烟墨淋漓元气足,老笔纵横破边幅”。斯情斯景,正和斯意。

  • 标签: 书法赏析 书法作品 本质力量 艺术感觉
  • 简介:文涛我早期的作品是在纸上,线和线叠加在一起,被挤压的空间像看水一样,是一个平的表面却不知道水下到底多深,它会吸引观众去看,在平面里面有一种空间的概念。纸张所表现的东西可以很丰富,铅的软硬度全都体现出来,很敏感,转到布上不同的铅笔可能出来的是一样的线,只有粗细的变化,深浅的变化就很弱,当从线中再也没有办法发现别的东西的时候,光的因素在布上更加突出,后来我就在画框上做文章,

  • 标签: 时间与空间 刘文涛 纸张 铅笔
  • 简介:东方艺术·大家:您的工作室最早是在哪儿?庆和:2005年之前,没有工作室概念。所谓“工作室”其实就是个人宿舍。

  • 标签: 工作室 概念 刘庆 东方艺术
  • 简介:<正>郑天健同志是1994年12月在北京逝世的。他离我们而去转眼已经快一年了。他的逝世是中国戏剧界的一大损失。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他的缅怀与思念也愈加深切。现应《民族艺术》编辑部之约撰写此文,谨以真诚而沉痛的心情悼念这位曾对广西戏剧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民艺术家。

  • 标签: 刘三姐 歌舞剧 彩调剧 导演组 歌舞团 劳动人民
  • 简介:2007年河南安阳发掘了一座北齐砖室墓,墓主通,字杀鬼。其墓志铭记载了通的为官经历和主要事迹。与史料相对照发现,通即为北齐著名画家杀鬼,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北齐画家的墓葬。通过对这一墓志铭的细致解读,并与文献、墓室壁画相结合,对北齐绘画面貌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北齐绘画从世祖以后达到鼎盛时期,绘画题材以鞍马出行、仪仗、花鸟等为主,崇尚写实。墓室内部绘制大型壁画的现象是北齐王侯级别的官僚死后才能够享有的丧葬礼仪,不同墓室壁画的题材和内容基本相同,可能有专门的宫廷画工完成这些壁画的绘制。

  • 标签: 刘杀鬼 北齐画史 壁画 墓志铭
  • 简介:成英四川成都艺术家他的这件作品考虑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他曾在作品里说:“动物一旦落入陷井,本能会使它们挣扎,那是现实中的真实。那么在比拟的空间、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过程才落入人类为自己设置的‘陷井’,为何不考虑走出‘陷井’,或者根本不让‘陷井’产生?”

  • 标签: 陷井 新人 作品 蝴蝶 油漆 档案
  • 简介:从文化视野看,永济主张中西文化的融合;他以"参稽外籍"、"比附旧说"作为《文学论》的著述方略,即是这种文化视野的展现。从文学史视野看,永济虽然承认"感化之文"、"学识之文"都可以纳入文学之中,但更为重视"感化之文"。他对中国文学史上的浪漫时代和写实时代的确认,表明他对"感化文学"发展的历史确有深刻把握。从文学批评史视野看,《文学论》已初步确立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核心理念与格局,对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创建者郭绍虞产生过显著影响。

  • 标签: 文学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史 郭绍虞 中国大文学史 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