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徐艺嘉:尽管你一直称自己为业余写作者,但近十年来你创作成果丰厚,《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传)》《王明中毒事件调查》《五四运动画传:历史的现场和真相》《光荣梦想:毛泽东人生七日谈》《硬骨头:陈独秀五次被捕纪事》《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等多部历史题材长篇作品接连问世,且你的作品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个人风格,你称之为"文学、历史、学术的跨界跨文体写作",

  • 标签: 文学 访谈录 野心 史学 历史题材 跨文体写作
  • 简介:在一个日渐远离爱情的时代,怀旧却成为消费时代的某种表情,而爱情的匮乏是这种时代最明显的病症之一。爱情诗自然匮乏而稀缺,对于真正爱情的吟诵和咏叹成为暗沉在时代幽谷中一缕气息,尽管微弱,却时时在浮华物质的人间透露出温润的光泽,向着光亮和美好的世俗生活投去热切的一瞥。王妍是一位"为爱情而写爱情诗"的诗人,她爱情诗的气质极其纯粹,无一点杂质,清澈透明而温暖明亮。如果用花来比喻的话,类似于茶花,且是纯色茶

  • 标签: 爱情诗 王妍 世俗生活 清澈透明 审美意蕴 毋容置疑
  • 简介:乔伊斯有言:莎士比亚戏剧的阐释为普天下超常头脑提供了任意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就是说,导演和演员可以借莎士比亚戏剧任性一把。不久前,奥斯特玛雅导演柏林秀坊剧院演出的《哈姆莱特》来到天津大剧院。他如是阐释《哈姆莱特》:"我对哈姆莱特这个人物的分析或许比较粗糙,他就是个惯坏了的孩子嘛。好吧,我可能也是。可我立足现实,还在寻找剧的真谛,琢磨它。哈姆莱特唯美,好谈理论,对戏剧力量深信不疑,竟然相信,也证明了,戏可以让一个有罪的观众坦白交代。多浪漫的愿望啊,

  • 标签: 奥斯特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戏剧 波洛涅斯 驰骋想象 成真
  • 简介:若镛(1762-1836)是朝鲜实学派的领军人物、"朝鲜诗"思潮的摇旗者。他高亢的"朝鲜诗"宣言与其"忧时忧民"的汉诗作品共同织成一面鲜明的旗帜,引导朝鲜学者正视朝鲜社会现实、关注百姓生存状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民族文学,将民族意识在文学乃至思想领域推向了新的高度。本文将研究的视角聚焦在被诗人内化于其诗作中的“忧患意识”,采用汉诗文本分析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寻若镛笔下“忧时患民”、“思国思世”的“朝鲜诗”境界。

  • 标签: 汉诗 丁若镛 朝鲜人 民族文学 实学派 生存状态
  • 简介:<正>永才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成为呼伦贝尔最具代表性的实力派青年诗人,之后几十年间,孜孜不倦,诗情不减,曾作为代表诗人被写进当代中国文学史。每每多有佳作问世,他出版过诗集《雄性意识》、诗歌散文集《未了情缘》,还主编过呼伦贝尔大型诗集等,壬辰岁尾出版的这本《心灵之旅》,是他自谦地介

  • 标签: 霜白 心灵之旅 永才 诗三十 五十弦 清亮亮
  • 简介:戈迪默《贝多芬是十六分之一黑人》这部短篇小说集中包含三篇非虚构性随笔,总命名为《另几种结局》,本文以这几篇文章为着眼点,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探析戈迪默创作中对南非白人这一群体的身份建构的思考,探讨了语言在实现文化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性、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在文化身份认同中的重要性以及政治身份定位在文化身份建构中的必要性的问题。

  • 标签: 纳丁·戈迪默 《另几种结局》 后殖民主义
  • 简介:在兰州南关的一间写字楼里,我终于见到了他。他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刚端来一盘水果,又沏来一杯青茶。看着他忙来忙去的身影,我心想,这"闲不下来"或许就是他奉行多年的准则。对他而言,闲下来的人生,是静止的,是没有前方和色彩的。我只有安静地坐在沙发上,从他的一言一行,从那件深蓝色的夹克服里装着的并不高大的身形中,窥探些许隐藏的内容。等他忙完了,坐在桌子对面,我才得以仔细端详他的面容。他始终面含微笑,方圆面孔上的胡须,与头顶如雪般的白帽上下辉映,更显得黑白分明,简洁端庄。三言两语间,诙谐轻松,成了我对他的第一感觉。

  • 标签: 传奇人生 政协委员 临潭 南关 伊斯兰教协会 就这样
  • 简介:这是一个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沉淀着张掖人民与红军的鱼水之情,也演绎着超越血缘亲情的两代人之间救与被救的人性传奇。1937年,红西路军西征失败后,部分或伤或病,与大部队失散的红军指战员,在张掖人民的掩护救助下,辗转回到延安。红西路军总医院院长世方就是在张掖明麦渠百姓魏铎臣的救助下转赴延安的。

  • 标签: 红军 张掖 西路军西征 故事 一贯道 救助
  • 简介:2010年6月16日,由安康日报社领衔主办的首届“汉江·安康诗歌奖”评选结果在陕西安康揭晓并隆重颁奖。来自广州,江苏,青海的三位诗人,余刃、成、噶代才让获得该奖项。

  • 标签: 诗歌奖 安康 汉江 才让 2010年 日报社
  • 简介:短短几年的时间,青年作家丁肃清的新作如雨后竹笋般浮出地表,可喜可贺.他的散文集站在平民知识分子的本位立场上观察生活,论说世相人生,张扬个性,坦诚直言,宣泄了大众情绪,引起了平民世界的情感共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长篇小说以商界生活为圆心,辐射了城市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深广的社会内容,显示了作者驾驭长篇的艺术功力.

  • 标签: 丁肃清 小小说 《楼上楼》 中国 文学评论 艺术形式
  • 简介:一、当下文化语境及其生成问: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文化的“全球化”更加明显。您认为,应如何估量“全球一体化”对中国文化语境的影响?答:中国在文化体制没有突变的情况下,能够如此迅速地与世界文化对接,如此深刻地融汇于西方文化,与当前社会机制受“全球一体化”的影响有密切关系。经济的市场化带来了更深刻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入侵,中国人的生活观念、思想观念、审美观念都

  • 标签: 后现代性 中国文化现代性 文化问题 文化语境 中国知识分子 互渗
  • 简介:诗作为精神元素,语言的本源性特征,并不局限于诗歌文本。也就是说,在情调、氛围、意象、抒情等诸多诗歌构成要素之外,并不排除叙事性话语产生"有意味的形式",传递出特有的诗意或诗性。一种被称作"诗性叙事"的方式,体现的正是诗与小说的联姻,叙事学和诗学的结盟。当然,叙事性文本是否呈现这种特征,关键在于创作者的设计、规划,以及对诗的认知程度和转化能力。

  • 标签: 叙事文本 诗化 审美 作品 有意味的形式 诗歌文本
  • 简介:回顾本世纪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九十年代文学在二十世纪文学的总体构架上的确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种地位的重要性在于九十年代文学相比较于先前的文学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学的历史当中,九十年代前文学虽然也有阶段性变化,比如从“五四”文学,到二十、三十年代,再到三十、四十年代文学的变化都很大,解放以后文学又经历过两次重大变化,一次是文革文学,一次是新时期文学。但是,这些变化都仍然是在原有的政治文化语境之中进行的。在政治文化语境之中,文学不管怎么变,它与政治的关系却始终没有变,文学始终与政治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所变化的只是它的政治内涵,而不是政治本身。当文学进入九十年代之后,稳定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要旋律,主流型政治文化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位,对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的看法,对于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作用的预期都已发生了变化。当整个社会都被融入商业文化语境之中,政治文化便由幕前退到幕后。文化语境的转型带来作家心态与文学作品的转型。九十年代文学转型其合法性质疑的结点,应该是文学真正回到文学自身。就文学本身而言,创新是为文学的历史服务,这是人类文化的积累;而“仿制”或“复制”则是为文学的“历时”服务,满足消费者对于精?

  • 标签: 《论新时期后文学的转型》 中国 文学评论 政治文化环境 社会关系
  • 简介:一群众的心声人说王显好地方,旱塬变成米粮仓。左手一指黄河浪,右手一指峨嵋岗。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清凌凌的渠水,哎——滋润着绿格葱葱的园田方;人说王显好风光,旱塬变成花果乡。树成林来渠成网,风也甜来果也香。金秋八月来观赏,累累硕果放红光,哎——颤悠悠垂满望不到边的树枝上。人说王显好模样,柏油大路通四方。走一村呀过一庄,农户住进小楼房。

  • 标签: 万荣县 苹果生产 人民群众 村村通 党委书记 果树
  • 简介:在地震重灾区北川采访灾民时,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灾民们通常会问上一句,请问你是哪里的?我是重庆的。我告诉一位灾民。这位灾民那天正和其他几位灾民坐在帐篷外面晒太阳。重

  • 标签: 重庆 特警 北川 突击队 山体滑坡 采访
  • 简介:“现代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文学的核心使命,而世纪末的中国文化危机本质上也正是现代性价值和意义的危机,这种危机体现在当下文学中,便是现代性叙事的崩溃。现代性叙事形成于五四时期,文化启蒙与批判是它的内在精神,现代人文知识分子则是承担主体(因而现代知识分子文化正可视为是现代性文化的载体)。但是,这一叙事及其意义体系被后来的革命——政治文化所转换,直至“文革”后才逐渐恢复。然而,这一过程并不一帆风顺。首先,现代性意义叙事在复苏发展过程中,过于迷恋自己的社会即时性意义效果(现实主义小说)和形式意义(先锋小说),而逐渐偏离了现代性建构这一世纪目标;其次,商品经济的兴起引起社会文化的转型,导致现代性价值的“落空”和现代性意义叙事的失效;第三,尤其是后现代思潮的引入,对现代性意义及其叙事是一个致命打击,它俨然从学理上解构了现代性存在的合法性,宣告启蒙与批判的不可能。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王朔的流行和“新写实”的兴起,便是现代性叙事危机的体现,知识分子文化变得黯然无光。然而,只要稍作认真思考,便不难发现,所谓“现代性伟大叙事的终结”,只不过是中国式后现代理论所设的一个逻辑陷阱。实事求是的考察将向我们揭示出,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化史?

  • 标签: 《世纪末中国小说文化格局的现代性批判》 中国 文学评论 艺术精神 价值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