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全民抗战时期,儿童也是抗战中被宣传动员的重要对象。“中国儿童号”献机事件是全面抗战后全国儿童共同参与的集体性事件,具有儿童群体在抗战中被宣传鼓动用行动抗日爱国的代表性。不同类型的报刊都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和宣传,《抗战儿童》还出刊《儿童号献机特辑》对广大儿童进行宣传鼓动。以此事件为例,通过对比解读不同类型媒体对此事件报道的文本,可以分析战时媒体对儿童抗战动员活动的宣传鼓动特点和意义。

  • 标签: 抗战 献机 宣传鼓动 儿童
  • 简介:济慈诗歌的显著特征即其空灵唯美、如诗如画的唯美意境。本文即从语音、书写、词汇、语法和语义等五个层面上对济慈的一首颂歌《夜莺颂》的语言作了一个细读分析,探讨该诗的语言特征对全诗的主旨表现、意境营造所起到的作用。

  • 标签: 约翰.济慈 夜莺颂 唯美意境 语言特征
  • 简介:《饥饿的女儿》是虹影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文中的六六就是虹影。本文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究六六生存背后的精神危机,她与历史老师陷入畸恋的心理原因以及逃离家庭后走上写作道路的潜在内因:分析她如何在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调和,使得她从无存在感的“多余人”华丽蜕变为知名作家。

  • 标签: 精神分析 《饥饿的女儿》 六六
  • 简介:<正>《诗学》第一次被全面介绍到中国是1925年,《小说月报》上刊发了傅东华的中译本。七十多年来虽然有不少的美学史都在介绍《诗学》,但是具体针对《诗学》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这表明,我们与《诗学》的对话还没有更全面、更深入地展开。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诗学》 悲剧主角 理解问题 悲剧艺术 悲剧情节
  • 简介:严歌苓作品属于流散文学的一种。作品中的语言、叙事策略中包含着独特的文化意蕴,其作品具有的独特视角构建起流变动态中的后现代人类文化身份。从语言而论,其作品里中英两种语言、两套话语、两种言说方式的并置与转换建构起流散生存的本真存在,挖掘出流散生存经验独特丰富的内涵;在历史与现实、故土与异国的叠印交错中造成一种间离效果,使创作本身成为对主体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的认识过程。

  • 标签: 流散文学 严歌苓 后现代文化身份
  • 简介:<正>中国古代行医者经历了由巫而医的原始发展过程,很长一段时期内,医、巫职责混杂不清。从某种意义上说巫即是中国最早的医,巫是医的原型。如《周易·巽》卦九二爻辞:"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描述的便是一个病者伏在床下,请众多巫师前来医治的情景,这里的行医者是以巫师身份而出现。

  • 标签: 形象分析 除魅 巫阳 行医者 贰负 苗父
  • 简介: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描绘的是世俗生活中普通的小市民家庭的真实生活场景,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生活缩影,更塑造了世俗生活中小人物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探索人物形象背后的内涵和体现的普通小人物的生活与精神困境。

  • 标签: 世俗生活 小人物 生活困境 精神困境
  • 简介:阿来的《尘埃落定》之所以能在众多描绘西藏文化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是因为他精心塑造了一个在当代中国小说画廊中少见的“傻子”形象。本文以当代作家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土司家的二少爷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傻子”的行为和傻中所隐含的哲学意蕴来进行分析

  • 标签: 《尘埃落定》 “傻子”形象 独特性 哲学意蕴
  • 简介:本文主要分析了《蛙》中姑姑这一悖论式悲剧形象,研究了姑姑性格特点之间的悸论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生姑姑悖论式悲剧形象的社会与人性的原因;最后总结了作者莫言塑造姑姑这一悖论式悲剧形象的目的在于警醒世人,在现实或者文学中所要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谴责与诘问,更多的是理解过后的理性面对与宽容。

  • 标签: 姑姑 形象 悖论式悲剧 现实意义
  • 简介:<正>作家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对“作家世界观中的矛盾”这一命题进行改造:一是把“世界观”这一哲学范畴,换成“人格”这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而剃除过去的一些准心理学的东西:二是对作家人格中的“矛盾”,进行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分析。首先把这一“矛盾”,理解为作家

  • 标签: 作家人格 生活态度 作家双重人格 作家世界观 政治倾向 作家心理
  • 简介:须一瓜无疑是当代比较活跃的女作家之一。近几年来,她的小说《地瓜一样的大海》《海瓜子薄壳的海瓜子》《蛇宫》《淡绿色的月亮》《尾条记者》等的面世,一篇篇的向人们揭示人性中的“穷途”,尤其是女性的生存困境。须一瓜自称“中性作家”,其实她的内心翻卷着女性主义的激情,用她锐利的眼光、严谨的语言,把女性的困境剖开给人看,面对人性的检讨,女性该何去何从?

  • 标签: 须一瓜 《蛇宫》 《淡绿色的月亮》 女性困境
  • 简介:<正>本报告的主要思想依据的是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分类,即怎样接受并阐释外民族作家的创作,并从而将它归入超出民族文学所限范围的、规模更加广阔的历史——文学进程中。仔细地通读作品,这里是通读中国著名作家古华的长篇小说,原则上他属于由完全不同的文学传统造成的另一个民族文化区,除了导致直接的美学接受之外,还会产生将它与“接受方”的文学进

  • 标签: 长篇小说 民族文学 民族文化 文学传统 当代文学研究 作品
  • 简介:权力存在于空间结构之中,以微观隐秘的方式渗透其间。在石黑一雄的小说《长日留痕》中,他掀开英帝国乡村神话的面纱,让我们看到自然风景和乡间庄园是被帝国权力浇铸而成的。乡间自然风景在人为建构下成为界划自我和他者的标准。乡间庄园通过内外空间的分配和区隔确定严密的等级秩序。透过权力化空间构形的剖析,石黑一雄将社会的权力规训机制用空间的方式系统地展示出来,使人们体悟到萦绕于周遭的压制之源,即空间化的权力。

  • 标签: 石黑一雄 《长日留痕》 权力 乡村神话 英国性
  • 简介:一直以来,由于美国主流文化传统的干预,美国华人失去了在文学场域自我再现的机会。而在种族刻板印象的作用之下,华裔男性更是屡屡被定型为阴柔的负面形象。本文借用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的互文性理论,对严歌苓的小说《魔旦》与黄哲伦的戏剧《蝴蝶君》进行比较与剖析,旨在探讨两位华人作家如何运用其迂回的方式颠覆西方对于华裔男性的成见。他们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具有讽刺意味的东方再现策略,也正是论文试图通过比较以阐明的重点所在。

  • 标签: 种族刻板印象 华裔男性 自我再现 互文性理论
  • 简介:《呼啸山庄》因其“神秘莫测”的主题以及主人公之间扑朔迷离的爱恨情仇一直饱受争议。而精神分析学理论尤其是拉康的镜像理论和身份认同理论有助于理解小说和人物,但是在学界从该视角对小说进行研究的却并不多。本文拟通过身份认同视角对主人公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关系进行解析,解读男女主人公的爱恨缘由及其言行表现,并进一步揭示女作家的爱情观。在勃朗特看来,唯有死才能让羁旅在生之地的爱人们得到重生,回到互为彼此的状态中去。如果此生无法相聚,那么死后就能实现,这是女作家为男女主人公设定的救赎之路。

  • 标签: 《呼啸山庄》 身份认同 精神分析 希刺克厉夫 凯瑟林
  • 简介:在这个男性占据优势的电影圈中,有一位成就卓越的女性,那就是许鞍华。她以敏锐的女性视角和一贯的人文情怀讲述了一段段平静而又充满现实感的故事。对于女性题材的关注和女性形象的刻画,许鞍华更是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与内涵,《女人,四十》作为许鞍华电影生涯的分水岭,以细腻的镜头刻画出一位在社会、家庭、两性关系中奋力挣扎生活的中年女性阿娥,展现了导演本身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强调。

  • 标签: 《女人 四十》女性许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