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作为中世纪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园子”以自己独特而诗意的方式,表达出中世纪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在对于“园子”的勾勒中,诗人们往往采用一个古老的文学图景“风景宜人之地”(10CUSamoenus)。此外,中世纪文学中的“园子”还尤其从《旧约·创世纪》与《旧约·雅歌》中汲取了深厚的宗教内涵。中世纪诗歌与艺术作品中对“灵之园”与“爱欲之园”的描摹也揭示出中世纪欧洲,尤其是12世纪以来,虔诚的宗教信仰与世俗爱欲两种看似相悖的价值景观共存的有趣现象。以上这些思考会集中体现在我对12世纪的诗人哈特曼·冯·奥埃的亚瑟王叙事诗《埃里克》的分析中。亚瑟王骑士埃里克的最后一次冒险“宫廷之乐”(Joiedelacurt)在全书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在这一次冒险中出现的“林园”(Baumgarten)是中世纪诗歌“园子勾勒”的一个典例,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出“风景宜人之地”作为传统文学图景的的“新生”,甚至包括《荷马史诗》中园子与爱欲的关系以及奥维德笔下以“优美之地”为背景而创作的“恐怖之事”。同样重要的是,《埃里克》作为中世纪的叙事诗,深受《雅歌》与《创世纪》中的“园子”形象的影响,尤其是《雅歌》中的“封闭的园子”关涉圣母玛利亚的神学阐释也融汇到了哈特曼对于“园子”的想象和描摹中。哈特曼笔下的“园子”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以“伊甸园”和“玛利亚之园”为模板的“灵之园”,另一方面是承载着中世纪宫廷爱情(minne)的深受世俗文化影响的“爱欲之园”。同时,在这篇论文中,我也以“园子”为中心,探讨了中世纪文学中与此紧密相关的概念和主题:如“冒险”(aventiure)与“骑士爱情”(minne)。
简介:英雄史诗《尼伯龙人之歌》(约1200年)中有四段关于梦境的描写,它们都对之后的情节起到预示作用。本文从不同的叙事方式以及人物反应、情节发展、意义产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对史诗中的梦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叙事角度来看,史诗中的人物对于这些梦境的反应不完全遵循逻辑,但是都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通过这些梦境,史诗塑造了一种"毁灭的机制",将所有情节的发展都预先注定,也使所有角色的行动都与情节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这些梦境中所出现的母题和意象在中世纪文学中都具有象征意义,对人物形象和文本主旨有揭示作用。最后,梦境指出了爱情(minne)、忠诚(triuwe)、痛苦(leit)和复仇(rache)之间存在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