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白内障术前进行眼睑热敷联合睑腺按摩对白内障合并轻中度睑腺功能障碍(MGD)患者白内障术后临床效果的改善。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50~85岁轻中度MGD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先接受3次眼睑热敷联合睑腺按摩治疗再行白内障手术,对照组直接行白内障手术。分别记录MGD治疗前、治疗后以及白内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结膜染色评分、睑腺功能评分;眼表综合分析仪(keratograph 5M)检查并记录非侵入性泪河高度(NITMH)、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TBUT)和睑腺缺失范围(MGL);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得分进行评估。使用广义估算方程(GEE)、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77例(77眼),最终纳入分析68例(68眼),每组34例。实验组在MGD治疗后,睑缘形态、睑腺排出能力、SⅠT、TBUT及OSDI评分较MGD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角膜点染在白内障术后1周时较治疗前增加(P=0.002),至术后1个月时恢复至治疗前水平。组间比较发现,实验组睑脂质量变化量在白内障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白内障术后1周时,实验组睑缘形态的变化量小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时,NITMH变化量小于对照组,而OSDI评分变化量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症状及体征更轻;对照组在白内障术后1周时,睑缘形态及SⅠT明显变差,至术后1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睑脂质量在术后1周时变差,NITMH在术后1个月时减少,二者至术后3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白内障术前采用眼睑热敷联合睑腺按摩治疗MGD,可改善术后睑腺功能状态,缓解干眼症状。

  • 标签: 睑板腺功能障碍 干眼症 白内障 睑板腺按摩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未成年兔骺损伤模型,探究隐血管骨膜瓣预防骺损伤后骨桥形成的效果。方法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将30只新西兰幼兔随机分为A、B、C组(每组10只),解剖其膝关节血管,设计隐血管骨膜瓣。用直径为3.0 mm克氏针损伤幼兔单侧股骨远端骨骺,建立骺损伤的模型,为实验侧,另一侧作为对照侧。对损伤的骨骺分别进行以下处理:A组实验侧切取与C组实验侧相同大小的骨膜并舍弃;B组实验侧在损伤区填充不带血管蒂的骨膜瓣;C组实验侧在损伤区填充隐血管蒂的骨膜瓣。术后24周测量股骨标本的长度及内外翻角,评估骺损伤对骨骼生长的影响,并通过脱钙标本的剖面观、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评估隐血管骨膜瓣预防骨桥形成的效果。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组内及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B两组实验侧股骨均较对照侧表现出明显短缩与外翻畸形,组内两侧股骨长度与外翻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实验侧股骨长度及外翻角与对照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面观显示A组骨骺损伤区出现骨桥,与周围骺界限清楚;B组损伤区骨膜瓣被吸收,以纤维组织填充为主,伴有少许浅白色骨组织形成,与周围骺界限清楚;C组损伤区由与骺色泽相同的乳白色透明软骨组织填充,与骺界限不清。HE及甲苯胺蓝染色发现,A组损伤区填充大量的骨组织,未见软骨组织;B组损伤区主要为纤维组织,可发现少量的骨组织;C组沿着损伤区隧道有大量透明软骨组织形成,且与正常骺连接紧密。结论骺损伤后隐血管骨膜瓣填充可预防骨桥形成,避免患肢出现短缩及成角畸形。

  • 标签: 骺板 隐血管蒂 骨膜瓣 骨桥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低剂量CT扫描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技术评估骺骨桥,并以传统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技术作为对照,验证其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治疗的20例骺骨桥患儿术前CT扫描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9.94±2.91)岁。病因包括创伤17例,肿瘤1例,原因不明2例。受累部位包括股骨远端9例,胫骨近端5例,胫骨远端3例,桡骨远端3例。均利用VR技术对骺骨桥进行评估,观察指标包括:骨桥比例,即骨桥占全部骺的大小;骨桥类型,即骨桥于骺内的形态。评估方法为:比较VR技术的组间及组内一致性;与传统CPR技术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与既往文献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分析验证VR技术的可行性。结果所有患儿均一次扫描成功,无一例需要药物镇定,曝光时间(3.81±0.83)s,扫描时仅对受累部位关节进行低剂量扫描,并进行常规放射保护。利用VR技术评估骨桥比例,3名测试者结果分别为25.36%±15.36%,24.75%±16.18%,26.70%±17.72%,组间一致性程度很强(ICC=0.976);同一测试者3次重复测量结果为25.36%±15.36%,25.41%±15.20%,25.74%±16.00%,组内一致性程度很强(ICC=0.990)。与传统CPR技术评估进行对比,3名测试者得到结果分别为28.36%±16.74%,23.66%±19.87%,35.25%±15.92%,组间一致性程度较强(ICC=0.737);同一测试者3次重复测量结果分别为28.36%±16.74%,31.66%±13.06%,30.89%±12.52%,组内一致性程度很强(ICC=0.875)。但VR技术组间及组内ICC相关系数值均优于CRP技术。对3名测试者测量结果及同一测试者3次重复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VR技术评估骨桥类型,3名测试者判断20例患儿骨桥类型结果均一致;而3名测试者利用CPR技术评估时18例结果一致,2例存在差异,证实VR技术组间一致性更高。结论低剂量CT扫描容积再现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评估儿童骺骨桥的方法,在降低儿童放射暴露的同时可以精确评估骨桥比例及类型,测试者组间一致性及组内一致性均优于传统曲面重建技术,实际操作性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生长面 儿童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肌肉骨骼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尿道下裂患儿尿道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 urethroplasty,TIP)后10年以上的随访情况。方法收集2005年5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采用TIP术初次治疗尿道下裂的362例患儿临床资料。患儿中位年龄为15个月,年龄范围为8~84个月;中位尿道缺损长度为1.5 cm,尿道缺损长度范围为0.5~3.0 cm。根据阴茎脱套后腹侧弯曲的程度进行区分,患儿阴茎弯曲度<15°为轻度下弯或无下弯,15°~35°为中度下弯,>35°为重度下弯。本研究中,轻度下弯或无下弯的患儿有254例,中度下弯的患儿有108例。根据阴茎腹侧弯曲矫正后尿道开口的位置进行区分,开口于冠状沟至阴茎根部远端的患儿为轻中度尿道下裂,开口于阴茎根部至会阴的患儿为重度尿道下裂,其中轻中度尿道下裂患儿有302例,重度尿道下裂患儿有60例。对所有患儿进行TIP术治疗,对中度下弯的患儿辅行阴茎背侧白膜折叠术。术后复查随访,记录患儿尿道狭窄、尿道瘘以及阴茎弯曲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儿术后随访10年以上,随访时间范围为10~15年,随访患儿年龄范围为11~24岁。随访期间共251例患儿返院完成尿流率检查,其中10.0 % (25/251)的患儿手术后最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 MFR)低于正常值。关于MFR降低的情况,重度尿道下裂患儿的比例明显高于轻中度患儿,25.0 %(15/60)比5.2%(10/1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儿尿道瘘发生率为9.4%(34/362),其中重度尿道下裂的患儿尿道瘘的发生率为8.3%(5/60),轻中度尿道下裂患儿尿道瘘的发生率为9.6%(29/302),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尿道狭窄发生率为2.5 %(9/362),其中重度尿道下裂患儿尿道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中度尿道下裂患儿,10.0%(6/60)比1.0%(3/3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阴茎再弯发生率为7.5%(27/362),27例中12例重度下弯,15例轻度下弯;其中手术前中度下弯患儿的再弯发生率达18.5%(20/108),手术前轻度下弯或无下弯患儿再弯发生率为2.8%(7/254),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5例MFR低于正常值的患儿中,9例为尿道狭窄,12例为阴茎重度下弯,其余4例仍在随访观察中。34例尿道瘘及9例尿道狭窄患儿均再次接受手术治疗。27例阴茎再弯的患儿中,12例重度下弯者均进行了唇黏膜-包皮耦合尿道延长手术,其余15例轻度下弯的患儿随访观察中。结论TIP术式主要适合于伴轻度阴茎下弯或无阴茎下弯的轻中度尿道下裂。

  • 标签: 尿道下裂 尿道成形术 阴茎弯曲 长期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胆固醇对人半月纤维软骨细胞基质合成及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获取关节镜手术患者半月组织并提取纤维软骨细胞,分为对照组(正常细胞不做处理)、阳性对照组(白介素-1β进行退行性病变造模)和15 μg/mL组(给予15 μg/mL浓度胆固醇处理细胞)、30 μg/mL组(给予30 μg/mL浓度胆固醇处理细胞)。番红O染色、β-半乳糖苷酶染色和酶法试剂盒分别检测半月细胞形态及总胆固醇(TCH)含量,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Ⅰ型胶原前体α1(COL1A1)和Ⅱ型胶原前体α1(COL2A1)的蛋白表达,RT-qPCR检测COL1A1、COL2A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9、MMP13,以及胆固醇流出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如肝脏X受体α (LXRα)、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1(ABCA1)和ABCG1。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的人半月细胞TCH含量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给予胆固醇处理后,即15 μg/mL组和30 μg/mL组人半月细胞TCH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15 μg/mL组和30 μg/mL组LXR α、ABCA1和ABCG1的mRNA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15 μg/mL组和30 μg/mL组半月细胞的密度降低、分布紊乱且细胞特征逐渐减弱,明显老化。与对照组相比,15 μg/mL组和30 μg/mL组可以降低半月细胞COL1A1和COL2A1的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15 μg/mL组和30 μg/mL组半月细胞的MMP3、MMP9和MMP13的mRNA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胆固醇可能通过抑制半月细胞胆固醇流出通路,进而导致半月细胞内胆固醇蓄积,最终引起半月细胞发生退行性病变。

  • 标签: 半月板,胫骨 纤维软骨 胆固醇 流出通路 基质降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型钩状锁定钛内固定治疗掌指关节内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6月— 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13例掌指关节内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2~61岁[(46.0±2.3)岁]。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Pechlaner分型:A1型5例,B1型8例。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钩状锁定钛及微型锁定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骨折固定和愈合情况。比较术后2个月时患指与健侧指关节活动度(ROM)及握力,并采用手指总活动度(ATM)评分评估手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指术前和术后2个月时关节疼痛情况,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19个月[(11.3±1.1)个月]。手术时间20~30 min[(25.5±1.3)min],术中出血量5~10 ml[(5.5±1.3)ml]。患者骨折均解剖复位,内固定位置良好,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4~8周[(4.7±0.3)周]。患者术后2个月手术关节ROM及患侧握力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TM评分:优11例,良2例,优良率100%,手功能恢复至正常。VAS由术前(5.9±1.1)分下降至术后2个月(0.5±0.1)分(P<0.05)。无内固定失效,无切口感染。结论微型钩状锁定钛螺钉内固定治疗掌指关节内撕脱骨折,手术时间短,可以在骨折解剖复位后达到坚强内固定,骨折愈合时间短,手功能可快速恢复,疼痛缓解明显,手术并发症少,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 标签: 掌指关节 骨折固定术,内 微型钩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枢椎开双孔辅助螺钉置钉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枢椎标本22具,男11具,女11具;年龄26~69岁,平均47.2岁。通过CT扫描获得枢椎标本的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后进行三维重建。利用分割功能截取椎中心水平面作为测量平面。分别在椎棘突交界线的中点(孔1)和椎侧块交界线的中点(孔2)挖除骨皮质作为观察孔。当枢椎椎螺钉进钉点位于腹侧偏移点A、中心点M或背侧偏移点P时分别在最大安全内倾(腹倾)、平行、最大安全外倾(背倾)位置时分别测量过观察孔1和孔2的中心点垂直于椎中轴方向的线与模拟钉道中轴线的交点至各自观察孔中心点的距离,即D1和D2。分别比较左、右侧椎从点A、M、P平行、内倾和外倾置入螺钉时D1和D2的差异。结果22具枢椎标本获得平行、内倾、外倾钉道参数各44组。分别在A、M、P三点平行置入枢椎椎螺钉时,左侧D1与D2[A点:(3.72±0.95)mm,(3.37±1.24))mm;M点:(2.29±0.72)mm,(1.94±0.58)mm;P点:(1.17±0.44)mm,(0.86±0.69)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1,1.776,1.777;均P>0.05),而右侧D1与D2[A点:(4.44±1.20)mm,(3.36±1.37)mm;M点:(3.01±0.76)mm,(1.97±0.90)mm;P点:(2.06±0.73)mm,(1.00±0.87)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81,4.141,4.378;均P<0.05)。在M点内倾置入枢椎椎螺钉时,左侧D1与D2[(3.11±0.92)mm,(3.79±1.36)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2,P=0.058),右侧D1和D2[(3.79±1.20)mm,(3.69±1.55)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9,P=0.812);在P点内倾置入螺钉时,左侧D1和D2[(2.67±0.77)mm,(4.25±1.39)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4,P=0.000),右侧D1和D2[(2.57±1.14)mm,(3.94±1.53)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8,P=0.001)。分别在A、M点外倾置入枢椎椎螺钉时,左侧D1和D2[A点:(3.44±1.05)mm,(1.22±0.71)mm;M点:(2.26±0.73)mm,(0.90±0.75)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15,6.095;均P<0.05);右侧D1和D2[A点:(4.56±1.51)mm,(1.48±0.97)mm;M点:(2.96±1.12)mm,(1.06±0.75)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49,6.611;均P<0.05)。结论枢椎开双孔辅助螺钉置钉方法能够在术中判断螺钉的安全位置,无须额外透视。

  • 标签: 颈椎 骨螺丝 解剖学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革新,在工业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自动化技术与工业生产制造结合,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自动化仪表作为支撑工业企业应用自动化技术的基础工具,可以提升控制精度与产品质量,保障了产品的安全性、高效性。本文首先对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了该书,其次归纳总结了自动化仪表的工作原理及其种类,最后对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

  • 标签:
  • 简介:摘要众所周知,科技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现代人的生活当中,科学技术的力量正在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实际生活。在当前社会中,每一天甚至是每一刻都在诞生着各种各样的科研成果,不同的科技领域随时都可以看到全新成果的身影。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电力行业以及电力系统也在不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体制变革与机制创新,并且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应用效果。

  • 标签: 信息技术 智能变电站 仪器仪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第1代与第2代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螺钉内固定系统(DAPSQ)治疗髋臼T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28例髋臼T形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为(43.5±9.1)岁;采用第1代DAPSQ固定治疗。B组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为(42.5±7.0)岁;采用第2代DAPSQ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患髋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8例患者术后获12~60个月(平均35.0个月)随访。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93.9±33.3)min]和术中出血量[(830.8±177.4)mL]显著少于A组患者[(231.3±40.0)min、(1 043.3±190.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A组优8例,良5例,差2例;B组优8例,良4例,差1例。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erle d'Aubigné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A组优9例,良3例,可2例,差1例;B组优9例,良2例,可2例。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和患髋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A组和B组分别有2、1例患者发生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结论与第1代DAPSQ相比,第2代DAPSQ可显著缩短髋臼T形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二者临床功能相当。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针双线半环扎术式治疗近指间关节Ⅱ型掌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我们采用双针双线半环扎术式治疗9例近指间关节Ⅱ型掌损伤。术后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功能评定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8个月,平均4.9个月,采用近指间关节骨折脱位Ishida-Ikuta评分系统评定功能:优6例,良3例。结论双针双线半环扎术式治疗急性近指间关节Ⅱ型掌损伤,术后效果满意。

  • 标签: 掌板 治疗结果 近指间关节 双针双线半环扎术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掌前移术治疗陈旧性近指间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们对8例陈旧性近指间关节骨折脱位患者,采用掌前移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23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切口感染、克氏针松动。影像学检查发现7例近指间关节无半脱位,1例在术后3个月复查时近指间关节出现半脱位。末次随访时,患手平均握力为健侧的92%。手功能恢复按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评定标准评价:优5例,良3例。结论掌前移克氏针内固定术可以重建陈旧性近指间关节骨折脱位的稳定性,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以较大程度恢复患指屈伸功能,是治疗陈旧性近指间关节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指间关节 骨折 脱位 陈旧性 掌板前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月骨切除舟头融合微型钛内固定治疗ⅢB期Kienbock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9年8月,我科应用月骨切除舟头融合微型钛内固定术治疗Kienbock病患者9例,按照Lichtman分期标准均为ⅢB期,年龄37~49岁,平均41岁。所有病例均无明显腕部外伤史。根据疼痛、活动度、握力及功能情况应用腕关节Mayo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无骨不连、伤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出现。术后平均随访19个月,所有患者舟头融合体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4周,腕部疼痛明显缓解,握力显著增高。按Mayo腕关节评分:良6例,可3例,平均76.1分。结论应用月骨切除舟头融合微型钛内固定治疗ⅢB期Kienbock病,融合率高,明显缓解疼痛,改善腕关节功能。

  • 标签: 月骨 治疗结果 Kienbock病 舟头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睑腺按摩方案在儿童霰粒肿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9月在北京儿童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280例霰粒肿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B、C、D 4组,其中A组70例,每2周进行1次按摩;B组70例,每4周进行1次按摩;C组70例,每2周进行1次按摩,并在按摩前予以热敷护理;D组70例,每4周进行1次按摩,并在按摩前予以热敷护理。分别于干预3、6个月时,比较4组患儿术后霰粒肿的复发率及睑腺功能情况。结果A、B、C、D组完成研究的患儿例数分别为65、67、66、67例。A、B、C、D组患儿在干预3个月时的术后霰粒肿复发率分别为10.77%(7/65)、19.40%(13/67)、1.52%(1/66)、1.4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患儿复发率低于A组、B组,D组患儿复发率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时A、B、C、D 4组患儿术后霰粒肿的复发率分别为9.23%(6/65)、16.42%(11/67)、1.52%(1/66)、1.4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患儿复发率低于A组、B组,D组患儿复发率为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和6个月时4组患儿睑脂排出难易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患儿睑脂排出难易程度评分低于A组、B组患儿,D组患儿睑脂排出难易程度评分低于A组、B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和6个月时4组患儿睑脂性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患儿睑脂性状评分低于A组、B组患儿,D组患儿睑脂性状评分低于A组、B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敷护理能够增强睑腺按摩效果,提高睑腺功能,利于睑腺分泌物的排出,能够有效降低患儿术后霰粒肿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睑板腺囊肿 按摩 热敷 复发率 睑板腺功能
  • 简介:摘要通过探究CUL7、CCDC8蛋白在0~4周龄正常小鼠胫骨生长的表达位置变化和表达量的变化,明确CUL7、CCDC8蛋白在正常小鼠胫骨生长增殖、分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CUL7、CCDC8蛋白在0~4周龄正常小鼠胫骨生长中的表达位置及表达量的变化。CUL7蛋白在0~4周的小鼠胫骨生长静止带、增殖带和肥大带胞质和胞核中均有表达。CUL7蛋白在生长各带中的表达量和总表达量,都随着周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F=369.61,P<0.001)。CUL7蛋白的表达量在增殖带下降最为显著,其次是静止带、肥大带。CCDC8蛋白0~2周主要在生长的增殖带和肥大带胞质和胞核表达,3~4周主要在肥大带胞质和胞核表达。增殖带中的CCDC8蛋白表达量随着周龄的增加而下降,肥大带中的CCDC8蛋白表达量随着周龄的增加而增加(F=453.67,P<0.001)。生长中总的CCDC8蛋白表达量随着周龄的增加而下降。CUL7、CCDC8蛋白总量都随着周龄增加表达量减少,提示CUL7、CCDC8蛋白可能有促进生长软骨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

  • 标签: CUL7 CCDC8 生长板 3M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胸膜纤维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手术方法和术后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武汉市肺科医院外科行单孔胸腔镜纤维剥脱术的53例慢性结核性脓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13例;年龄16~69岁,平均36岁。病变位于右侧36例,左侧17例;合并肺结核38例;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疗程2~24个月。所有患者术前胸腔积液或术后标本病原学和病理学检测确诊为结核性脓胸。阐述单孔胸腔镜纤维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手术方法,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治愈49例(92.45%)。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1.89%),为术后胸腔出血致凝固性血胸,经延长胸腔引流时间,积血溶解排出后治愈。行单孔胸腔镜纤维剥脱术49例(92.45%),中转开胸手术4例(7.55%)。手术100~370 min,平均(234.53±56.06)min。术中出血量50~1 400 ml,中位出血量300(175.0,402.5)ml。胸腔引流管留置3~22天,中位时间8(6.00,11.25)天。结论在围手术期评估、治疗恰当和手术操作熟练的前提下,单孔胸腔镜胸膜纤维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可行、安全、有效。

  • 标签: 胸外科手术,电视辅助 脓胸,结核性 外科手术,微创性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CBCT)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TM)拔除术中舌侧骨损伤的风险预判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诊断为IMTM的150颗牙(垂直、近中及水平各50颗)的CBCT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CBCT系统自带的软件测量每颗IMTM釉质牙骨质界、根中份及根尖三处舌侧骨厚度,采用方差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垂直、水平及近中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舌侧骨的厚度分别是(1.36±0.43)mm、(1.21±0.44)mm及(1.28±0.4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根中份厚度分别是(1.48±0.33)mm、(1.06±0.57)mm及(1.11±0.4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8,P<0.01);根尖区厚度分别是(1.44±0.49)mm、(0.84±0.58)mm及(0.86±0.6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5,P<0.01)。相对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居中、偏颊及偏舌三组IMTM釉质牙骨质界舌侧骨厚度(F=5.03,P<0.01)、根中份(F=15.13,P<0.01)及根尖(F=33.1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水平和近中IMTM较垂直IMTM容易发生根尖区舌侧骨菲薄现象,而牙冠偏颊侧者更易发生根尖区舌侧骨缺如。结论当CBCT显示IMTM根尖区舌侧骨菲薄或缺如时,拔牙术前应充分医患沟通及风险预判。同时在拔牙过程中应重点保护舌侧骨,避免暴力操作,谨防发生下颌骨舌侧骨穿孔、断裂或牙根移位等严重并发症。

  • 标签: 磨牙,第三 牙,阻生 锥形束CT 舌侧骨板 牙根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强脉冲光治疗睑腺功能障碍所致干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河南省职工医院就诊的睑腺功能障碍所致干眼58例(116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强脉冲光治疗,每周1次,共3次,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6周进行干眼评估。结果治疗后6周,干眼问卷评分由治疗前(30.60±3.91)分下降至(17.18±3.21)分(t=305.680,P<0.001);泪膜破裂时间由术前(3.01±1.14)s增加至(7.20±0.88)s(t=407.480,P<0.001);泪河高度由治疗前(0.13±0.04)mm增加至(0.21±0.05)mm(t=87.650,P<0.001);眼前节红外线睑腺照相,显示治疗后部分堵塞扭曲睑腺形态改善,无视力下降、眼表损伤或晶状体浑浊等并发症。结论强脉冲光治疗可缓解睑腺功能障碍干眼症状,效果良好。

  • 标签: 干眼 障碍,功能,睑板腺 光,脉冲,强 眼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D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来源外泌体(Exos)修复骺缺损的相关机制。方法通过超离心提取鼠BMSCs来源的Exos,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负载的Exos(PLGA-Exos)支架,扫描电镜对支架进行表征。提取鼠软骨细胞,探究PLGA-Exos/RAW264.7细胞/软骨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巨噬细胞及软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将2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A、B、C 3组,构建胫骨近端骺缺损模型,将PLGA负载的BMSCs-Exos缓释棒(A组)及无Exos负载的PLGA棒(B组)分别填塞于骺缺损区,C组为对照组(无填塞)。术后6周获取鼠胫骨标本,通过影像学X线分析、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巨噬细胞表型蛋白[M1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2型:Arg-1]染色,评估骺缺损的修复效果。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LGAs支架为三维多孔结构,孔隙分布均匀,具有较高的连通性。Exos被成功加载至PLGA中。PCR结果发现,在炎症微环境中,与对照组比较,BMSCs-Exos调控巨噬细胞高表达M2表型蛋白Arg-1(7.12±1.01比1.00±0.03,t=10.47,P<0.01),且促进软骨细胞COL-2及Sox9基因mRNA表达(8.25±0.74比1.00±0.12,t=16.84,P<0.01;4.64±0.16比1.00±0.01,t=38.64,P<0.01)。术后6周胫骨标本影像学及组织学分析显示,A组骺缺损区可见结构致密、与正常骺板结构及功能相似新生透明软骨组织,B组骺缺损区新生组织由大量的纤维组织及少量的透明软骨组成,C组骺缺损区骨桥形成。骺损伤区巨噬细胞相关的表型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组M2型巨噬细胞表型蛋白Arg-1染色呈阳性显色反应,M1型巨噬细胞表型蛋白iNOS染色为阴性;B组少量细胞质基质被Arg-1抗体染为弱阳性,iNOS染色为阴性;C组Arg-1抗体染色为阴性,而iNOS染色呈阳性反应。结论在炎症微环境中,BMSCs-Exos调控巨噬细胞向M2型编程,促进骺缺损修复。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巨噬细胞 骺板 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