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9 个结果
  • 简介:很长时间里,文学理论上一直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即Ideologie。实际上,在汉语中,"意识形态"(Ideologie)与"意识"(Bewusstseins)、"社会意识形式"(gesellschaftlicheBewusstseinsformen)长期以来是混同的。人们把Ideologie译为"意识形态",但在一些影响很大的文学理论教材和论著中,"意识形态"一词又多指"意识形式"(Bewusstseinsformen)。不同的译法和用法,导致了"意识形态"这一汉语词在当代文学理论中的复义。如果依据已广为流通的中文版《马恩全集》和《马恩选集》,则只能说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ideologischerNatur)的"社会意识形式",而不能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 标签: 意识 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式 文学本质
  • 简介:重新阐发阿尔都塞的理论体系,需要对阿尔都塞的四个常识判断——'阿尔都塞是结构主义者吗?''阿尔都塞思想是反历史的吗?''何为唯物辩证法?''多元决定论是多元论吗?'进行再思考。阿尔都塞着意于提出一种'断裂',为理论实践和现实的政治运行敞开一个可能的空间。从这一意义上说,对阿尔都塞的判定需要跳出(后)结构主义的解释框架。断裂以及由断裂迸发出的能动,构筑出了开放的、处于永久发展中的历史,这是阿尔都塞所肯定的历史原则。唯物辩证法中的辩证法向度也只有在这一原则基础上才能得到理解。通过对'surdétermination'一词的重译,进一步指出阿尔都塞是以非确定的主导思想保卫马克思思想的合法,其理论体系为整个当代哲学带来颠覆的阐释倾向。

  • 标签: 断裂 唯物辩证法 surdétermination 政治实践
  • 简介:在现代的发生方式上,中英呈现出继发性与原发性的差异。审美现代,是现代的有机组成部分。审美现代与社会现代之间、自律与他律之间,这两层张力结构在中英均有体现。从精英到大众,提供了中英审美现代的一种对看方式。

  • 标签: 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发生方式 张力结构 大众
  • 简介:基于明确界定的“城市可持续”概念,本文在对英国部分城市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其做了三种具体类型的分类:可持续城市、传统工商业城市和向可持续转型城市,并进一步阐述了欧洲国家城市的这种可持续与未来生态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它的基本观点是,欧洲城市整体形象中“灰色的建筑”、“懒散的工作心态”、“接近零增长的经济”、“静滞的社会”和“稳态的政治”等侧面,的确包含着某些绿色文明的元素,尽管这并不意味着欧洲国家已经是或必定会走向激进生态主义者所设想或认可意义上的“生态文明”。

  • 标签: 城市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 英国 欧洲
  • 简介:一、生态文明的内涵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衍生出不同的文明,就其整体而言有华夏文明,局部有诸如黄河文明、半坡文明等。

  • 标签: 生态文明 自然和谐 社会发展程度 经济社会 华夏文明 黄河文明
  • 简介:"现代的命运"构成了马克思思想的基本视域,但他对现代性问题并非从单一维度去理解。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影响的马克思,曾经是启蒙理性的信奉者;对于资本主义带来的普遍异化,表现出了罕见的无所畏惧的批判精神;为克服现实的矛盾和悖谬,又重新设计通向未来理想社会的道路。生活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马克思,其现代的多元视域是紧紧围绕"资本的逻辑"而展开的。

  • 标签: 马克思 现代性 多元 融合
  • 简介:马克思以商品为出发点,以资本为核心范畴,全面叙述了这个时代抽象统治的社会现实,进而揭示了人的存在的秘密。马克思的现代批判在资本的运动中获得理解和叙述。在这样的理解中,马克思旨在开辟一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直到今天,马克思的现代批判依然显现出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现代性 资本
  • 简介:在人类历史中,任何一种所有制在它所蕴涵的生产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以前,都还有存在的必然和空间。故在197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层次的生产力现状决定了我国的所有制格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一度被消除的外资经济、个体经济又活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舞台上,发展迅速,由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补充成分上升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导致了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变化。正如江泽民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讲话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并且称之为“新的社会阶层”。

  • 标签: 新的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构成 入党 中国共产党 民主 江泽民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是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中国思想界与理论界在三个方面扩展了对普遍与特殊性关系的理解:一是在普遍与特殊孰轻孰重的问题上,与西方传统知识观偏重普遍不同,强调了特殊的地位;二是在从普遍到特殊,即普遍原则的运用问题上,批判了机械(教条)的运用方式,肯定了启发式(创造)的运用方式;三是在从特殊到普遍的问题上,弱化了类型(本质)的普遍,强调了范例的普遍及建构的普遍。这三个方面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扫清了理论障碍,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基础 普遍性与特殊性
  • 简介: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正式提出“文化软实力”新概念的基础上,继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后,再次高调重申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可以预见,文化生产力的解放程度与发展水平,将越来越成为衡量改革文化体制和文化建设发展成效以及评估文化软实力及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我们党对文化认识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后的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人类即将步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更重要的时期。

  • 标签: 文化生产力 文化体制改革 中共十七大报告 十六届四中全会 文化软实力 经济体制改革
  • 简介:中国模式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与概括。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理解中国模式的一把钥匙。中国发展道路本身的客观存在决定了中国模式及其内涵的客观存在。但中国发展道路的高度复杂、多样以及动态,又决定了我们要用发展的和普遍联系的观点,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及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对待中国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认识中国发展道路的本质和规律,并将其概念化为'中国模式'。因此,中国模式的形成、发展及不断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中国模式才能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的发展模式。

  • 标签: 中国模式 马克思主义 价值判断
  • 简介:政党执政方式的合法,是大多数公民对政党执政方式的自觉认同。一个政党获取执政方式合法的基本途径,是构建一种支持该执政方式的同质文化、证明该执政方式有效的业绩和合理的政府组织结构。苏共执政方式的种种弊端,最终耗尽了执政的合法,这是导致苏共失去执政地位的重要内因。

  • 标签: 苏联共产党 执政方式 合法性 政治学
  • 简介:在《矛盾论》中,毛泽东阐述了矛盾“普遍”的两层含义,第一是矛盾的存在具有绝对,第二是任何矛盾运动同其它矛盾运动形式相比都具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即普遍和特殊。在第二层含义中,“普遍”只是一个用来阐述矛盾“特殊”的认识论的概念,这意味着毛泽东的矛盾论中蕴含着对建立在黑格尔哲学基础之上的欧洲资本主义现代及其话语体系的批判。在处理矛盾的特殊性问题时,毛泽东又提出了矛盾的不平衡性理论,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在中国现代化实践的过程中初步建构了中国独特、独立的现代话语体系。毛泽东的现代话语体系中包含社会主义、第三世界和民族因素三个方面的内容。

  • 标签: 毛泽东 矛盾特殊性 现代性 话语体系
  • 简介:<正>政体问题是现代的核心问题,正如哈贝马斯所言:"自17世纪以来,现代的道德-实践的自我理解总体上是围绕着什么是最好的政体展开的。这一自我理解展现为普遍主义的道德意识和宪法国家的自由设计。"民主作为现代政治的合法基础,是现代国家的普遍诉求。从本质上说,后形而上学时代,除了被统治者的同意,任何政治制度都无法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现代政治哲学有两大政治合法话语体

  • 标签: 哈贝马斯 现代性 激进民主 批判理论 自由主义 资本主义
  • 简介:本文主要以林尚立、周雪光、冯仕政、蔡禾等学者有关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有效研究成果为基础,将中国国家治理理解安置于现代化进程中,分析国家治理的逻辑进程、模式和有效等,论证创新逻辑才是理解中国国家治理历史实践、模式和有效的有效范式观点。我们认为,“现代化是历史命题,改革开放是政治命题,创新是国家治理命题”是理解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的脉络。

  • 标签: 中国国家治理 赶超型现代化 有效性 创新逻辑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各种现代性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对物的过分依赖导致了道德的滑坡。马克思的现代批判理论针对现代性问题展开了哲学与经济学两方面的批判,继承并超越了以往的现代批判理论。马克思的现代批判理论具有鲜明的实践与辩证,这使其在当今世界仍然葆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现代性 哲学批判 经济学批判
  • 简介:思想理念是时代的产物。邓小平在洞析世界格局和形势发展变化的趋势上,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势做出了新判断,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新安全观。在此基础上,邓小平遵循“善意、真诚、谅解和尊重各国地位和立场”的原则,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同时依据这次国际关系变化的性质、特点,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我国在和平态势下应对的战略方针: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邓小平的安全理念和贯彻安全理念的战略方针已被中国的外交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

  • 标签: 和平 防御性现实主义 邓小平 新安全观 外交实践 国际关系
  • 简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反映出国家层面对乡村治理的愿景。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深化,出现了“乌坎事件”等一系列乡村治理失效案例,其主要原因和表现是治理主体有效不足,而乡村治理主体失效的根源在于农村产权主体权利结构不当或失效。作者运用农地产权制度与乡村治理辩证关系的分析框架,分析乡村治理主体选择及其有效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方向,提出理应在国家权力、集体产权、农民权利以及其他主体权利关系中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特别是强化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依托有效的产权制度建立起利益均衡机制,从而实现乡村治理主体的有效选择。

  • 标签: 乡村治理 农村产权制度 主体有效性 乌坎事件 成都实验
  • 简介:列宁一直重视提高党员的质量。执政以后,列宁把提高党员质量,纯洁党的队伍,作为执政党建设头等重要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一直把保持党的纯洁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目标。重温当年列宁关于保持党员队伍纯洁的论述,对于我们加强党的建设,确保我们党的先进和纯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列宁 执政党建设 党员纯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