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3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马克思早期的文本分析不难发现,马克思思想与启蒙政治哲学的辩证关系不仅表现在对启蒙政治术语的运用上,更体现为对启蒙式的现代性政治的超越。从《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一方面沿着启蒙主义的道路猛烈抨击普鲁士的现实政治,另一方面则在“真理”的追求中体现出对启蒙的不满。马克思最初建构的唯物主义政治解放的愿景,不仅能够被归结为对黑格尔的国家和市民社会理论的纠正,更应该被理解为马克思政治哲学在历史唯物主义基质中的生成。

  • 标签: 政治哲学 伦理 马克思 真实
  • 简介: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人类其他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因为辩证法的本性是批判的、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功能是“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本身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历史。这一显著特征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和变革现实,必须对当代社会现实做出真假、对错、善恶、美丑的独立判断和深刻分析,必须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从书本里解放出来,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之成为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物质武器,必须对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和“左”右倾机会主义思潮作坚决的斗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社会现实 人民群众
  • 简介:社会要素之间确实存在着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马克思曾经用有机体的概念对社会历史进行功能解释,并通过这种功能解释确立了经济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而一些学者却用社会要素在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来否定经济基础。或者把马克思的历史观功能主义化。功能主义片面强调了社会要素在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而忽视了社会要素之间的矛盾、社会关系的正当性,甚至犯了社会还原论的错误等。我们不能狭隘地用功能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来解释和谐社会。

  • 标签: 功能解释 功能主义 历史观 .
  • 简介:鲍曼以消费为核心,阐述了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通过对消费社会中“新穷人”消费状况以及新社会关系的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和民主政治的虚伪性。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视野下,鲍曼的社会批判理论显示了研究方法、解决社会矛盾等方面的局限性。

  • 标签: 消费社会 鲍曼 新穷人 底层阶级
  • 简介:<正>批判维度是现代性话语的一个基本维度,指代现代性的批判话语。现代性的批判话语往往采取这样一种批判逻辑:分析时代状况,把握时代困境,寻找走出困境之路。哈贝马斯对当今社会病态的诊断与疗治,集中体现了这种现代性批判逻辑,构成了典型的现代性批判话语。本文欲求对此话语作一探讨。

  • 标签: 哈贝马斯 生活世界 现代性批判 交往理性 批判话语 现代性话语
  • 简介:在《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从解构视域揭露发达工业社会在政治、文化、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异化,讨伐技术理性控制所导致的单向度性与社会的全面解构,并阐释超越单向度性的构想。虽然这种意识形态分析和科技批判缺乏经济基础的切近考察,容易陷于感伤的乌托邦,但对于我们研究现代性问题和相关哲学思想不无启示,对于当代人的生存亦有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尔库塞 单向度 单向度性 批判与解构
  • 简介:<正>法兰克福学派将青年马克思的批判哲学和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结合起来,立足于人道主义的价值立场,通过反思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后果,对当代西方社会展开哲学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形成了他们的社会批判理论,在当代西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拟对他们的消费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作简略的评介。

  • 标签: 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批判理论 消费主义文化 当代西方社会 消费行为 消费异化
  • 简介:孙帅在《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8期撰文认为,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关于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方面,国外学者或通过否定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地位,来否定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地位和伟大贡献;或通过割裂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来否定中国革命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

  • 标签: 毛泽东思想研究 历史虚无主义 国外学者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批判 思潮
  • 简介:现代性本身是一个二律背反的矛盾体,它从产生起便预示着自身的两难结局。面对现代性的两难困境,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从包容理性的角度重构理性,反思现代性的困境;以尼采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者从非理性的角度进行激进的理性批判,并借助“理性的他者”解构现代性,克服现代性困境。但他们始终都是在意识哲学范式内兜圈子,不可能为从根本上走出现代性的困境提供路径。意识哲学范式是现代性难题的症候。转换思维范式,重构理性是解决现代性难题的根本和基础。

  • 标签: 现代性 主体理性 意识哲学 理性批判
  • 简介:如何理解物质利益、如何界定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是青年马克思在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中遭遇的重大问题。从最初意识到市民社会应当是国家的基础,到后来接受感性原则而强调市民社会领域的丰富性与基础性,乃至最后主张人的社会性是在市民社会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本质规定性,'市民社会'批判已经超出了对某一问题的单纯理解,而逐渐要求一种新的世界观的指导。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持续理解,是其走向实践唯物主义的必经之途。

  • 标签: 马克思 市民社会 实践唯物主义
  • 简介:精神,是一个人的生活信念、理论风骨和实践态度,呈现着一个人独特的气质、人格和境界。人类解放的理想、彻底的理论批判、改变世界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的核心精神。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始终不渝的最高理想,不仅贯穿于他的生活实践,也深刻体现于他的学说之中,成为他的思想体系的鲜明价值主题和价值立场。马克思的解放理想奠基于科学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建立在真实的历史及其规律基础之上,它既是价值信念,又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 标签: 核心精神 马克思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最高理想 剩余价值理论 人类解放
  • 简介:本文从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勇于担当、乐观向上、团结合作、众星拱月精神等六个方面来阐述毛泽东眼中的长征精神,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那一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岁月,对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弘扬党的光荣传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长征精神 当代价值
  • 简介:延安精神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代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其核心和灵魂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对于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弘扬延安精神首先必须解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问题。我们现在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而且只能实行与这个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但这绝不意味着实行这些政策是党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如果我们党在延安时代,在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民主主义政策时,尚且需要使每个党员牢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那么在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策的时候,更应当强调每个党员保持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大量事实说明,只有这样,执行现行政策才不会走样,延安精神才能在我们党长期执政、实行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为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所发扬,延安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精神才能在全社会得到推广。

  • 标签: 延安精神 共产主义 理想 信念
  • 简介:2016年9月阿列西·艾尔雅维奇教授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举行了为期两周的'批判美学:从现代主义到当代艺术'的高级研修班。研修班的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阿列西教授首先从古希腊开始探寻什么是'先锋派艺术',而后详细梳理20世纪先锋派运动的发展与脉络。在现代性—现代主义、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当代性的框架内,考察了艺术与美学的诞生,并对从浪漫主义时期开始的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以及当代艺术、艺术批评作了评述。第二部分,阿列西教授讨论了20世纪先锋运动和美学革命的关系。他认为20世纪存在着一种'审美先锋派'(aestheticavant-garde),其范围由欧洲和美国逐步扩展到墨西哥、尼加拉瓜、巴西、南非等地区。20世纪的先锋运动包括第一代先锋派(或经典先锋派)、第二代先锋派(新先锋派)和第三代先锋派(后社会主义先锋派)。先锋运动引发美学革命,其目的在于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我们体验世界、感知世界的方式,并且以必要的手段调整我们认知和体验现实的方式。从传统先锋派到新先锋派再到后社会主义先锋派,如意大利未来主义、俄国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墨西哥和尼加拉瓜壁画运动、情境主义国际以及NSK'未来国',不仅加强了先锋艺术家与先锋运动的沟通,而且也激活了艺术家与政治团体的互动。

  • 标签: 批判美学 先锋艺术 现代主义 当代艺术 美学革命
  • 简介:基于时代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实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同质性,在于其都产生、完善于批判以及因批判而彰显的解释力和生命力。由神圣化代替批判精神和以实用主义代替批判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失误的教训。探索马克思主义的适用性等问题,有助于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和何以可能。在批判视阈中步入批判诠释学之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值得探索的路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批判精神 理论实质
  • 简介:<正>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马克思主义也开始了世界化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把人类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与这一进程相伴随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席卷到整个世界。但这时,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形态,而且已经相当发达,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了,而在东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还很不发达,东方民族基本上

  • 标签: 跨越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东方社会理论 民粹派 马克思主义 俄国
  • 简介:本文认为,西方新经济社会学即“经济生活的新社会学”是在回应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挑战,尤其是在将社会网络分析的观点和技术运用于经济生活的研究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虽然格兰诺雏特发现可能将这类研究纳入经济社会学的范畴,并且极力为这类新研究寻求其基本的思想和方法论基础,但是其借用并发挥的社会“嵌入性”观念及其延展的社会结构视角和网络分析,仍然包含了束缚其“经济生活的新社会学”进一步发展的若干严重限制。

  • 标签: 经济生活 新经济社会学 经济学帝国主义 发展 挑战 方法论基础
  • 简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中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意味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更标志着马克思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从此,意识形态批判超越了知识论的视野而达到了社会历史理论的思想高度,获得了科学的性质和品格。面向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科学性质,并且代表着马克思批判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独特理论视域。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最新形势和特点,要求进一步将意识形态批判提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课题,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层面上继续推进意识形态批判

  • 标签: 意识形态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 科学基础 资本逻辑批判
  • 简介: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直接促使了马克思重估费尔巴哈哲学的意义,而施蒂纳关于个体自由、"利己主义者的联盟"等思想启迪了马克思重新思考个体自由与共产主义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看到了施蒂纳理论中存在的矛盾:试图在形而上学的范围内解构旧形而上学,即作为推翻旧形而上学之基础的"我"最终还是作为抽象的主体被固定下来了。在施蒂纳与费尔巴哈的对决中,马克思看到了自我意识的批判界限,找到了绝对主体的感性实践基础。

  • 标签: 马克思 施蒂纳 唯一者 形而上学 哲学革命
  • 简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近现代学术与文化的主潮,成为引领20世纪中国走向繁荣的主流思想,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其革命实践介绍、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是由于专业学者以各种形式参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讨论。中国共产党内外、专业学术领域内外所进行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及其与中国社会和中国传统的相关性的讨论,彼此间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研究中国共产党内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同时。研究中国共产党外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专业学术研究的历史,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体会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智慧、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本土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教训。这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学术研究的主要任务和使命。

  • 标签: 中国 马克思主义 学术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