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16年1~12月,对河北省张家口市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的水鸟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水鸟52种,隶属6目12科,其中鸻形目和雁形目水鸟在种类数上占绝对优势,分别为46.16%和36.54%;6月,水鸟数量最多,主要原因是6月为遗鸥(Larusrelictus)幼鸟出壳高峰期,遗鸥的数量明显增加;除遗鸥外,其它水鸟的数量在9月最多,但是其与8月和10月的数量无显著差异,而与其它月份的数量差异显著;除1~3月和12月该湿地公园无水鸟和11月冰封期只有极少数逗留的迁徙水鸟在此处停歇外,其它各月水鸟的种类为21~38种。2016年出现在非冰封期各月的水鸟种类和数量相对比较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低谷和高峰。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因遗鸥等濒危物种数量较大,已经达到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
简介:利用2015年的7682(167×46)景MODISL3级地表温度产品(MOD11A2),对全球面积〉25km^2的2446个湖泊(总面积为1.43×10^6km^2),提取湖泊表面温度信息,在经纬度、气候带、海拔、土地利用四个维度上,开展夏季全球湖泊表面温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夜间,低纬度热带、高温炎热的赤道气候带、海拔0m以下、人造地表覆盖地区湖泊表面平均温度分别为23.55℃、23.89℃、21.85℃、21.15℃,高于其它地区湖泊表面温度;夏季夜间,高纬度寒带、终年寒冷的极地气候带、超高海拔、冰川积雪覆盖地区湖泊表面平均温度分别为8.17℃、7.17℃、8.99℃、6.39℃,低于其它地区湖泊表面温度;整体上,全球湖泊表面温度呈现出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明显纬度分异规律,但是在局部地区,由于气候、地形、下垫面和湖泊水体性质的不同,个别湖泊表面温度不同于同纬度其它湖泊。对全球4个显著差异区内的24个湖泊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北美洲中南部地区,导致夏季其沿海湖泊表面温度高于内部湖泊的因素依次是气候、海拔;在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脉地区,导致夏季湖泊表面温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拔、气候、下垫面和湖泊水体自身的性质;在非洲东北部地区,夏季湖泊表面温度差异的影响因素依次是气候、海拔、下垫面和湖泊水体自身的性质;在亚欧大陆内部地区,导致夏季湖泊表面温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拔、气候、下垫面和湖泊水体自身的性质。综合分析表明,全球夏季气温格局是影响夏季湖泊表面温度的主导因子(白天:R^2=0.85;夜间:R^2=0.94);在非地带性规律中,海拔是影响夏季湖泊表面温度格局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简介:为探明城市化进程对区域CO2排放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以中国东南沿海快速城市化地区福建省为研究区域,采用LMDI指数分解法,将福建省CO2排放分解为CO2强度效应(△CF)、能源结构效应(△CN)、经济规模效应(△CY)、能源强度效应(△Cl)和人口规模效应(△Cp)5个影响因素,探讨福建省1978--2010年期间CO2排放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78--2010年期间,福建省C02排放增加了5817.10×10^4t,年均增长率为8.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推动福建省CO2排放增加的核心因素是经济规模扩张和人口增加,而抑制CO2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为能源强度的下降,能源消费结构和CO2排放强度变化不是福建省CO2排放变化的主要原因.比较不同城市化阶段发现,经济规模效应对CO2排放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大,能源强度抑制CO2排放增长的贡献逐渐降低.
简介: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欧亚大陆桥的咽喉要塞。自古以来,这片绿洲就像一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环河西、接西域、通欧亚的商贸交通枢纽上,阻隔着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合拢及肆虐。守护着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民勤的历史,就是一部与风沙战斗的历史。“东风吹秕田。西风打死苗”这就是对民勤恶劣风沙环境的真实写照,土地沙漠化不仅是民勤人重大的生态问题。也是民勤人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1950年,民勤县举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群众性植树造林誓师动员大会。自此,一场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防沙治沙战役在民勤大地上打响。6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民勤儿女秉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发扬“牢记嘱托、勤苦坚守、众志成城、绿色共享”的防沙治沙精神,始终抱定决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坚定信念,始终坚守生态保护这条生命线,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始终不渝地与荒漠风沙进行殊死搏斗,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前赴后继、持之以恒战风斗沙,在长达408公里的风沙线上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谱写了一曲“沙漠绿洲”的时代壮歌!
简介: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通过湖泊变化能够真实地反映气候变化状况。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基于多源、多时相的数字遥感影像、地形图和DEM数据,并结合其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对乌兰乌拉湖37a来湖泊面积变化及其与自然要素(气温、降水量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从湖泊补给的构成角度分析了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自1976--2012年期间,乌兰乌拉湖范围总体上有所扩张,期间经历了先萎缩、后扩张的过程。1976年乌兰乌拉湖的面积为555.97km2,1994年其面积为496.50km2,这期间湖泊在逐年萎缩,递减幅度为3.12km2/a;从1998年开始,湖泊面积开始迅速扩大,1998年湖泊面积为499.83km2,到2012年湖泊面积达655.25km2,扩张速率为10.36km2/a。乌兰乌拉湖水域面积变化主要集中在湖的南部河流入湖口处。1976--2012年期间,乌兰乌拉湖流域的年降水量增加,年平均气温升高。1998年以来,乌兰乌拉湖水域面积扩张的原因有二:年降水量增加;年平均气温升高导致冻融水量增加。在湖泊主要年补给水量构成中,湖面年降水量、流域年降水径流量、冻融水年补给量分别约占23.3%、43.7%和33.0%。
简介:根据采自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脉亚高山水系源头地带(大致25°40’N,118°11’E)泥炭沉积洼地的孢粉纪录,对该地区亚热带山地植被近4000年来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孢粉记录和其他沉积资料显示,3个取样点的泥炭沉积开始于4000年前,很可能是全新世后期气候转冷的结果.在距今4000~1200年前期间,戴云山脉上部(海拔1300~1600m)的植被为亚热带针阔叶混交类型,优势种属包括Cryptomeria(柳杉)、Castanopsis(栲)、Quercus(栎)和Tsuga(铁杉)等.距今1200年前左右,该区域的植被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表现在上述优势属种的孢粉在样品总孢粉数的比例突然下降,而Pinus(松),Gramineae(禾本科)以及Dicranopteris(芒萁)等属种的比例则提高了.这次剧烈的植被变化在其中的一个泥炭钻孔中留下了一层粘土记录,它代表了当时流域内植被受破坏后出现的严重土壤侵蚀.从泥炭沉积提取的孢粉记录还可以看出,研究区内广泛分布的松林是一种次生植被,它是人类不断干扰的结果.
简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尝试构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围绕人口、经济、资源生态、社会公平4个维度选取了28个指标,经AHP方法给指标赋权,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对1990-2006年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各维度间的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得分逐年增高,人口、经济、资源生态、社会公平4个维度间协调度得分稳步上升.资源生态、经济、人口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社会公平性较差.据此,本研究认为,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定要牢固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人口、经济、资源生态和社会公平的协调发展;迅速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大力发展环境保护型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