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上海天文台余山25m观测站S2—PT终端系统用于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实验。它在实验中按不同的模式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录像带上。新一代S2FS控制软件使用一个观测纲要文件和一个过程控制文件在FS(FieldSystem)软件下控制S2终端系统。

  • 标签: 终端控制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VLBI 控制软件
  • 简介:针对自回归(AR)模型,分别采用间隔模式和迭代模式,对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服务(IERS)的EOP08C04数据序列作预报计算,并统计预报精度,对比分析两种预报模式的适用情况。结果表明,AR模型两种预报模式各有特点,具体表现为:在数据利用率以及计算速度方面,间隔模式数据利用率低,计算速度快,而迭代模式数据利用率高,但计算速度较慢。对于参数预报适用方面,间隔模式较适合于PMX、PMY短期预报;迭代模式则较适合PMX、PMY中长期预报,并且在UT1-UTC所有跨度的预报上均表现出精度优势。

  • 标签: 地球定向参数预报 AR模型 间隔模式 迭代模式
  • 简介:利用法国巴黎天文台的南锡射电望远镜对ON2西部区域OH1612MHz脉泽首次进行观测,观测结果表明,西部区域的OH1612MHz脉泽的辐射频谱为典型的单峰结构。结合模型对西部区域的OH1612MHz脉泽谱线频谱图进行分析和研究。利用薄盘模型。得到相应于ON2西部区域的OH1612MHz脉泽单峰脉泽斑的位置在r=112.5AU,Y=7.6AU,其Keplerian运动速度为Ur=10.6kg/s,V1=-9.4km/s。

  • 标签: OH1612MHz脉泽 薄盘模型 恒星 射电望远镜
  • 简介:研究了至今为止已发现的20个河外H2O超脉泽源的观测参数。多数河外H2O超脉泽源的光度在几十至几百个L⊙之内,但TXFS2226-184源的河外H2O超脉泽源光度达6100L⊙它属于射电星系类型,主要是由于其谱线轮廓较宽所造成的一种例外情况。所有20个河外H2O超脉泽源的系统速度约为几百到几千km·s^-1,16个河外H2O超脉泽源的峰值流量密度小于1Jy,但有4个河外H2O超脉泽源的峰值流量密度大于6Jy(6.2~16Jy)。通过对这些河外H2O超脉泽源的观测参数特征的分析和研究,得到这些观测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河外H2O超脉泽源的峰值流量密度的对数分别与系统速度的对数和距离的对数之间存在着反相关关系。而河外H2O超脉泽源的光度的对数与距离平方和峰值流量密度乘积的对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 标签: 河外H2O超脉泽源 观测特性 参数 光度 系统速度
  • 简介:本文探讨了荷电的BTZ黑洞的热辐射与非热辐射,给出了Hawking辐射谱及相应的温度表达式,并给出了非热辐射的有效势和粒子的能量公式。

  • 标签: 黑洞 HAWKING辐射 非热辐射 有效势 粒子
  • 简介:1984年开始,天文计算中采用FK5基本星表和新天文常数,这些变动直接影响了经典光学仪器观测确定的地极坐标。本文论述基本星表和天文常数变动后,对1953-1961年期间中国地极坐标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星表系统差对地极坐标最大影响约0.″02,章动系列变动的最大影响约为0.″02,光行差常数变动的最大影响为0.″1。

  • 标签: 地极坐标 星表系统差 天文常数 FK5系统 章动 中国
  • 简介:依巴谷星表在建立时已做到与以河外射电源定义的国际天球参考系(ICRS)相符合,而ICRS系统与由FK5星表实现的由J2000.0平赤道和平春分点定义的赤道坐标系统相一致。估计依巴谷星表的系统误差小于0.1mas,因此,依巴谷星表成为描述光学观测确定的地球定向参数(EOP)的一个更为均匀的参考系。本文主要讨论了FK5和依巴谷星表之间的星表系统差(FK5-Hip),并用中国光电等高星表来检验(FK5-Hip)星表系统差的结果,并估算了星表系统差(FK5-Hip)对EOP的影响。

  • 标签: 天球坐标系 地球定向参数 地球自转参数 FK5星表 依巴谷星表 系统误差
  • 简介:介绍了用于上海天文台佘山25m射电望远镜VLBI观测站S2-PT终端的S2FS(S2FieldSystem)控制软件。该软件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实验中,能实现S2终端系统记录观测数据自动化。

  • 标签: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 终端系统 控制软件
  • 简介:利用法国巴黎--默东天文台的南锡射电望远镜对ON2中区OH1665MHz右旋偏振饱和脉泽进行观测,发现了新的成分,并且结合模型对中区的OH1665MHz右旋偏振饱和脉泽谱线频谱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 标签: 恒星 脉泽源 星际分子 分子云 射电观测 薄盘模型
  • 简介: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的13.7米射电望远镜对一批强IRAS远红外源(流量F100μ>500Jy)进行了H2O脉泽谱线的搜寻,了10个新的H2O脉泽源。其中9个源均与恒星形成区成协,它们是正在形成中的大质量星的标志,另一个则是著名的富碳星IRC10216,在富碳星包层中H2O脉泽活动的出现是罕见的。文章还讨论了这些新发现源的演化特性和时变特性。

  • 标签: 射电源 VLBI观测 分子谱线 射电望远镜 水脉泽源 富碳星
  • 简介:为了研究长焦距天体测量望远镜的成象特性和确定天体测量底片归算的正确模型,需要建立高精度的天体测量标准区。本文为建立高精度的昴星团本体测量标准区提供了一份J2000.0历元FK5系统的参考星表。标准区的范围取为以昴宿六为中心的2°×1.5°天区,选取这一天区内PPM和ACRS星表中的恒是生作为基准参考星。对于这两份星表中的共同星,把它拉的位置和自行按误差计权合并,为了把极限星等从V=11等左右延伸到14等左右,把Eichhorn等(1970)的位置和自行及相应的Hertzsprung(1947)和Jones(1973)自行归算到与基准参考星同一系统,从中选取一部分恒星作为扩展参考星。由基准参考星和扩展参考星组成了一份479颗星的参考星表。

  • 标签: 天体测量标准区 昴星团 参考星表 疏散星团 自行 极限星
  • 简介:利用上海天文台多星定轨的软件(COMPASS),对1998年1月-2001年12月期间的Lageos-1、Lageos-2卫星的激光测距资料重新归算了地球定向参数EOP(COMPASS),并将结果与同期的EOP(IERS)C04进行了比较,得到其外符精度为:极移Xp-O.32mas,Yp-0.34mas,日长变化Dr-0.025ms。

  • 标签: 激光测距 地球定向参数 IERS
  • 简介:以地星状星云(PN)是由高度演化的AGB星在一个非常短的时标内(-10^4年)形成的。因此现在认为即是不是全部,许多PN的周围将保留AGB星的中性包层遗迹。分子的观测是示踪PN中性包层的重要控针。1991年10月使用美国五大学射电天文台(FCRAO)的14-m和QUARRY接收系统对两个较年青的行星状星云M1-7和M1-16以及一个年老的行星状星云VV47进行了COJ=1-0的谱线成图观测,得到了这些星云CO谱线积分强度的空间分布和谱线发射的速度范围。主要结果如下:(1)M1-7的CO(1-0)发射类似CO(2-1)的接近于球形分布,整个辐射区略向东北-西南方向倾斜,且稍大于CO(2-1)的发射区,约为44″×44″。,而膨胀速度则小于CO(2-1)的结果,约为20km/s。(2)M1-16是我们观测样本中光学星云最小的一个年青PN(-3″.6)。没有找到对应CO(2-1)成图资料。我们的观测表明,CO(1-0)的分子射区呈椭圆形壳层结构。△α×△δ-82″×45″。可见尽管源的星云半径很小,但分子发射区有很大的促展。该源的CO(1-0)包层的膨胀速度类似M1-7也小于CO(2-1)的,大约是20km/s。边一现象味着COJ=1-0跃迁相对2-1跃迁而言分布在离电离星云较远的部分。(3)VV47是一个年老的行星状星云。最近Bachiller等人用CO(2-1)跃迁对该源进行观测,在-45,-60和-68km/s等3个速度特征上得到了VV47的两个团块型分子凝聚区,它们播散在东南和西北两个区域。我们用QUARRY系统对VV47周围12′.6×15′.0区域进行了长积分时间的CO(1-0)成图测量,共得到了4个谱特征;在VV47的西北区域有-60和-70km/s两个特征,在东南区域有-45和-34.5km/s两个特征。这最后一个特征暗在CO(2-1)观测中没有发现的。由不同特征速度附近CO(1-0)的谱线积分强度空间分布图可见,对于�

  • 标签: 行星状星云 谱线轮廓 CO成图观测 AGB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