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风,吹瘦了戈壁“独山子周围十余里间,除一山峰外,余皆平地.面浮咸水,下含油质。掘至三五尺深,即有泉水涌出,油亦徐徐浮露。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有当地居民土法开采,用于点灯膏车。”——《西北地理》
简介: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备受国际关注,“丝绸之路”源头问题再次被提出。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研究,认为“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应该有一个科学的内涵和外延,既可以高度概括当前“丝路”这一提法的本质特征,又可以概括所有不同发展时期的特征。而其源头,则将伴随丝织技术的发明而产生,其内涵又将伴随历史发展而被不断丰富完善。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古缯国,与考古发现的夏代、西周时期分封在中原地区的南阳方城古缯国吻合,又与西汉时期张骞封侯国博望紧邻,张骞封侯期间曾在“奉朝请”之余在侯国与其家人一同生活,这里出土有大量张骞出使西域汉画像石,无疑在我国丝绸之路的形成上,发挥了源头的作用。
简介:作者从二个方面探讨了丝路佛教文化现象:1、正如“天国”与现实历史文化相照应一样,中国式佛国世界的兴衰与世族地主所有制的命运息息相关,汉地丝路石窟中的佛国世界在逐渐走向世俗化的过程中由繁荣鼎盛而冷落萧条,近因是禅宗的中国化,主因则是商贾庶族地主阶级取代世族地主阶级走向历史舞台中心。2、当人类运用艺术手段创造出一个佛国世界的时候,艺术便不知不觉地超越了宗教,亦即手段超越了目的。如果说丝路石窟艺术所创造出来的佛国人物形象是现实世界各族人物的艺术升华,那么石窟艺术通过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人格力量,正是我们民族进取精神的曲折表达。形象高于教义,正是其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