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跟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治疗跟关节炎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30例患者经治疗症状均有好转。结论中医运用中药治疗跟关节炎,疗效显著。

  • 标签: 跟骨 关节炎 中医中药治疗
  • 简介:背景:短柄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SHA)已经越来越多被应用于髋关节置换中。然而,相对于标准柄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短柄股骨假体在假体周围重建中的优势尚未十分明确。目的:基于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将THA和SHA术后假体周围重建进行比较,旨在为临床医师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从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中检索有关THA与SHA术后假体周围重建的随机对照研究,确定检索时间截点为2018年3月,严格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文献。采用荟萃分析计算加权均数差(WMD)和95%的可信区间(95%CI)。质量评估是由两个独立的研究者使用RveMan5.3软件完成。结果:最终纳入7个随机对照研究,共910位行非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种SHA设计(Proxima,Fitmore,Microplastyshort,Uniquecustom,Omnifit-HA1017)。集中数据显示,在所有Gruen区中骨密度变化的百分比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在Gruen1区,WMD=11.33,95%CI:-1.67~24.33,P=0.09;在Gruen7区,WMD=8.46,95%CI:-1.73~18.65,P=0.10。与THA比较,SHA的亚组分析明显说明其Gruen区的骨密度变化更小。在Gruen1区,WMD=27.57,95%CI:18.03~37.12,P<0.0001;在Gruen7区,WMD=18.54,95%CI:8.27~28.81,P<0.0001。结论:SHA术后假体周围重建与THA相似。然而,与THA相比,SHA有一定的优势,其优势大小与短柄设计的种类关系密切。另外,尽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重建的模式类似,但是SHA术后假体周围重建所累及的股骨长度明显更短。现有的相关文献数量及短柄设计种类有限,未来需要更大规模、多中心、最新设计的SHA的随机对照研究。

  • 标签: 骨重建 META分析 短柄 全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毁损手外伤后,利用“废指”对手功能重建的临床意义。方法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丧失原位再植条件的手指对36例手腕掌部不同平面毁损伤进行功能重建,术后随访2年。结果手术成功31例,失败5例,成功率86.1%。所有成活指体痛、触觉恢复满意,两点分辨率5-10mm。掌部及腕关节再植手指大都能一期恢复伸屈,对掌、对指功能。结论毁损手外伤可以利用“废弃”指进行异位再植与再造重建部分手外形及功能,在重建时一定要掌握好拇指的对掌及对指功能,异位再植的指数要根据毁损平面而定。

  • 标签: 毁损性 外伤 功能重建
  • 简介:摘要微血管化游离组织移植是肿瘤切除术后下颌重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腓骨游离皮瓣移植虽然即刻重建了下颌,但牙列修复通常需要6到18个月后才能完成,牙列缺失期间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严重影响。该病例报道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多学科组建的修复重建团队进行的颌与牙列同日重建术,即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作的支持下同期完成颌骨肿瘤切除、血管化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牙种植体植入及临时义齿修复。颌与牙列同日重建术充分贯彻了“以咬合为导向的修复重建”的理念,通过恢复患者的颌和牙列,重拾患者自信,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帮助患者术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肿瘤病人实施切除手术时,经后路实施切除、进行植重建的可行。方法依照随机原则,选取18名脊柱肿瘤病人,对其实施切除手术治疗,联合植稳定性重建,根据病情选择具体的重建方式,比较病人治疗前后的身体恢复情况,对其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及满意度进行对比,验证切除植手术的疗效。结果18名脊柱肿瘤病人经手术治疗后,有1名出现病情复发放弃治疗,1名病人进行二次手术,其他肿瘤病人经切除植手术后身体情况得到改善和稳定,植融合效果良好。结论切除植手术在治疗脊柱肿瘤上具有较好的疗效,根据肿瘤的切除范围和疾病的特点进行植重建,能改善病人的疼痛程度,提高其对治疗的满意率,具备较好的疗效。

  • 标签: 脊柱肿瘤切除 植骨稳定性重建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HRCT扫描三维重建在不规则及关节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6例不规则及关节损伤部位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后,MPR、SSD重建图像,并将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16例复杂解剖部位及关节外伤中:鼻眶部63例,肩胛骨4例,腕关节及腕骨6例,脊柱9例,肋骨3例,骨盆3例,髋关节15例,膝关节9例,踝关节及足跗骨4例。结论螺旋HRCT扫描后MPR、SSD图像重建可提高骨关节损伤诊断的准确,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HRCT 三维重建 骨关节损伤 影像诊断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智能术前规划的下颌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可行与精准。方法术前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115例头颅无异常的成年患者的CT影像,男57例,女58例,年龄(40.3±9.1)岁,就诊时间2010年2月至2019年5月;另选取115例肿瘤侵蚀下颌的成年患者的CT影像,男62例,女53例,年龄(55.6±7.2)岁,就诊时间2008年3月至2019年8月。建立智能颌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主要由工作站、UR5六自由度机械臂、光学定位跟踪仪、六自由度力传感器、截手术工具组成。将2组患者的颌面CT图像数据用于训练残差连接的3D V-Net分割网络自动分割下颌,并用该网络对1例54岁需腓骨重建的下颌骨肿瘤男性患者的头颅CT数据进行自动分割,形成下颌模型,以手动分割结果为标准,评价自动分割的精度。使用基于机器学习的颌特征点还原法根据该患者的上颌特征点自动还原下颌特征点,形成重建方案,以下颌未缺损部分实际特征点与还原的特征点位置的误差值评价精度。利用该患者的下肢CT数据,制作5个3D打印的腓骨仿真模型。应用智能颌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基于术前规划的图像,结合光学定位系统以及力传感器信号,实现机械臂与手术医生协同操作进行腓骨塑形,完成30次截。以CT影像下的术后腓骨段截面与术前规划的位置距离与角度偏差为精度标准,验证手术机器人系统精度。采用描述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表示。结果设计的分割网络自动分割下颌骨肿瘤患者下颌的精度为96.581%,耗时小于30 s。该病例下颌特征点的误差值为(2.24±1.74) mm。下颌重建手术机器人能精确、快速地实施腓骨模型塑形,截的位置误差为(1.02±0.45) mm,角度误差为(0.96±0.42)°,术中耗时约15 min。结论智能术前规划能精确地分割下颌并定位下颌特征点,下颌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能精确地实现功能下颌重建

  • 标签: 下颌骨重建术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机器人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四肢长骨恶性肿瘤切除后长节段缺损修复重建的方法及其疗效评价。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10月共10例进行缺损修复重建的四肢长骨超长病灶恶性肿瘤患儿病例资料,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10.2岁(范围6~16岁)。骨肉瘤7例,尤文肉瘤3例;肱骨肿瘤2例,股骨肿瘤7例,胫骨肿瘤1例。肿瘤切除后缺损占病变全长的比例为80.9%(范围71.4%~89.3%)。考虑青少年涉及骺生长问题,手术在保证肿瘤扩大切除的前提下,采用自体腓骨移植、传统假体结合钢板、3D打印设计保留关节骺的超长假体,并在假体与结合端做3D打印小梁的长入处理,两端保留骺的短力臂设计辅助钢板及交锁螺钉增强稳定性。主要观察X线片及CT检查评估假体重建稳定性及连接端3D打印处理处长入情况,同时评估患者术后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1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5~58个月,平均随访22.9个月。1例术后2年复查X线片示移植腓骨有吸收迹象,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明显异常;2例术后1年半至2年内出现辅助钢板断裂,给予更换断裂钢板目前内固定良好。按照国际保肢学会的评估标准进行评分:2例肱骨骨肉瘤术后评分分别为23、26分,平均24.5分;4例股骨骨肉瘤及3例股骨尤文肉瘤评分分别为26、25、19、30、27、24、28分,平均25.6分;1例胫骨骨肉瘤评分为26分;均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本组10例肿瘤体积自110~367 cm3,平均224.5 cm3;病变与近侧端的距离平均为5.2 cm(范围0~11.3 cm);与远侧端的距离平均为4.2 cm(范围0~8.7 cm);。规范新辅助化疗后30%患者达到部分缓解,70%患者达到疾病稳定。保肢治疗效果良好,目前均无复发病例。结论利用3D打印与传统机加工技术相结合,制作保留骺的个体化长节段假体在恶性肿瘤保肢治疗中的合理应用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骨肿瘤 四肢 骨肉瘤 肉瘤,Ewing 骨重建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五味子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中药,可维持重建平衡,在促进成骨细胞分化、调控破骨细胞活性以及软骨保护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为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提供广阔前景。本文综述五味子及其活性成分在重建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其产品开发及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五味子属 骨重建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及其MPR多平面建功能在鼻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鼻外伤病例采用螺旋CT进行鼻横断面扫描和多平面重建(MPR)成像,评价有无骨折和对骨折分型。结果78例鼻外伤中,确诊鼻骨折63例,排除鼻骨折15例。63例骨折病例中,单纯骨折36例,骨折伴骨缝分离9例,鼻复合骨折18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MPR多平面重建功能在鼻骨折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鼻骨骨折螺旋CTMPR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开放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行开放颗粒植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5例接受开放颗粒植治疗的开放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实施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等针对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结果25例患者创面均成功修复,骨折均顺利愈合,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接受开放颗粒植治疗的患者实施精心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骨缺损 开放性颗粒植骨治疗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LeFortⅠ型切开(LeFortⅠosteotomy)上颌整体后退术在矫治Ⅱ类上颌前突畸形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Ⅱ类上颌前突患者(上颌前突伴下颌后缩14例,其中同时伴颏后缩6例;单纯上颌前突2例)进行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前头影测量∠ANB为7.0°~13.1°,平均9.3°。行LeFortⅠ型切开上颌整体后退术,其中14例同期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sagittalsplitramusosteotomy,BSSRO)前移下颌,6例行颏成形术(genioplasty)前移颏部。结果:本组行LeFortⅠ型切开上颌整体后退4~8mm,14例BSSRO下颌前移4~7mm,6例颏成形术颏前移6~8mm。1例一侧腭降动脉术中损伤断裂,经结扎处理,无感染及块坏死。1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及正畸结束后∠ANB为1.6°~3.5°,平均2.9°。结束治疗后随访6~24个月,牙弓形态及[牙合]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外形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对于Ⅱ类上颌前突畸形患者,LeFortⅠ型切开上颌整体后退术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的正颌外科术式。

  • 标签: LeFortⅠ型骨切开 上颌骨后退 上颌骨前突 |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截的带血管蒂头状移位治疗月无菌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收治月无菌坏死患者19例,其中Lichtman分期ⅢA期15例,ⅢB期4例。摘除坏死月后将头状斜形截,髂骨植修复头状继发缺损,带血管蒂头状移位重建缺损。随访记录患侧握力、腕关节疼痛VAS评分、Quick-DASH评分、PRWE评分、腕骨高度指数及腕关节活动范围。结果本组术后随访16~86个月,平均47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腕关节VAS疼痛评分术前为(5.53±1.46)分,术后为(2.12±1.41)分,术后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术前患侧腕关节平均握力为(10.05±2.83)kg,术后患侧腕关节平均握力为(28.45±4.58)kg;Quick-DASH评分术前为25.45±4.56,术后为8.12±1.81;PRWE术前评分为26.97±7.52,术后为4.41±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腕关节高度指数术前为0.49±0.03,术后为0.48±0.04,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截的带血管蒂头状移位是一种治疗月无菌坏死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截骨术 月骨 头状骨移位 Kienböck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体开放植疗法在胫骨感染缺损的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2例胫骨感染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应用自体开放植,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2例患者中,治疗后5周游离植皮的患者共计4例,且其创面均完全闭合,治疗后10周创面得以愈合的患者共计38例;本组中,愈合的患者共计41例,其愈合的平均时间为(7.3±1.5)个月,出现感染复发现象的患者共计1例,未良好愈合。结论在胫骨感染缺损的治疗中,自体开放植疗法的效果显著,属于一种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 标签: 胫骨感染性骨缺损 自体骨开放植骨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鼻骨折患者应用CT三维重建与X线平片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资料回顾分析本院诊治的鼻骨折患者共100例,所有患者均曾予以X线平片(对照组)和CT三维重建(研究组)检查;比较分析两种诊断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可清楚显示鼻骨折患者的立体解剖图像及周围结构关系,且研究组检出率100%高于对照组38.00%,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片适用于单纯骨折,而CT三维重建检查在鼻骨折方面的优势更为显著,可用于检测特殊解剖部位变异以及难以区分骨折线者。

  • 标签: X线平片 鼻骨骨折 CT三维重建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定位支架与数字化导板在辅助下颌即刻重建手术中的应用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同一手术小组开展的下颌骨节段切除即刻游离血管化组织瓣修复的全部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辅助方式分为定位支架(TEF)组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组。通过CT测量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下面宽、下颌体长度和正中位时面下1/3高度,计算手术前后的差值,评估手术效果。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s表示,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手术效果评估各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9例下颌骨病变患者,其中TEF组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47.7±14.5)岁,其中有7例成釉细胞瘤、2例鳞状细胞癌、2例纤维异常增殖、1例横纹肌肉瘤和1例骨肉瘤;CAD-CAM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42.4±19.7)岁,其中有10例成釉细胞瘤、3例鳞状细胞癌、1例母细胞瘤、1例牙源纤维黏液瘤和1例骨肉瘤。29例患者移植的组织瓣均成活,伤口一期愈合,患者咬合关系及面部轮廓良好。经过术后3年的随访,所有患者均无手术并发症及肿瘤复发,供区功能未受影响。TEF组手术时间为(7.12±1.40) h,CAD-CAM组为(4.72±1.10) 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EF组手术前后下面宽差值、下颌体长度差值、正中位时面下1/3高度差值分别为(1.08±1.12) mm、(2.08±1.61) mm、(1.77±3.15) mm,CAD-CAM组分别为(0.88±1.15) mm、(0.94±1.34) mm、(0.87±1.47) mm,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定位支架与数字化导板辅助下颌即刻重建,前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后者,但两者均能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在时间紧急或技术局限无法进行术前数字化设计等情况下,使用定位支架更加简单而有效。

  • 标签: 口腔外科手术 肿瘤 骨移植 定位支架 数字化导板 下颌骨即刻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吻合器在腓骨肌皮瓣重建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2例腓骨肌皮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术后缺损中应用微血管吻合器用于静脉端-端吻合,共用32个吻合器。结果:微血管吻合器适用于腓骨肌皮瓣的静脉端-端吻合,平均吻合时间为3.5~9min,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皮瓣均移植成功,未出现危象或血栓。结论:微血管吻合器在腓骨肌皮瓣重建缺损中吻合质量可靠,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口腔颌面部 腓骨肌皮瓣 微血管吻合器 静脉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骨盆恶性肿瘤右半骨盆切除自体重建术的围手术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骨盆恶性肿瘤右半骨盆切除自体重建术患者3例,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护理,术中麻醉护理配合,术后指导等。结果3例患者经过精心手术护理和配合,顺利完成手术。为出现大出血等手术意外,通过围手术期护理,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提高了手术的安全。结论骨盆恶性肿瘤行内半骨盆切除术自体重建术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是防治和减少骨盆恶性肿瘤手术后并发症的有力保证,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 标签: 骨盆恶性肿瘤 右半骨盆切除 自体骨重建术 护理
  • 简介:下颌的正常发育对于整个颜面部的发育非常重要,在男性,下颌发育在16~18岁达到成熟,而在女性人群中则为14~16岁[1]。颅底、上颌及下颌的发育紧密关联,下颌骨节段切除术后,使得三者间的平衡关系打乱造成颌面部的异常发育,进而导致严重的颜面部畸形及功能障碍。如果是青少年下颌长期连续中断,畸形将更加明显。

  • 标签: 下颌骨缺损 修复重建 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