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程序死亡蛋白-1(PD-1抑制联合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微卫星稳定(MSS)极低位直肠癌的安全和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二期、单臂、开放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报道。筛选2021年1—10月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cT1~3aN0~1M0、无法保肛的极低位直肠癌患者。研究纳入标准:(1)具有强烈的保肛意愿,愿意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2)18~75周岁,体质指数≤30 kg/m2,性别不限;(3)经肠镜、腔内超声和盆腔高分辨率MRI(增强CT)检查确诊为肿瘤下缘距齿线≤2 cm内的极低位直肠癌,治疗前分期cT1~3aN0~1M0;(4)错配修复蛋白(MMR)检测为MSS患者;(5)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直肠腺癌;(6)患者依从较好,能按要求来医院复查;(7)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评分0~1分;(8)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9)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具有恶性结直肠肿瘤病史;(2)合并肠梗阻、肠穿孔、肠出血等需急诊手术的患者;(3)已知对卡培他滨、PD-1单抗等药物过敏者;(4)病理提示为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方法如下:使用长程放疗模式,对原发肿瘤和高危区域照射肿瘤剂量50 Gy(2 Gy/次×25次);放疗过程中同步给予卡培他滨;首次放疗2周后添加PD-1抗体(200 mg/3周),放疗期间应用2个疗程PD-1抗体。放疗结束后给予卡培他滨单药或XELOX方案化疗,再应用2个疗程的PD-1抗体(200 mg/3周×2)。完成新辅助治疗后通过直肠指检、内镜、盆腔MRI等手段评估治疗效果,对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的患者行等待观察;肿瘤退缩不良甚至进展的患者根据情况进行根治手术;对于肿瘤退缩良好,接近临床完全缓解(ncCR)的患者,经多学科团队讨论后决定是行经肛肿瘤全层切除术或进入等待观察队列。观察指标:(1)患者基本资料;(2)新辅助治疗及其不良事件发生情况;(3)后续治疗决策及随访情况。结果共入组24例患者,2例患者退出研究,4例患者仍在治疗中。完成治疗并进行评估的18例患者最终纳入分析,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55(39~71)岁;基线临床分期为:cT2N0M0 8例,cT2N1M0 2例,cT3aN0M0 5例,cT3aN1M0 3例。完成新辅助治疗后,初始疗效评估结果为cCR 7例,ncCR 5例,临床部分缓解6例。本组仅有1例患者出现3级以上的不良事件,1~2级不良事件共计发生30例次。7例cCR和1例ncCR患者直接进入等待观察队列,其中1例患者出现局部再生并进行Miles手术;4例ncCR患者行局部切除,之后重新进入等待观察队列(分别为1例ypT0,TRG=0;1例ypT1,TRG=1;2例ypT2,TRG=2);6例临床部分缓解患者行根治手术。至末次随访,直肠肛门保留比例为11/18,保肛比例为17/18。结论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应用于MSS极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患者可获得较高的cCR率,有利于保留器官及肛门。

  • 标签: 直肠癌,极低位 新辅助治疗 免疫治疗 程序性死亡蛋白-1 器官保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初治Ⅲ/Ⅳ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资料。9例患者采用了程序死亡受体1(PD-1抑制联合P-Gemox-Dex(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地塞米松+培门冬酶)方案作为一线治疗方案,4周期治疗结束后,采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评估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9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总有效率为9/9,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3例。主要不良事件为血液学毒性,6例患者出现Ⅰ~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未见免疫相关的不良事件。

  • 标签: 淋巴瘤,结外NK-T细胞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药物疗法,联合
  • 简介:摘要程序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抗体治疗引起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fulminant type 1 diabetes,FT1D)罕见,但一旦发生会危及生命。本文报告1例肺鳞癌患者使用PD-1抗体治疗后出现FT1D伴酮症酸中毒,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 标签: PD-1抗体 糖尿病,1型 暴发性
  • 简介:摘要肿瘤免疫治疗发展迅速,程序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抗体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治疗的药物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所带来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包括内分泌相关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现。笔者报道一例52岁女性肺腺癌术后患者接受PD-1抗体治疗8个疗程(16周)后出现空腹血糖受损并短时间内迅速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查糖化血红蛋白8.1%,空腹和负荷后C肽均<3.33 pmol/L,糖尿病相关胰岛自身抗体均为阴性,HLA基因检测提示DRB1*03∶03为易感基因型。该患者给予常规静脉补液以及后续胰岛素强化治疗好转后出院。经过16个月的随访,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仍为衰竭状态,血糖波动较大。该病例提示PD-1抗体治疗后可能诱导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发生,尤其是对于携带易感HLA基因型患者。希望借此文引起内分泌科及肿瘤科医生的广泛关注,在应用该类药物时注意血糖的监测,从而及时发现避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 标签: 糖尿病,1型 程序性死亡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强度超声激励微泡空化(USMC)产生的血流增强效应联合PD-L1单抗对实体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改善作用。方法将MC38结肠癌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26只,无任何治疗)、USMC组(27只,USMC治疗)、程序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抗体(anti-PD-L1)组(27只,anti-PD-L1治疗)和USMC+anti-PD-L1组(27只,USMC联合anti-PD-L1治疗)。USMC治疗使用VINNO70超声诊疗一体机。采用超声造影评价肿瘤血流增强效应;通过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及记录小鼠生存期,评价抗肿瘤疗效;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内CD8+T细胞数量及功能、CD4+T细胞分化情况、骨髓来源的抑制细胞(MDSC)比例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极化表型分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肿瘤内趋化因子CXCL9、CXCL10及HIF-1α含量;免疫荧光分析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USMC治疗后超声造影分析肿瘤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USMC联合anti-PD-L1治疗明显抑制了肿瘤进展。USMC+anti-PD-L1组治疗后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量及其Ki67的表达、γ干扰素(IFN-γ)与颗粒酶B(Grzm-B)的分泌量高于其他3组,辅助T细胞(Th1)比例增加,调节T细胞(Tregs)、MDSC比例减少,TAM表型向M1型极化(均P<0.05)。ELISA分析显示,联合治疗还提高了肿瘤中CXCL9、CXCL10的浓度,降低了HIF-1α的含量(均P<0.05);肿瘤组织VEGF的荧光表达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血流增强效应联合PD-L1单抗能改善实体肿瘤免疫微环境,USMC产生的血流增强效应可作为一种增效PD-L1抗体肿瘤免疫治疗的超声新方法。

  • 标签: 超声激励微泡空化 肿瘤血流增强 肿瘤免疫微环境 免疫检测点抑制剂 缺氧
  • 简介:摘要通过检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血清可溶性程序死亡受体配体-1(PD-L1)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共纳入44例CAP患者、54例重症CAP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可溶性PD-L1水平,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各临床参数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重症CAP者血清可溶性PD-L1水平为98.20(57.94,128.90)ng/L,高于CAP者[59.32(33.55,92.58)ng/L]和健康对照者[20.44(12.15,36.20)ng/L](P值均<0.001)。可溶性PD-L与CURB-65评分(r=0.481,P<0.001)、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r=0.442,P<0.001)呈显著正相关。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URB-65评分(HR=2.544,95%CI 1.324~4.889,P=0.005)、PSI评分(HR=1.036,95%CI 1.012~1.061,P=0.004)、可溶性PD-L1水平(HR=1.013,95%CI 1.001~1.026,P=0.041)是CAP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SI评分(HR=1.042,95%CI 1.012-1.073,P=0.005)、可溶性PD-L1水平(HR=1.011,95%CI 1.002~1.071,P=0.020)是影响CA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溶性PD-L1≥98.20 ng/L的CAP患者住院期间生存率显著低于可溶性PD-L1<98.20 ng/L者(P=0.033)。提示成人CAP患者血清可溶性PD-L1水平升高与预后相关,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社区获得性肺炎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协同刺激分子程序死亡受体1(PD-1)及程序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70例脑胶质瘤术后蜡块标本及35例正常脑组织蜡块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D-1、PD-L1在胶质瘤组织及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PD-1、PD-L1两者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的相关。结果PD-1、PD-L1在胶质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8/70)、62%(43/70),均高于其在正常脑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9%(10/35)、31%(1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099、8.407,均P<0.05)。高级别胶质瘤中PD-1、PD-L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30/37)、73%(27/37),均高于低级别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55%(18/33)、49%(1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699、4.415,均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分层患者间PD-1、PD-L1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胶质瘤组织中PD-1与PD-L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372,P=0.002)。结论PD-1、PD-L1可能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有望成为评估胶质瘤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新指标。

  • 标签: 脑肿瘤 神经胶质瘤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死亡受体1(PD-1抑制联合免疫化疗治疗难治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7月和2020年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收治的2例应用PD-1抑制联合免疫化疗治疗后达缓解的难治PM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初始分别应用CDOPE和R-CDOPE方案治疗,疾病未缓解,调整为PD-1抑制联合免疫化疗后获得缓解,且行放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巩固治疗,后应用PD-1抑制维持治疗有效,且安全良好。结论对于难治PMBCL患者,PD-1抑制联合免疫化疗可能具有良好疗效。

  • 标签: 淋巴瘤,B细胞 纵隔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死亡受体1(PD-1抑制治疗复发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的疗效及安全。方法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复发难治PTCL-NOS患者给予PD-1抑制治疗;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曾出现疾病进展,后继续治疗,在24周靶病灶最大垂直径乘积(SPD)缩小49%,评估疾病稳定,48周SPD缩小67.8%,达部分缓解,不良反应轻。结论PD-1抑制治疗复发难治PTCL-NOS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可进一步扩大临床研究。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外周 免疫疗法 分子靶向治疗 程序性死亡受体1 假性进展
  • 简介:摘要程序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是细胞表面的一种免疫抑制分子,与配体PD-L1或PD-L2相互作用,负向调控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后,PD-1在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表达上调,高水平表达的PD-1不仅影响病毒对靶细胞的易感性和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能力,还影响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效果。体外阻断PD-1/PD-L通路可改善宿主细胞对HIV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已作为辅助手段用于抗病毒治疗和HIV疫苗的研究中。本文概述了PD-1在HIV感染和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程序性死亡受体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感染 防治
  • 简介:摘要近年来,程序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PD-1/PD-L1)通路作为肿瘤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方式带来了变革。抗PD-L1抑制的疗效与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呈正相关。但是,现阶段各种PD-1/PD-L1抑制均有不同的PD-L1表达检测技术。因此,如何高效、准确的检测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D-L1表达的临床意义、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肺肿瘤 癌,非小细胞 肺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标本中bcl-2、程序死亡受体1(PD-1)、程序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表达和相互关系,及其与DLBCL患者化疗效果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82例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bcl-2、PD-1、PD-L1的表达,分析三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bcl-2、PD-L1、PD-1阳性率分别为53.7%(44/82)、56.1%(46/82)、32.9%(27/82);bcl-2与PD-L1表达之间存在相关(r=0.306,P=0.005)。bcl-2在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4分、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有B症状患者中表达率更高(均P<0.05);PD-1在IPI评分3~4分的患者中表达率更高(P<0.05);PD-L1在IPI评分3~4分、肿瘤分期Ⅲ~Ⅳ期、有B症状、≥60岁、non-GCB型患者中表达率更高(均P<0.05)。bcl-2阴性组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优于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D-L1阴性组OS及PFS优于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D-1阳性组OS及PFS与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cl-2与PD-L1共表达组OS及PFS较二者均阴性或任一阴性组差(均P<0.01),bcl-2与PD-1共表达组PFS较二者均阴性或任一阴性组差(P= 0.04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3~4分、有B症状为DLBCL患者OS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1);IPI评分3~4分、有B症状、PD-L1阳性为DLBCL患者PFS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bcl-2及PD-L1阳性表达为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可能成为DLBCL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bcl-2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治疗结果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死亡受体1(PD-1抑制治疗复发难治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rrPMBCL)的疗效及安全。方法收集2017年8月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rrPMBCL患者资料,分析接受国产PD-1抑制特瑞普利单抗的治疗经过,总结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8岁,前期挽救化疗无效。应用国产PD-1抑制特瑞普利单抗单药治疗4个周期后,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16个周期后达非常好的部分缓解;无进展生存时间已达2年;不良反应轻。患者维持治疗中,仍有持续反应。结论国产PD-1抑制可用于rrPMBCL治疗,有较好的安全和有效,可进一步扩大临床研究。

  • 标签: 纵隔肿瘤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免疫疗法 程序性死亡受体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仑伐替尼(Len)和程序死亡受体-1抑制(PD-1)(TACE+Len+PD-1组)与TACE联合Len(TACE+Len组)治疗不可切除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和安全差异。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TACE+Len+PD-1或TACE+Len治疗的94例中晚期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分析。其中,TACE+Len+PD-1组44例,TACE术后1周内开始给予Len及PD-1抑制。Len 8或12 mg/d,口服;PD-1抑制200 mg/3周,静脉滴注。TACE+Len组50例,TACE术后1周内开始给予Len。Len 8或12 mg/d,口服。按照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肿瘤治疗反应。比较两组间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不良事件(AEs)的差异,分析PFS和OS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TACE+Len+PD-1组和TACE+Len组的ORR分别为72.8%(32/44)和52.0%(26/50),DCR分别为86.4%(38/44)和62.0%(3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4.25,P=0.039;χ²=7.12,P=0.008);两组的中位PFS分别为7.9和5.6个月,中位OS分别为18.5和13.6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7.91,P=0.005;χ²=4.40,P=0.036)。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ACE+Len(HR=2.184,95%CI 1.366~3.493)、肿瘤包膜不完整(HR=2.002,95%CI 1.294~3.209)和肝外转移(HR=1.765,95%CI 1.095~2.844)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ACE+Len(HR=2.081,95%CI 1.097~3.948)、肿瘤BCLC C期(HR=7.325,95%CI 2.260~23.746)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TACE+Len+PD-1和TACE+Len组间3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8.6%(17/44)和32.0%(16/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45,P=0.501)。结论相较于TACE+Len,TACE+Len+PD-1可提高中晚期HCC患者的肿瘤治疗反应,延长PFS和OS。

  • 标签: 肝肿瘤 经动脉化疗栓塞 仑伐替尼 PD-1抑制剂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随着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在多种恶性实体瘤临床治疗中取得的突破进展,肿瘤免疫治疗开启了新时代。然而,临床实践证明该疗法的应答率低,寻找限制其应答率的关键因素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程序死亡受体配体2(PD-L2)是继PD-L1后发现的能与程序死亡受体1(PD-1)结合的第2个重要配体,编码的蛋白可与PD-1结合,进而发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文章就PD-L2的生物学特性、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机制及在实体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为实体瘤免疫治疗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 标签: 肿瘤 免疫疗法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2
  • 简介:摘要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在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程序细胞死亡受体1(PD-1)通过与其配体PD-L1结合,负向调控T淋巴细胞活化及效应功能,参与免疫耐受的维持。近年研究发现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可改善COPD患者体内T细胞功能耗竭,增强抗感染的能力。因此,深入了解COPD发病过程中PD-1对T淋巴细胞的调控,对探讨COPD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PD-1结构、功能及调控T细胞免疫与慢阻肺的关系等方面,对PD-1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T淋巴细胞 炎症 免疫抑制
  • 简介:摘要铝可引起神经细胞死亡,产生神经毒性并最终导致机体学习及认知功能障碍。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程序细胞死亡(PCD)作为细胞的一种基本生物学现象,在去除不需要或异常细胞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过程调控异常与神经退行性病变密切相关。本综述总结铝对神经细胞凋亡、自噬及程序坏死等PCD的影响,以期为神经退行性病变发生机制的探讨提供一定的线索。

  • 标签: 神经细胞 程序性细胞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蜕膜各淋巴细胞亚群中程序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程序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和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activation gene 3,LAG-3)的表达,及其与子痫前期免疫失衡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剖宫产分娩的单胎妊娠子痫前期患者25例为子痫前期组,按照11的比例选取剖宫产日期和分娩孕周匹配的产前检查正常并择期剖宫产分娩的健康单胎妊娠孕妇25例为正常妊娠组。剖宫产胎盘娩出后收集蜕膜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PD-1、PD-L1和LAG-3在蜕膜T细胞、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和自然杀伤T(natural killer T,NKT)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PD-1、PD-L1和LAG-3的表达差异。结果子痫前期组蜕膜中PD-1在T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妊娠组(37.84±3.82与57.02±3.89,t=3.529,P<0.001;3.28±0.48与5.69±0.99,t=2.184,P=0.034),而在NKT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1)。子痫前期组蜕膜中PD-L1在NK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妊娠组(0.60±0.11与1.32±0.19,t=3.319,P=0.002),而在T细胞和NKT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子痫前期组蜕膜中LAG-3在T细胞和NKT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妊娠组(2.32±0.36与4.09±0.67,t=2.335,P=0.024;35.40±4.97与56.27±4.49,t=3.282,P=0.002),而在NK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结论免疫检查点PD-1、PD-L1和LAG-3在子痫前期蜕膜淋巴细胞亚群中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可能通过母胎界面免疫细胞过度激活参与子痫前期的免疫失衡。

  • 标签: 先兆子痫 蜕膜 淋巴细胞亚群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B7-H1抗原 抗原,CD
  • 简介:摘要近年来学者鉴定出一种新型辅助T细胞亚群,被命名为外周辅助T(Tph)细胞,其表型被定义为程序死亡受体1(PD-1)hiCXCR5-CD4+ T,该细胞可促进B细胞分化成熟、分泌抗体,功能上类似滤泡辅助T(Tfh)细胞。与Tfh细胞不同的是,Tph细胞以高表达PD-1,不表达CXCR5和Bcl-6为表型特征。目前研究发现Tph细胞在RA、SLE、SS、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等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对该细胞的发现、生物学功能、诱导增殖机制以及在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自身免疫疾病 T淋巴细胞,辅助性 B淋巴细胞 自身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