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报道1例罕见胃EB病毒阳性淋巴上皮瘤样癌合并B淋巴细胞单克隆性增生,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为男性75岁,胃底贲门见一溃疡型肿块。镜下观察:肿瘤以推挤性生长为主,侵及胃壁深肌层。肿瘤组织中淋巴上皮间质明显多于肿瘤细胞,肿瘤细胞间质淋巴细胞背景中部分为B淋巴细胞构成,周围可见淋巴上皮病变。EB病毒原位杂交显示:癌细胞阳性。分子病理显示B细胞IgH-DH克隆性基因重排。最终诊断为:胃EB病毒阳性淋巴上皮瘤样癌伴淋巴样间质内B细胞单克隆性增生。
简介:摘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基于第63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相关内容,讨论靶向治疗时代allo-HSCT在ALL治疗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将移植与靶向治疗结合,从而进一步改善ALL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STAT3基因突变的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此类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9年就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的T-LGL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STAT3突变患者与未突变患者的基线临床数据、治疗反应及生存结局。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STAT3未突变组66例,STAT3突变组14例(17.5%),其中Y640F突变发生频率最高(42.9%)。STAT3突变组与STAT3未突变组相比,HGB减低(67.5 g/L对82.5 g/L,P=0.018),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0.665×109/L对1.465×109/L,P<0.001),乳酸脱氢酶升高(229 U/L对198 U/L,P=0.041),铁蛋白升高(402.5 g/L对236.0 g/L,P=0.029),TCR Vβ亚家族表达率升高(89.2%对65.4%,P=0.014),具备治疗指征患者比例升高(100%对74%,P=0.033)。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8.5%和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8)。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2%和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中位随访63(2~121)个月,两组总生存时间(均未达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结论STAT3基因突变的T-LGLL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肿瘤负荷和治疗需求,一线应用免疫抑制剂疗效良好。STAT3基因突变对T-LGLL患者预后的意义尚需进一步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STAT3基因突变的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此类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9年就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的T-LGL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STAT3突变患者与未突变患者的基线临床数据、治疗反应及生存结局。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STAT3未突变组66例,STAT3突变组14例(17.5%),其中Y640F突变发生频率最高(42.9%)。STAT3突变组与STAT3未突变组相比,HGB减低(67.5 g/L对82.5 g/L,P=0.018),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0.665×109/L对1.465×109/L,P<0.001),乳酸脱氢酶升高(229 U/L对198 U/L,P=0.041),铁蛋白升高(402.5 g/L对236.0 g/L,P=0.029),TCR Vβ亚家族表达率升高(89.2%对65.4%,P=0.014),具备治疗指征患者比例升高(100%对74%,P=0.033)。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8.5%和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8)。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2%和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中位随访63(2~121)个月,两组总生存时间(均未达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结论STAT3基因突变的T-LGLL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肿瘤负荷和治疗需求,一线应用免疫抑制剂疗效良好。STAT3基因突变对T-LGLL患者预后的意义尚需进一步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T细胞亚群中的表达。方法选取2019年1至11月期间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新诊断的MDS患者16例为MDS组,另纳入16名健康成人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CD4+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在MDS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共纳入MDS患者16例;男5例,女11例;中位年龄56(18~80)岁。健康对照组16名,男女各8名,中位年龄40(17~69)岁,两组性别和年龄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G3在MDS组CD8+T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4.45%±22.31%比58.78%±14.82%,P<0.05)。LAG3在MDS组调节性T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4.91%±10.32%比49.09%±13.58%,P<0.05)。LAG3在CD4+T细胞中的表达MDS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G3在MDS患者CD8+T和调节性T细胞上的表达高于健康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类不明的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U)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B-CLPD-U的39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以COP方案为主(30例)或以氟达拉滨为主方案(9例)规律化疗。应用χ2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特征与疗效的关系;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39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中位年龄60岁(37~78岁);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2分19例(48.7%),3~5分20例(51.3%)。患者总有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率(ORR)为82.1%(32/39)。乳酸脱氢酶(LDH)正常(≤245 U/L)患者ORR高于LDH升高(>245 U/L)患者,Ann Arbor分期Ⅰ~Ⅱ期患者ORR高于Ⅲ~Ⅳ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5.5%(21/22)比64.7%(11/17),100.0%(15/15)比70.8%(17/24),均P<0.05]。至2019年10月随访结束,39例患者中,31例(79.5%)生存,8例(20.5%)死亡,中位总生存(OS)时间40.0个月(95% CI 36.0~55.2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LDH升高、年龄>60岁患者OS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Ann Arbor分期、IPI评分、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ECOG-PS)评分、是否贫血、是否伴有B症状、以COP方案为主或以氟达拉滨为主化疗方案治疗和不同淋巴细胞绝对值(ALC)分层患者间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DH水平(HR=0.411,95% CI 0.172~0.981,P=0.045)及年龄(HR=2.242,95% CI 1.045~4.808,P=0.038)为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中位PLR为59.07(1.18~276.26),ROC曲线分析显示,PLR预测OS的曲线下面积为0.565。结论B-CLPD-U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LDH升高及年龄>60岁为B-CLPD-U患者生存独立危险因素。应用PLR评价B-CLPD-U患者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微小残留病(minimalresidualdisease,MRD)水平观察51例急性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B-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B-ALL)患儿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探讨MRD对B-ALL儿童化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用前瞻性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4年6月51例新发B-ALL患儿,在诱导治疗结束时(3天)行MRD检测,根据MRD情况分为3组并动态监测MRD水平(每3~6月),观察3组患儿在随访期内的情况。结果3组患儿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D≥10~2组与MRD<10~4组复发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0~4≤MRD<10~2组与MRD<10~4组复发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D对B-ALL患儿的预后及复发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 BTLA)是21世纪初发现的负向共刺激分子成员,是Ig超家族的Ⅰ型跨膜蛋白,其配体为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疱疹病毒侵入介体(herpesvirus entry mediator, HVEM)。BTLA调节γδT细胞和固有淋巴细胞(ILCs)稳态,促进效应T细胞存活,并帮助其向记忆T细胞分化;BTLA还在维持树突状细胞(DCs)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BTLA敲除的小鼠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BTLA在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BTLA在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出系统的综述。
简介:为探讨骨髓(BM)和外周血(PB)细胞克隆性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分期、疗效及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采用半巢式PCR,对治疗前B-NHL患者BM46例和PB38例及治疗缓解后的BM和PB10例进行了该标志的检测,对照组为非肿瘤或非细胞来源肿瘤患者的BM或PB共33例,结果显示:在B-NHL组,治疗前形态学有瘤细胞侵犯的3例BM及2例PB,克隆性IgHCDR3重排大大万籁;在形态学未见异常的BM和PB中克隆性IgH重排阳性率分别为65.1%及44.4%,与B-NHL分期及有无全身症状无关,10例病理组织克隆性IgH重排阳性的病人,7例缓解后BM和PB重排转为阴性,处于持续完全缓解状态;2例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BM或BNP重排持续阳性者复发;1例移植后10个月BGM克隆性IgH重排阳性仍处于完全缓解,对照组33例中仅1例克隆IgH重排阳性,本方法的特异性为97%。研究提示,PCR法能早期诊断BM及PB的瘤细胞浸润,临床缓解期BM或PB克隆笥IgH重排阳性预示可能有近期复发,阴性者可能持续缓解,个别IgH阳性者仍长期生存,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简介:目的探讨淫羊藿总黄酮重建衰老免疫稳态的基因调控模式。方法①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定量分析老年组、年轻组及淫羊藿总黄酮组大鼠脾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②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各组淋巴细胞基因表连谱。结果①细胞凋亡百分率:老年组与年轻组比较,淫羊藿总黄酮与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有著性(P〈0.01)。②基因表连:与年轻组比较,老年组上调的基因有116个,下调的基因有215个。与老年组比较,淫羊藿总黄酮上调的基因有447个,下调的基因有456个。涉及细胞凋亡、细胞增殖调控等方面。结论①以促凋亡基因表达上调、抗调亡基因表达下调为主要特微的表达模式是衰老免疫稳能失横的重要基因背景。②淫羊藿总黄酮的作用规律在于逆转功能对立的促凋亡基因与抗凋亡基因、促增殖基因与抗增殖基因在衰老淋巴细胞中表达的异常,重塑基因表达的良性平衡,重建衰老免疫稳能。
简介:摘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案(如FCR、BR、伊布替尼等)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仍有患者面临疾病复发和进展。为进一步提高疗效,新型的针对CLL联合治疗方案不断涌现。文章结合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相关报道对CLL的最新治疗进展进行总结。
简介:摘要肺癌被认为是免疫原性肿瘤,肺癌患者大多存在免疫抑制,机体免疫中T淋巴细胞发挥着重要的抗肿瘤作用。但T淋巴细胞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T淋巴细胞在肺癌中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生的护理。方法: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20年11月的18例肝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生患儿,根据护理模式的差异分为基础护理组以及全面护理组。基础护理组采取的是常规护理,全面护理组采取全面护理干预。比较效果。结果:全面护理组护理后生存质量评分优于基础护理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基础护理组(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生患儿采用全面护理干预可更好改善患儿生存质量,提高家长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