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保存条件对分离胶采血管血清生化结果的影响。方法用分离胶采血管采集20例志愿者血样,每人两管,分成两组,分离血清后及时对任一组血样进行常规生化项目检测,检测后一组置室温保存,一组置4℃冰箱保存。室温放置血样分别于24小时后和7天后再次检测同样项目,4℃冰箱放置血样于7天后检测同样项目。检测结果分别与即时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室温放置24小时与4℃放置7天后检测结果与即时测定结果比较,所有项目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放置7天检测结果与即时测定结果比较,除Na,Cl,GLU,GGT无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项目结果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分离胶采血管血清4℃保存条件下,常规生化项目可稳定一周,不宜长时间室温条件下保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分离胶采血管对临床生化检验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样本一比一随机分组,共计100例,A组(分离胶真空管)采血、B组(肝素锂管)采血、C组(无添加管)采血,三组均开展血浆及血清分离并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分析三组各项生化指标检验情况。结果:在血糖生化检验中A组指标明显高于血清管,数据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A组在检测血浆白蛋白指标时明显低于血清管,数据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其它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生化检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具备检测简单、方便的特点,分离胶采血管在检测血糖时指标较高,在检测血浆白蛋白指标时指标较低,其余指标均较为准确,可积极推广该采血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离胶采血管对部分临床生化检验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取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分别两管,分离胶真空采血管为检测组,无任何添加剂的真空采血管为对照组,将血清和血细胞进行分离,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同时进行临床生化指标的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检测组ALB检测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检测组GLU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生化指标检测证明,分离胶采血管中血液的白蛋白含量较少,血糖含量较多,但是其他指标检测中无任何异常,值得在临床生化指标检测中作为重要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分离胶采血管对临床生化检验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样本一比一随机分组,共计100例,A组(分离胶真空管)采血、B组(肝素锂管)采血、C组(无添加管)采血,三组均开展血浆及血清分离并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分析三组各项生化指标检验情况。结果:在血糖生化检验中A组指标明显高于血清管,数据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A组在检测血浆白蛋白指标时明显低于血清管,数据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其它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生化检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具备检测简单、方便的特点,分离胶采血管在检测血糖时指标较高,在检测血浆白蛋白指标时指标较低,其余指标均较为准确,可积极推广该采血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体外储存对单采血小板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献血者50名,经由血站采集制备50袋单采血小板,分别在储存的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D1、D2、D3、D4、D5)检测它们的代谢功能(乳酸、乳酸脱氢酶、葡萄糖、pH)、聚集功能(聚集率)、活化功能(CD62P)、低渗休克反应、血小板计数等相关指标,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计数及低渗休克反应没有明显变化(P>0.05),pH值、GLU及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5),LDH、LA及CD62P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单采血小板的计数和低渗休克反应没有变化,但是其活化增强,代谢功能、聚集功能发生明显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了解长治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的结构及分布特征,为无偿献血招募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本地区单采血小板的临床供应。方法用唐山现代血站管理信息系统中统计模块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本站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以男性居多,占84.76%,年龄以36-45岁年龄段为主,初高中学历人次所占比例分别为34.70%和32.92%,大专及上献血人次占4.91%;工人、农民和初高中学历是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的主体人群;血型分布特征是B>O>A>AB。结论长治市捐献单采血小板人群中固定献血者比例较高,科学划分目标人群,设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针对性招募策略,做到开发与保留献血者两手都要抓,并做好献血后服务工作,是保障满足临床用单采血小板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群流失原因,为构建稳定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提供参考。方法调查118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情况,对其中80名流失献血者以问卷形式进行电话回访,分析其年龄层次、性别及流失原因。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人员中男性65名,女性15名,男性多于女性(P<0.05);20~29岁流失18名(22.50%),30~39岁流失36名(45.00%),40~55岁流失26名(32.5%),随着年龄增加,流失人员比例有所增大;工作繁忙(45.00%)、因毕业或务工离开本市(16.25%)、身体素质变差(10.00%)是排名前三的流失原因。结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与性别、年龄层、工作性质及献血者的身体原因有关。
简介:MCS+是Haemonetics公司在MCS-3P基础上改进的新一代多功能血细胞采集系统,软件升级为C5版本,程序中设置了"血细胞计算"(haemocaculator)功能,并增加了特殊安全装置,可以在采集过程中自动控制血小板的容量和数量,减少白细胞污染,在脂质血浆和血小板峰值太小时控制红细胞溢出[1].笔者使用995E耗材和少白细胞的血小板(leuko-depletedplatelet,LDP)程序单采浓缩血小板(apheresisplateletconcentrates,PCs),对采集状态和产品质量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献血在我国现代人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一件事情,人们为了救死扶伤,出于公益的目的,会不定期的去血站或者流动采血车进行献血。常见的献血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单采血小板进行献血时会发生的一些不良反应,着重对这些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践经验来探究引起献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从而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对策,进行预防。方法选择在承德市中心血站从2017年7月—2017年12月进行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共计有180例,分析其在实际献血完成之后的反应和引起这些反应出现的因素,并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进行不良反应的避免和治疗。结果;在进行研究的180位献血者中,出现一定献血反应的有40例,占总体人数的22.21%。通过对这些献血者的基本信息和身体机能进行总结研究,能够发现献血反应的出现和献血者的年龄、血型、生活所在地等因素是没有关系的,而和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和是否空腹献血具有不可避免的关系。结论在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的时候,先必须要对献血者的基本信息和身体机能进行评估,对其指标进行严格的管控,从而挑选出合格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这些献血者都具备体重合格、身体素质较强、还具有相同的献血经历等条件。除此以外,在进行采血之前,对献血者进行相关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消除其紧张的心理,并提供餐饮服务,这也将有利于落实相关的采血和护理工作,从而有效降低了献血反应发生的几率。
简介:摘要 目的 为了满足不断攀升的血小板临床用量,存在对献血者频繁采集的情况,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献血者单采前血常规参数变化情况。方法 2020.2~2021.6,对连续采集血小板20次的献血者,收集并分析每次捐献前血常规。结果 有49位献血者(女性5;男性44),身高170±7cm;体重70±9kg;年龄39±8岁。49位献血者完成了980次单采,MCS+ 54.8%,Amicus 31.6%,Trima 13.6%。红细胞参数和淋巴细胞计数,在第1次和20次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淋巴细胞计数(LYM)呈现下降趋势,红细胞计数(RBC)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频繁采集血小板对红细胞参数和LYM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关注,防止频繁采集对献血者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