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尿中2-硫代噻唑烷-4-羧酸(TTCA)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尿样以盐酸酸化,加过量氯化钠作盐析剂,用乙酸乙酯萃取尿中TTCA,经反相C18色谱柱梯度条件洗脱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工作曲线定量。结果尿中TTCA在0.03~10.00 mg/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9 9,方法检出限为0.008 mg/L,最低定量下限为0.027 mg/L。尿中TTCA浓度为0.8、2.0和8.0 mg/L时,方法的批内精密度为0.9%~1.4%,批间精密度为1.3%~3.5%,加标回收率为85.0%~92.7%(n=6)。结论该梯度洗脱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适用于二硫化碳接触人群尿中TTCA低浓度含量的测定。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PB期间吸入七氟烷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脑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行CPB单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42例,性别不限,年龄40~70岁,体重47~86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4):对照组(C组)、静吸复合麻醉组(CA组)和七氟烷组(S组)。CPB期间,C组静脉泵注丙泊酚4~6 mg·kg-1·h-1,CA组静脉泵注丙泊酚2~3 mg·kg-1·h-1,同时经膜式氧合器吸入0.5 MAC七氟烷,S组CPB经膜式氧合器吸入(1.0~1.5)MAC七氟烷。3组术中均维持麻醉镇静指数值40~60。于麻醉诱导前(T1)、停CPB后30 min(T2)、停CPB后6 h(T3)和24 h(T4)时取动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NSE和Tau蛋白浓度。结果与C组相比,S组T2,3时血浆NSE浓度和T2~4时血浆Tau蛋白浓度降低,CA组T2时血浆Tau蛋白浓度降低(P<0.05);与CA组相比,S组T2,3时血浆NSE浓度和T2~4时血浆Tau蛋白浓度降低(P<0.05)。结论CPB期间吸入七氟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脑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七氟烷预处理对大鼠肢体远端缺血再灌注(IR)所诱发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28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假手术组(Sham组):仅分离出大鼠双侧股动静脉,不夹闭,暴露5 h后取材;七氟烷预处理+假手术组(S-S组):大鼠吸入2.5%七氟烷30 min后,同Sham组操作;肢体远端缺血再灌注组(IR组):建立大鼠下肢IR模型,分离出大鼠双侧股静脉和股动脉,夹闭双侧股动脉3 h,恢复血供再灌注2 h后取材;S-IR组:先进行七氟烷预处理,方法同S-S组,七氟烷预处理后操作同IR组。实验结束后,收集各组大鼠左心室血液和双侧肺组织,观察以下项目:(1)测定各组大鼠肺组织的湿重与干重的比值(W/D)、总肺含水量(TLW);(2)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3)采用相应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和血清中氧化应激因子脂质氧化(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4)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磷酸化p38a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各组大鼠肺组织W/D、TLW水平比较:IR组、S-IR组均高于Sham组、S-S组,S-IR组均低于I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4.75、133.21,P值均<0.001)。(2)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Sham组肺泡形态结构正常,肺泡内无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间隔无液体积聚;S-S组肺泡结构大致正常,肺泡壁无明显增厚,肺泡间隔亦未发现炎性细胞浸润,提示无明显损伤;IR组肺泡形态结构破坏严重,广泛的肺泡间隔增厚,肺泡间质充满大量水肿液,其间浸润着大量的炎性细胞;与IR组相比,S-IR组炎性细胞浸润和水肿程度有明显减轻。(3)肺组织和血清中:IL-1β、IL-6、TNF-α、MDA含量比较,IR组、S-IR组均高于Sham组、S-S组,S-IR组均低于I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OD含量比较,IR组、S-IR组均低于Sham组、S-S组,S-IR组均高于I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S组与Sham组间IL-1β、IL-6、TNF-α、MDA及SOD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肺组织p-p38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IR组、S-IR组均高于Sham组、S-S组,S-IR组均低于I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AMPK、SIRT1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IR组、S-IR组均低于Sham组、S-S组,S-IR组均高于I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S组与Sham组肺组织p-p38、p-AMPK、SIRT1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对于肢体远端IR所诱发的肺损伤,七氟烷预处理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p-AMPK、SIRT1蛋白表达及抑制p-p38蛋白表达,进而减轻肺部炎症反应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通过比较常规镇静护理治疗、右美托咪定治疗两种治疗措施应用后对患者疼痛程度、躁动情况以及相关指标的影响,来探讨两种临床措施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48例样本均选自2020.10——2021.11之间,均为我院接收的需行七氟烷麻醉手术的老年骨折患者,随机性将这48例患者分为两个组别,并基于不同镇静药物,分别为对照组(24例,常规镇静护理治疗)、观察组(24例,右美托咪定治疗)。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治疗前组间疼痛、躁动程度以及各项临床指标相较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和指标均有改善,且观察组评分更低、指标更优,组间相较P<0.05;观察组发生躁动的总发生率更低,组间相较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于骨折老年患者进行七氟烷麻醉后出现的苏醒期躁动症状具有显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七氟烷和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本次医学研究以胆囊疾病为对象,自愿参与研究的患者有132例,研究时段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将入选患者随机划分至两个独立的小组单元,对照组患者数量:观察组患者数量=66:66,予对照组异丙酚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方案,予观察组七氟烷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方案。对比效果。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认知功能,显示前者优(P<0.05)。结论 腹腔胆囊切除术患者采用七氟烷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方案后,术中自身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稳定,且术后苏醒较快,麻醉效果确切。
简介:许多孕妈在孕晚期面临分娩选择时,为了减少疼痛,同时会选择剖腹产,但其实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对于宝宝的健康长还是孕妈的恢复来说,选择顺产都是更好的方式,为了孕妈更好的了解顺产的相关知识,减少心理负担,我们一起来了解孕妈符合哪些条件才能选择顺产,以及顺产后护理的相关知识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3529-3p抑制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至5月。分别转染NC mimic(NC组)和miR-3529-3p mimic(miR-3529-3p组)至卵巢癌SKOV-3细胞。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转染效率。CCK-8法检测每组细胞的光密度值。集落形成实验检测每组细胞的集落形成数。miRNAMap数据库预测miR-3529-3p的靶基因。q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靶基因的表达。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miR-3529-3p组和NC组SKOV-3细胞中miR-3529-3p表达分别为(1.01±0.07)和(9.55±1.50),NC组miR-3529-3p表达显著低于miR-3529-3p组(t=5.68,P<0.01)。CCK-8法显示miR-3529-3p过表达抑制SKOV-3细胞增殖(P<0.05)。与NC组相比,miR-3529-3p组集落形成数显著减少(P<0.05)。miR-3529-3p的靶基因可能是E2F转录调节因子3(E2F transcription factor 3,E2F3)。与NC组比较,miR-3529-3p组SKOV-3细胞中E2F3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miR-3529-3p可抑制卵巢癌SKOV-3细胞的增殖,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是通过靶向抑制E2F3表达实现。
简介:摘要肥胖和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之间的相关性日益受到关注,70%难治性哮喘患者超重或肥胖,肥胖已成为哮喘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生酮饮食作为自然疗法之一,被证实有治疗肥胖症的作用,并且也有研究指出生酮饮食可降低哮喘气道炎症。本文总结了肥胖与哮喘的关联机制,阐述了生酮饮食影响肥胖型哮喘的潜在机制,如控制体重,减轻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和修饰表观遗传,为肥胖型哮喘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肌瘤患者治疗中采取米非司酮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入我院的子宫肌瘤患者,纳入时间段为2019年2月-2022年2月期间,共计52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A组及治疗B组。将常规治疗施行在治疗B组中,在此基础上将 米非司酮保守治疗施行在治疗A组中,每组各26例。对上述两组治疗有效率予以对比分析。结果:由研究结果数据方面上可见,治疗A组治疗有效率相比较对照组较高(P<0.05)。结论:在子宫肌瘤患者治疗中采取米非司酮保守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由此可见,此种方法在子宫肌瘤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中胺碘酮和普罗帕酮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2022年3月)治疗的6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参照组、研究组,各31例,分别运用胺碘酮治疗,普罗帕酮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3.55%)和参照组(90.32%)相比差异不大(P>0.05);不良反应出现概率(19.35%)明显高于参照组(3.23%),而心率好转时长(14.45±5.56)则比参照组(27.23±8.75)短,(P<0.05)。结论:普罗帕酮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药物起效速度快,但是有很多不良反应,而胺碘虽然起效慢,但不会引发患者过多的不良反应,因此可结合患者实际病情来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