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体会对髓内钉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患者实施附加钢板联合断端清理去皮质化植骨治疗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4.5-2021.4内78例髓内钉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常规断端清理去皮质化植骨治疗)和观察组(37例,附加钢板联合断端清理去皮质化植骨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达97.2%,显著较82.9%的对照组高,并发症发生率仅为3.9%,明显比12.9%的对照组低,P<0.05。经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少,术后下地活动时间较早,P<0.05。结论:对髓内钉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患者实施治疗,建议在断端清理去皮质化植骨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附加钢板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并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h阳性附加染色体异常(ACA/Ph+)对初诊慢性期(CP)和治疗中进展为加速期和急变期慢性髓性白血病(CML-AP/BP)患者生物学特征、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10例Ph+ CML[初诊CML-CP 348例,治疗中进展为AP/BP(进展期CML)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LN2020标准将其分为高危、非高危和无ACA/Ph+三组,并比较分析高危/非高危ACA/Ph+对其生物学特征、疗效和预后的影响。结果①348例初诊CML-CP患者,合并ACA/Ph+者20例(5.75%),其中高危ACA/Ph+组3例,非高危ACA/Ph+组17例;无ACA/Ph+组328例。伴ACA/Ph+和无ACA/Ph+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高危ACA/Ph+组和无ACA/Ph+组间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率和5年总生存(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高危ACA/Ph+组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显著低于无ACA/Ph+组(42.0%对74.5%,χ2=4.766,P=0.029)。②62例进展期CML患者,合并ACA/Ph+者41例(66.13%),其中高危ACA/Ph+组28例,非高危ACA/Ph+组13例;无ACA/Ph+组21例。高危ACA/Ph+组患者中位PLT水平(42.5×109/L)低于非高危(141×109/L)和无ACA/Ph+组(109×109/L)(χ2=4.968,P=0.083);三组间ABL激酶区点突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2)。高危ACA/Ph+组CCyR率显著低于无ACA/Ph+组(5.3%对46.7%,χ2=5.851,P=0.016)。高危ACA/Ph+组5年OS率为46.2%,非高危ACA/Ph+组为64.3%,无ACA/Ph+组为77.8%,其中高危ACA/Ph+组患者5年OS率明显低于无ACA/Ph+组(χ2=3.878,P=0.049)。亚组分析显示高危Ⅰ组(+8,+Ph或含+8/+Ph的复杂ACA)CML患者的5年OS率为54.5%,与无ACA/P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4,P=0.219);高危Ⅱ组[含-7/7q-或i(17q)或含2个及以上高危ACA的复杂核型]为28.6%,显著低于无ACA/Ph+组(χ2=8.035,P=0.005)。结论因ACA类型和疾病分期不同,伴ACA/Ph+ CML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存在差异,治疗过程中高危ACA的出现意味着更差的治疗反应和预后,严格、规范的细胞遗传学监测对此类患者的早期发现和精准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奥玛珠单抗在中重度过敏性哮喘患者(≥6岁)中作为附加治疗的长期(≥48周)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中心、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自建库到2020年5月发表的附加奥玛珠单抗治疗中重度过敏性哮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Clinicaltrails.gov平台已完成但尚未发表的相关RCT研究也纳入。由两名研究人员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RCT研究,合计3 427例哮喘患者,其中奥玛珠单抗组1 883例,对照组1 554例。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奥玛珠单抗可降低研究期间发生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比例、哮喘急性发作频率(RR=0.66,95%CI:0.57~0.77,P<0.01;RR=-0.15,95%CI:-0.25~-0.06,P<0.01),大幅改善哮喘生活质量问卷调查(AQLQ)评分总分(RR=0.23,95%CI:0.14~0.32,P<0.01),但奥玛珠单抗并不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R=0.99,95%CI:0.96~1.02,P=0.41;RR=0.83,95%CI:0.65~1.06,P=0.14)。结论奥玛珠单抗作为对6~76岁中重度过敏性哮喘患者的附加治疗(48~78周),可有效减少哮喘急性发作频率、改善AQLQ评分总分,且安全性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h阳性附加染色体异常(ACA/Ph+)对初诊慢性期(CP)和治疗中进展为加速期和急变期慢性髓性白血病(CML-AP/BP)患者生物学特征、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10例Ph+ CML[初诊CML-CP 348例,治疗中进展为AP/BP(进展期CML)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LN2020标准将其分为高危、非高危和无ACA/Ph+三组,并比较分析高危/非高危ACA/Ph+对其生物学特征、疗效和预后的影响。结果①348例初诊CML-CP患者,合并ACA/Ph+者20例(5.75%),其中高危ACA/Ph+组3例,非高危ACA/Ph+组17例;无ACA/Ph+组328例。伴ACA/Ph+和无ACA/Ph+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高危ACA/Ph+组和无ACA/Ph+组间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率和5年总生存(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高危ACA/Ph+组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显著低于无ACA/Ph+组(42.0%对74.5%,χ2=4.766,P=0.029)。②62例进展期CML患者,合并ACA/Ph+者41例(66.13%),其中高危ACA/Ph+组28例,非高危ACA/Ph+组13例;无ACA/Ph+组21例。高危ACA/Ph+组患者中位PLT水平(42.5×109/L)低于非高危(141×109/L)和无ACA/Ph+组(109×109/L)(χ2=4.968,P=0.083);三组间ABL激酶区点突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2)。高危ACA/Ph+组CCyR率显著低于无ACA/Ph+组(5.3%对46.7%,χ2=5.851,P=0.016)。高危ACA/Ph+组5年OS率为46.2%,非高危ACA/Ph+组为64.3%,无ACA/Ph+组为77.8%,其中高危ACA/Ph+组患者5年OS率明显低于无ACA/Ph+组(χ2=3.878,P=0.049)。亚组分析显示高危Ⅰ组(+8,+Ph或含+8/+Ph的复杂ACA)CML患者的5年OS率为54.5%,与无ACA/P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4,P=0.219);高危Ⅱ组[含-7/7q-或i(17q)或含2个及以上高危ACA的复杂核型]为28.6%,显著低于无ACA/Ph+组(χ2=8.035,P=0.005)。结论因ACA类型和疾病分期不同,伴ACA/Ph+ CML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存在差异,治疗过程中高危ACA的出现意味着更差的治疗反应和预后,严格、规范的细胞遗传学监测对此类患者的早期发现和精准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个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netic epilepsy with febrile seizures plus,GEFS+)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特征进行分析。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并提取外周血DNA,对先证者采用高通量测序以确定潜在的变异位点,对其家系成员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该家系为典型的GEFS+家系,3代共6人发病,其中2例为热性惊厥,1例为热性惊厥附加症,3例为热性惊厥伴局灶性发作。基因测序显示先证者携带SCN1A基因c.4522T>A(p.Tyr1508Asn)杂合错义变异,Sanger测序证实该家系其余5例发病成员和1例正常成员均携带该变异,外显率约为85.7%。结论SCN1A基因c.4522T>A(p.Tyr1508Asn)变异很可能是该家系的发病原因,其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SCN1A基因的变异谱。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微创与传统开放附加伤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为试验区间,选该区间内胸腰椎骨折患者为样本,共90例。随机法设置分组,即研究组45例实施微创手术,对照组45例实施传统开放附加伤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评价两种手术效果。结果:以对照组手术指标为参照,研究组各项指标占明显优势(P<0.05)。以手术前为参照,手术后两组影像学结果均有改变,研究组改变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优势更显著,创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利于术后康复,值得推广采用。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KCNT2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一家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收集2019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内科就诊的GEFS+患儿及其家族成员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哥哥、外祖父母的外周血DNA,采用癫痫疾病靶向测序进行遗传学分析及验证。以"KCNT2"基因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医学文献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8月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结果先证者,男,3岁,因"频繁抽搐5个月"入院,表现为双眼凝视伴四肢节律性抖动(肌阵挛-痉挛样),每日有3~8次发作,2岁时有发热性惊厥3次。先后予丙戊酸钠、托吡酯、硝西泮、左乙拉西坦口服仍有抽搐;哥哥、母亲儿时有高热惊厥史,家系其他成员无惊厥史。发作期脑电图为广泛性1 Hz高波幅棘慢波发放。先证者、哥哥及母亲、外祖母检测到KCNT2基因c.574C>T(p.Q192X)(杂合)同一无义突变,既往未见报道,家系余成员KCNT2基因c.574位点未见该变异。文献检索中文文献0篇,病历资料齐全的外文文献2篇共3例散发患儿,加上本家系4例共7例患者涉及4个突变位点,其中错义突变3个,无义突变1个。3例散发患儿临床表现为婴幼儿早期癫痫性脑病,本研究家系表现为热性惊厥和热性惊厥附加症。结论在GEFS+患儿中发现了KCNT2基因尚未见报道的突变和表型,扩大了基因突变谱,为家系遗传咨询提供了基础;KCNT2基因突变所致GEFS+可能对抗癫痫药物不敏感。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 分析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的护理措施,提升患者治疗的有效率。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7年 1月 -2019年 7月前来本院就诊的患者,其中包括在上级医院手术后回我院后续治疗的,其均诊断为超低位直肠癌 ,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 28 例患者作为调研对象。而对患者进行围术期的护理改善,加强心理指导,以及对患者进行肠道准备、造口袋、以及拔造瘘管等方面的整体护理能够取得不错的成效。 结果: 从护理质量上看, 观察组患者患者能够在围术期护理下得到良好的巩固治疗,但是仍然有 2 例患者出现了造口管堵塞,并在通畅处理后得到了改善,患者尚未出现明显后遗症,护理效果显著。 结论: 采用 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但是需要对患者加强护理支持,减少并发症问题,并给予患者心理呵护,给予患者全面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 分析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的护理措施,提升患者治疗的有效率。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7年 1月 -2019年 7月前来本院就诊的患者,其中包括在上级医院手术后回我院后续治疗的,其均诊断为超低位直肠癌 ,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 28 例患者作为调研对象。而对患者进行围术期的护理改善,加强心理指导,以及对患者进行肠道准备、造口袋、以及拔造瘘管等方面的整体护理能够取得不错的成效。 结果: 从护理质量上看, 观察组患者患者能够在围术期护理下得到良好的巩固治疗,但是仍然有 2 例患者出现了造口管堵塞,并在通畅处理后得到了改善,患者尚未出现明显后遗症,护理效果显著。 结论: 采用 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但是需要对患者加强护理支持,减少并发症问题,并给予患者心理呵护,给予患者全面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探讨分析,在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将微创与传统开放附加上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方法:本次研究实验时段设置在2019年6月至2022年4月,医务人员对该时段内我院中收入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0名资料进行分析,并将患者基本资料录入到医院数据库中进行两组随机均分,为保障实验的对照性和可参考性,两组内均设置30名患者,并按照实验习惯记录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由医务人员选择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放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内患者则选择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治疗后研究人员针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并分析患者的关节功能变化。结果:而在研究结果中发现,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内患者的肢体不良状况与关节不良状况恢复时间更短,差异对比显著存在(P<0.05)。本次研究结果中,针对不同时间点患者的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实验组各个时间点的关节功能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更高,差异对比显著存在(P<0.05)。结论:在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研究人员发现选择微创手术治疗,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小,并且这一治疗方式的总有效率与传统系统的开放手术基本一致,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康复质量,具有良好的可推广价值,值得进行进一步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经伤椎椎弓根植骨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受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跨伤椎四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经伤椎椎弓根植骨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分析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影像学参数指标(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Cobb's角度、椎体前缘高度)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后3个月影像学参数指标(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Cobb's角度、椎体前缘高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伤椎椎弓根植骨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明显,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膝后外侧附加入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关节镜下应用Inside-out技术建立膝关节后外侧附加入口。通过此入口放置保护性套管并整复移位的骨块后,经套管钻入导针以临时固定骨块。若透视显示骨折解剖复位且导针定位满意,经导针拧入带垫片的自攻空心松质骨螺钉直接内固定撕脱骨块。术后配合激进的康复训练。结果1例骨块移位11mm且伴翻转未能在镜下复位,术中转为后路切开手术,其余10例均在关节镜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3~98min,平均87.3min,无一例腘窝区神经、血管损伤。10例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解剖位整复且螺钉和垫片位置好,术后4~7周恢复正常的关节活动度及行走步态,查体示伤膝的后抽屉试验阴性;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均已愈合;术后5个月6例双侧对照的ComputerKT-2000测试显示健、患侧胫骨后移之差均〈1.2mm(0.3~1.2mm)。结论关节镜下Inside-out技术可安全地建立膝后外侧附加入口,经此入口可对移位的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施行关节镜下复位及带垫片的自攻空心松质骨螺钉直接内固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附加染色体异常的费城染色体(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诊断的351例Ph+ CML患者资料,患者均经R显带技术进行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总结初诊时附加染色体异常Ph+ CML患者临床特征及核型,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核型患者总生存(OS)差异。结果351例Ph+ CML患者中,32例(9.1%)为变异易位。初诊时附加染色体异常47例,包括慢性期29例、加速期3例和急变期15例,分别占全组慢性期的9.15%(29/317)、加速期的25.00%(3/12)和急变期的68.18%(15/22),各期附加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99,P<0.05);47例附加染色体异常的Ph+ CML患者中,13例为附加3种以上染色体异常的复杂核型,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复杂核型比例分别为13.79%(4/29)、33.33%(1/3)、53.33%(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6,P<0.05)。慢性期患者中最常见的附加染色体异常为双Ph(48.28%,14/29)、-Y(10.34%,3/29),急变期患者中最常见的为+8(26.67%,4/15)、双Ph(26.67%,4/1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h+ CML患者中,初诊时附加染色体异常者OS较非异常者差(χ2=61.138,P<0.05);初诊时附加染色体异常的Ph+ CML患者中,复杂核型者OS较非复杂核型者差(χ2=4.945,P<0.05)。结论附加染色体异常与CML疾病进展密切相关;附加染色体异常的Ph+ CML患者的预后较只有Ph易位的患者差。附加染色体越复杂,CML急变的可能性越大,预后也越差;在CML治疗过程中出现附加染色体异常也可能导致急变的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掌侧锁定接骨板(volar locking plate,VLP)和外固定支架(external fixation,EF)治疗桡骨远端AO C2/C3型骨折的影像学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我们共收治62例AO C2/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23例接受EF治疗,39例接受VLP治疗。采用Gartland-Werley量表和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评价总体治疗效果与功能恢复情况,测量腕关节活动度和握力,影像学参数包括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尺骨变异和关节面台阶。所有统计学分析均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侧别、是否优势手、致伤原因、手术时间、是否植骨和随访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时间为12~47个月,平均17.1个月。末次随访时,VLP组在腕关节屈曲(VLP组69.7°、EF组62.3°,P<0.001)、前臂旋前(VLP组73.1°、EF组64.8°,P=0.027)和旋后(VLP组70.6°、EF组63.1°,P=0.033)角度方面恢复优于EF组,其他关节活动范围参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Gartland-Werley和DAS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X线片显示,VLP组的尺骨变异为(0.6±1.3) mm,EF组为(1.6±1.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VLP组的关节阶梯为(0.5±1.1) mm,其改善明显优于EF组(1.2±1.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VLP组的28.2%和EF组的3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7)。结论VLP固定在腕关节活动度(屈曲、旋前和旋后)、尺骨变异矫正和改善关节一致性方面表现出比EF固定更好的性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取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实验组采取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一年,观察比较两组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结果随访一年后,两组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的比较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取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