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减重平板训练(BWSTT)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8例分为FES组19例、BWST组19例和联合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早期常规康复治疗,FES组在早期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BWSTT组则增加BWSTT治疗,联合组在早期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BWSTT联合FES治疗。3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次均为3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10 m步行时间测试(10MWT)和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能力、步行速度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BBS和FMA-LE评分、10MWT和FAC评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的BBS和FMA-LE评分分别为(36.8±4.2)分和(28.6±3.5)分,10MWT为(8.3±3.6)s,FAC评级为(3.4±0.7)级,均显著优于FES组和BWSTT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平板训练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

  • 标签: 脑卒中 功能性电刺激 减重平板 运动功能 步行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加中等强度静磁场是否可以辅助提高人T细胞体外扩增效率。方法采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利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及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利用MACS磁珠分选法阴性分选人CD3+ T细胞,加入人T细胞活化珠及重组人白介素IL2体外刺激培养T细胞1周。同等培养条件下,细胞培养板置入钕铁硼产生的静磁场中(场强0.22±0.01T),比较两种环境下T细胞体外扩增效率,流式细胞术检测人T细胞活化及耗竭标志物表达,体外扩增后的T细胞与人肝癌细胞Hep3B细胞共培养,比较T细胞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相比常规培养,外加静磁场可显著提高人T细胞体外活化程度及增殖倍数,使其1周的增殖倍数由6.11倍提高到14.83倍(P<0.05),且T细胞表达更多的活化标志物CD25,CD137及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T细胞耗竭标志物PD-1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T细胞抑制Hep3B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当T细胞与肝癌细胞按1∶10共培养时,外加静磁场下扩增的T细胞平均抑制率为30.1%,而无磁场环境下扩增的T细胞其抑制率为12.5%,P<0.05。结论外加中等强度静磁场可以提高人T细胞体外扩增效率,加速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减缓其耗竭程度并增强其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的能力。

  • 标签: T淋巴细胞 磁场 体外扩增 T细胞治疗
  • 简介:摘要低强度经颅超声(LITUS)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通过超声波的机械力作用调节大脑皮质的电活动,从而对皮质兴奋性产生增强或抑制作用。LITUS不仅能作用于皮质,还能聚焦于大脑深部组织,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LITUS可在导航下精确定位刺激靶区,且对靶区周围的其他组织不产生影响。目前,LITUS的神经调控作用和安全性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但在临床试验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LITUS影响神经可塑性的可能机制、动物研究和临床研究进展及治疗安全性作一综述。

  • 标签: 低强度 经颅超声 脑可塑性 神经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在进行瘢痕妊娠患者的治疗时,选择不同手术方案,分析其临床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于2020年1月-2021年3月期间,收集96例瘢痕妊娠病患的临床资料,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采用常规开腹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则选择超声介入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由医务人员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评估不同手术方案对患者机体产生的炎性刺激。结果:而在本次研究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优,数据经对比分析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进行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治疗时,将超声介入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应用于其中,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并且不会导致患者出现额外的炎症状况,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情恢复状况良好。

  • 标签: 瘢痕妊娠 超声介入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 开腹手术 炎性因子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骨科病房指导患者不同踝泵运动频率强度的护理实践。方法:从本院下肢骨折患者中抽选68例分成两组。常规组最大极限背伸蹠曲5秒20组/次,实验组最大极限背伸蹠曲5~8 秒25组×3tid,对比两组情况。结果:在无其他因素干扰下,实验组恢复情况优于常规组。结论:最大极限背伸蹠曲5~8 秒25组×3tid优势明显,能够提升治疗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防止患者受到风险事件的影响,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同时能够提高患者对医嘱的遵从性,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一步提骨科病房整体医疗质量与水平,值得推广。

  • 标签: 踝泵运动 频率强度 护理实践 骨科病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2014年-2021年某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趋势,并分析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通过统计某区居民2014-2021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资料,并计算死亡率、人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寿命折损年等,分析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趋势,及对期望寿命产生的影响。结果:2014-2021年某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46.403%,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0.297%,且呈逐年升高趋势,2021年最高(0.466%),2014年最低(0.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2021年期间,平均去心脑血管疾病死因期望寿命89.09岁明显高于平均人均期望寿命的83.3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14-2021年某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去心脑血管疾病死因期望寿命明显低于平均期望寿命,因此,通过有效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控,能够有效提升居民期望寿命

  • 标签: 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趋势 期望寿命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躯干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男32例,女20例,年龄(60.28±12.45)岁;观察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60.71±12.52)岁。两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躯干稳定性训练,观察组给予rTMS联合躯干稳定性训练。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采用感觉统和测试(SOT)、运动控制测试(MCT)、Brunel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平衡功能,采用步态分析仪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步行功能。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及四格表χ2检验。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9.13±1.72)分比(12.36±2.1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33,P<0.001)。治疗后两组SOT、BBS评分升高,MCT评分降低,且观察组的SOT、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8.72±6.96)分比(70.26±7.63)分、(47.29±4.95)分比(39.64±4.65)分],MCT评分低于对照组[(113.42±4.01)分比(131.28±6.7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76、8.102、16.357,均P<0.001)。治疗后两组步行速度、患侧步幅、患侧下肢摆动百分比、患侧髋关节关节活动范围(ROM)、膝关节ROM、踝关节ROM均明显升高,患侧下肢支撑期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步行速度、患侧步幅、患侧下肢摆动百分比、患侧髋关节ROM、膝关节ROM、踝关节RO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侧下肢支撑期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rTMS联合躯干稳定性训练能够明显改善的神经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躯干稳定性训练 脑卒中偏瘫 神经功能 步行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局部振动和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振动组和ESWT组,对照组每周一至周六进行60 min的常规康复治疗(主要以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等为主),每次治疗时间60 min,6次/周,共治疗4周;振动组和ESWT组每周一、三、五按照对照组内容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每周二、四、六在常规康复治疗50 min的基础上,振动组加入10 min局部振动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4周),ESWT组则加入10 min的ESWT(每周3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康复训练前(治疗前)和训练4周后(治疗后),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踝关节跖屈角度、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步频、步幅六种方法对3组患者的肌痉挛程度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①治疗后,对照组、振动组和ESWT组患者的CSS[(9.87±2.07)、(8.65±1.77)和(7.39±1.97)分]、PROM[(54.17±5.12)°、(57.57±5.79)°和(61.43±6.24)°]、踝跖屈角度[(35.70±5.73)、(31.13±4.33)和(27.52±4.15)°]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CSS(11.39±2.76)、(11.61±2.44)和(11.43±2.72)分;PROM(50.83±5.47)°、(51.04±6.28)°和(50.78±5.99)°;踝跖屈角度(39.71±6.40)°、(38.30±6.72)°和(39.17±7.4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振动组和ESWT组的CSS、PROM、踝关节跖屈三个指标均逐级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对照组、振动组和ESWT组患者的10 m MWS[(22.13±6.03)、(27.22±7.70)和(29.09±7.33)m/min]、步频[(21.65±6.68)、(26.35±7.00)和(27.74±7.01)步/min]、步幅[(22.39±6.21)、(29.09±8.03)和(31.04±8.01)cm]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10m MWS(2.13±1.42)、(2.22±1.44)和(2.30±1.61)m/min;步频(12.13±4.71)、(13.09±4.58)和(11.70±4.00)步/min;步幅(9.57±3.94)、(10.26±4.08)和(10.61±3.56)c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振动组和ESWT组的10 m MWS、步频、步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振动组和ESWT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振动和体外冲击波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和步行能力,且体外冲击波在改善痉挛方面优于局部振动,但二者在提高患者步行能力方面无明显差异。

  • 标签: 局部振动 体外冲击波 脑卒中 痉挛 步行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多种西药联合用药引发的不良反应,并分析临床用药指导的合理性与实际效果。 方法 选择 2017 年 5 月至2019 年 5 月于我院接受诊疗且采取多种西药联合治疗的患者40例,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n=20,在临床药剂师的指导下用药)与对照组(n=20,未采取用药干预措施)。统计两组用药不合理事件的发生情况,同时对两组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与发生率进行总结,计算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费用及药占比。 结果 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包括用法不当、用量不当、配伍不当等,研究组处方中药物应用不合理事件发生率为 5.00%(1/20),较对照组的 15.00%(3/20)显著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西药 联合用药 不良反应 临床药师 指导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对使用导尿管灌肠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观察。方法:在科室随机选择10例造口病人,采用随意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例,采用传统灌肠包经造口灌肠,实验组5例,采用导尿管经肠造口灌肠,对两组灌肠效果、满意度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使用导尿管与使用传统灌肠包相比,导尿管为硅胶材料,材质相对灌肠包的橡胶材质较软,减少了对肠道的刺激,舒适度高,值得临床普及和推广。结论:在造口患者中实施导尿管灌肠,预后良好,患者及家属对灌肠操作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灌肠 造口 导尿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感染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因素。方法:从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选择100名抗感染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观察组)和100名抗传染药物治疗后期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对照实验)进行分析,并对两组临床数据以及不良反应的因素进行分析。结论:根据各种Logistic因素,医院门诊、联合用药、静脉注射、病程和用药时间属于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风险源(P

  • 标签: 普外科 抗感染药物 合理使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儿科门诊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阐述,并对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其合理使用率。方法:随机性选择2020年在我院的3135张儿科门诊处方进行分析,并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所有的抗生素处方1709张,抗生素以头孢类和静脉滴注为主,其中不合理处方占到12.23%。 结论:本科室抗生素使用率较高,但是仍然存在不合理使用情况,需要加强重视。

  • 标签: 儿科 门诊 抗生素 合理用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精密的医疗仪器,精密的医疗仪器已经成现阶段医院硬件建设的重要基础,精密仪器的应用同时也对医护人员的操作即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医疗机构的仪器使用效率已经成为时下相关工作人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 标签: 医疗仪器 使用维护 有效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朱卓婷 何明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60,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60 澳大利亚眼科研究中心 墨尔本大学,墨尔本 3002
  • 简介:摘要我国近视呈现高发病率、低龄化的严峻形势,儿童和青少年近视防控问题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相关研究已提供了多种儿童近视进展防控措施和方法,如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点眼、角膜塑形镜配戴等,但均存在操作不便和一定的不良反应。大量证据已经表明,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有效降低儿童近视的发病率,其效应与光照量有关。然而,在实际工作和实践中,切实有效增加或控制儿童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存在各种困难,因此难以有效指导相关人群实施近视防控措施。一项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持的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RCT)采用低强度红光重复照射(RLRL)对学龄儿童进行重复、短时、直接的视网膜照射,评估RLRL控制近视进展的疗效和安全性,证实了该疗法对学龄儿童轻中度近视进展有较好的防控作用,为RLRL安全、有效防控近视进展提供了高等级循证证据。本文对这项RCT研究的主要结果和可推广性进行解读,并提出了进一步探讨RLRL在近视防控中的实践要点,建议眼科工作者关注RLRL对近视防控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近视/治疗 疾病进展 防控 低强度红光疗法 学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