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重要的学术方法。在此背景下,海外电影研究很少局限于文本的艺术性,而越来越强调电影作为社会文本、文化文本的属性,重新回到了宏观的外围研究。侯孝贤电影因敏感的政治议题、突出的美学形式,成为文化研究的最佳文本之一。

  • 标签: 电影研究 世界范围 台湾经验 詹姆斯 中国性 孤岛
  • 简介:近来,有幸读了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冯巍巍教授的音乐教育专著《走进音乐课程》,感到耳目一新、收获颇丰,这是一部充满新理念与新实践,体现音乐课改研究成果,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均具有指导意义的音乐教育专著。

  • 标签: 音乐课程 教育专著 实践 中小学音乐教师 山东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 简介: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居住莱比锡时期,共计创作了近300首宗教康塔塔作品,借助于对康塔塔作品《主慰吾灵》的一系列分析,着重分析作品中所展示出的一系列德意志宗教康塔塔作品“共性特征”以及在其间显露出的一系列巴赫的“独到之处”。

  • 标签: 宗教康塔塔 《主慰吾灵》 巴洛克 巴赫
  • 简介:在纯音乐体验问题上,基维批判刺激模式将音乐作为物理刺激物,批判再现模式脱离音乐自身随意联想和对音乐“内容”进行主观臆测。这两种批判契合音乐聆听的事实。基维提出体验纯音乐本身模式的观点,包括体验纯音乐的乐句句法属性、寻找主题、主题和副题的内在统一、普通情感和音乐的关。基维认为情感属性是音乐的知觉属性,音乐的美是音乐的本质属性,听众聆听时“辨认”情感属性,被音乐的美深深打动,听众被音乐的关打动时情感的“亢奋”状态是音乐的审美特征。这就区分了音乐的美和审美,区分了主体的情感认知和审美情态,明确了“音乐能否表现情感与听众能否被音乐感动是两回事”。但是,基维认为情感对于音乐仅具有认知意义,没有意识到音乐体验从根本上说是感受性的而不是认识性的。

  • 标签: 彼得·基维 分析哲学 刺激模式 再现模式 体验纯音乐本身模式 普通情感
  • 简介:流散现象、流散地、流散研究、流散写作,这些概念在音乐领域的出现和发展,实际上代表着艺术理论研究者对后殖民主义思潮作出的回应——针对亚裔/华裔社群的音乐活动进行的研究也是如此。在《流散诉求:亚裔/华裔美国的音乐、跨国主义与文化政治》一书中,郑苏选择身份、年龄和经历上都彼此不同又各具特色的个体为对象,在音乐和历史的双重语境中对他们的流散境遇进行了分析,进而向读者立体地呈现出音乐对这些研究对象在时间上、空间上和认同上的影响。文章一方面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结合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理论中独具特色的方面,对郑苏所做的流散研究案例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则对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翻译实践谈论了自己的观点。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流散写作 流散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