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正>马里奥·贝德蒂(MarioBenedetti)一九二○年出生在乌拉圭内地的一个小镇,三四岁时随双亲迁至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他的家庭属于中产阶级,但因父亲经营药房破产,家庭生活一度陷于绝境,父母亲因此不睦,这样的生活环境对幼年的贝德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贝德蒂十八岁时移居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在那里一住十年,靠在一家出版社当速记员为生。贝

  • 标签: 蒙得维的亚 拉丁美洲 贝内德蒂 首都 中短篇小说 乌拉圭
  • 简介:本文通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向内转"的讨论,分析其中所建立的"心理学"与"固有属性"双重视角下的"去政治化"论述,并认为形成了三种叙述策略:从"斗争说"到"建设说"、从"外在真实"到"内在真实"、从政治功用到心理功用。但我们也认为,既不能简单地强调文学的政治性,也不能回避或否定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应当将"文学想象政治"视为一种新的理论出路。文学与政治都是基于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共同想象才走到一起的,其中的任何一方,若是离开了对美好生活的想象,都将可能被对方所超越。

  • 标签: 向内转 去政治化 想象
  • 简介: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弗里德·耶利克是获此殊荣的第10位女作家,被赞誉为"不跟社会妥协,也不同时间讲和,更不对读者取悦"的作家[1]。她被标上"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标签,始终以"女性身份"为立场、原则,表现出与男性中心主义的决裂态度。其戏剧具有强烈的颠覆意识,效大胆地刻画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表达出对女性内心的关注及对女性地位的忧虑。

  • 标签: 女性主义 男性中心主义 女性地位 男权社会 女作家 女性身份
  • 简介:好在《思想的形成》一文论及鲁迅的思想转变时提出“回心说”,认为绍兴会馆时期的鲁迅获得一种终极性的精神自觉;在《何谓近代——以日本与中国为例》一文论及东洋的近代时,将中国式近代称为“回心型”,日本式近代称为“转向型”,

  • 标签: 竹内好 近代 东洋 精神自觉 中国式 日本式
  • 简介:《迷惘》是20世纪最深刻的作品之一,它以独特的坚定和鲜明讲述了一个荒诞、怪异、滑稽的故事。笔者认为,作品所塑造的类似疯人院的迷惘的世界和个人的迷惘状态源于失衡性,源于人的生存平衡的被打破。本文从贯穿作品的蓝色背景出发,用歌德的色彩学理论加以解释,揭示作品潜藏的失衡性及失衡性所反映的深层次含义。蓝色背景的妖魔化《迷惘》沉浸在一片蓝色中,从幽灵般的苔莱斯的蓝色围裙、到基恩头脑里的蓝色阴影.

  • 标签: 失衡性 卡内蒂 妖姬 色彩学 莱斯 妖魔化
  • 简介:代的问题:同一个十年出生的三代作家在分析阐释作家文本意义、价值时,文学研究者通常将花大量时间投向作家作为个体存在于历史时空里一路走来的"佯长身影"研究,对"时间流"、出生地、出生年龄、生长环境、生存背景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主宰着研究者把握作家内心世界的颉颃高低.在前现代社会,文学地域色彩的根性尤其浓郁,士大夫、诗人对家乡文化依赖、偏好终其一生;进入后现代社会,文化全球化使得作家不能恒定固守文化"根性",那种寻找"文学的‘根"集体行动只能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昙花一现,而况这些作家有一个同样的烙印:20世纪50年代初中后期出生的有插队和知青、红卫兵经历的一代人,郑义、韩少功、梁晓声、叶辛、李杭育、郑万隆等,意识形态的恒定不变使得十年出生的人成为一代人,发出声音毫无疑问也是同一口径[1].

  • 标签: 晓航 张者 文学创作 艺术风格 赵大河 茜茜
  • 简介:诗歌和技术是在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中被反复讨论的两个主题:技术在现代世界居于危险的统治地位,而诗歌包含着从这一危险当中获救的可能性。未来主义运动的领袖马里蒂就诗歌与技术的关系则给出了不同的理解,认为这两者服从于同一种不断提高自身的意志,即对速度的追求。在海德格尔开启的问题里对马里蒂有关语言和抒情的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诠释,或许能让我们对诗歌在现代技术的统治下究竟处于何种状况进行一番别样的思考。

  • 标签: 诗歌 技术 速度 海德格尔 马里内蒂
  • 简介:近代以来,一场父女间的争吵由来已久。赫利孔山的缪斯姐妹起而向手握恐怖的闪电,作为权力、真理和道德守护神的宙斯争夺王权。理由是:真理帝国已经瓦解,在生活无边界的地域,美作为曾经的自治领,如今要建成独立的帝国。过渡时期的口号:唯美主义、形式主义、技术至上。该国的臣民词语在有限自由的前提下建起新的封建等级制,名词是贵族,骑士阶层的动词是新国家的武装力量,腐朽无能的形容词专制主义被推倒

  • 标签: 内——写作 写作深化 深化观念
  • 简介:这是一首轻盈婉转的小诗,读来更像一首情诗。不过,这可不是一首一般意义上的情诗,而是一位僧人与一位女道士的赠答之作。大凡僧人的诗歌作品,大多带着一股山林气、蔬笋气,多写出家人的修道生活,难得一顾世俗之事,遑论男女私情。至于僧人与女道士的赠答,更堪称绝无仅有。

  • 标签: 《答李季兰》 皎然 诗歌 禅学思想 艺术风格
  • 简介:从当时社会风气以及人们思想上的状况,对“三言二拍”中婆子、丫环、尼姑等女性形象的活跃现象进行分析。这些人物共有的特点是既可以涉足社会,又能自由出入富家小姐们的闺阁。她们充当了闺阁中女子的爱情启蒙与情欲实践的导师,而大多数又是处于一种秘密的状态。对于她们的作为,历来的评论者大多持冷漠的态度,而且是贬词多于褒扬。其实,她们是那个“欲望世界”中最真实最灵动的女子,她们的言行对小说情节的发展和完成至关重要。

  • 标签: 三言二拍 婆子尼姑丫鬟 爱情导师
  • 简介:法国女作家伊莱娜·米洛夫斯基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孤独”为主题,尤其是在其自传体小说《孤独之酒》中。在这篇小说中,“孤独”包含三个层次:孤独成为一个问题;孤独是个体的一种生存方式;孤独是个体为自己“命名”的一种行为,即孤独兼具了自由和反抗两种元素。作家通过对女主人公的孤独书写,以及她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对工业文明与人的异化、历史理性与个体生存以及女性发现“自我”的艰辛都进行了思考与追问。

  • 标签: 《孤独之酒》 女性成长小说 女性意识
  • 简介:巴金小说大量地采用了聚焦叙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地表现在日记体、书信体及其它第一人称形式创作的小说中。这些第一人称叙述者,或为主人公,或为故事的重要参与者,或为旁观者和见证人,都是可信的叙述者。

  • 标签: 巴金小说 第一人称 内聚焦 叙事模式
  • 简介:要《红楼梦》中的贾母与凤姐都存在着对有别于传统伦理的内在心理追求,即企图在之间能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关爱的新颖婆媳关系,其目的为了有一个婆媳间宽松、和谐的外在生存环境。如此伦理氛囤已与传统习俗颇多悖逆,是女性主体意识在民主启蒙思潮启迪下得到某种程度复苏的体现。

  • 标签: 凤姐 贾母 女性主体意识 《红楼梦》 婆媳关系 思潮
  • 简介:<正>“青春题材”的小说容易写成爱情小说,或写成问题小说、劝谕小说,而缺乏深沉的人生内容。王月瑞的《圆外的世界》(《萌芽》90年11期)写的也是“青春题材材”,也没有离开少男少女的初恋,但它并不是只讲一个恋爱故事,而是透过青春期少男少女恋爱的行为和心态,对人生进行深沉的思考。作品写一对十六、七岁的中等军事学校学员违犯校纪偷偷恋爱而后逃离学校的经过,故事并不复杂,但情节的展开却是采用几位学员的回忆、讲述以及主人公日记的披露这种结构方式,又有一个年轻教员“我”

  • 标签: 军事学校 青春期 现实生活 人生 问题小说 世界
  • 简介:文化刊和各类地方文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一项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繁荣文艺事业的公益性基础文化工作,是建设先进文化、弘扬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它有利于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刊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文化一项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宝安文化刊和地方文献的思考,提出有关宝安区搜集整理地方群众文化刊以及地方文献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 标签: 加强 文化内刊 地方文献 思考
  • 简介:在我国比较文学领域,“X和Y模式”名声不好,一般被认为是一些研究者由于对“可比性”缺乏了解、盲目借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之名所进行的简单比附研究。而与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相对应的“影响研究”,常常被认为是法国学派注重实证性、忽略文学审美性的比较文学学术方法。在我国目前已有的不少比较文学教材中,对法国学者、美国学者学术主张进行非此即彼、标签化、扣帽子的论断常有发生。本文试图从皮埃尔·布律尔等法国学者所提出的“X和Y模式”入手.重点关注美国学派对法国学派的理论主张发起诘难之后。法国学者对影响研究以外的其他方法进行吸纳总结、针对比较文学理论所进行的完善与更新。在比较文学学科史中,“法国学派”的内涵是丰富的,不应仅仅谈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等人的观点,而应该拥有更为丰富和准确的含义,我们的教材应该改一改了。

  • 标签: 皮埃尔·布律内尔 “X和Y模式” “法国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