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常见人完成一部作品后,还有很多话说,并美其名曰:创作谈!那情形,有点像刚下完蛋的母鸡,没完没了地叫唤,以显示和告诉人家自己刚才下了一颗蛋,而且是一颗优质的蛋!而我,实在没什么可说,只觉得要说的话都已经在作品中说了。再说就是废话,是违心的话了。我不想这样。我甚至有许多的羞愧,羞愧笔下的文字离自己所希冀的那个目标还极其遥远。所以,每写完一个东西,我更多的是一种绝望。我们这代人,在精神上,还算是自由富足,想读什么书,总能够找到。万一找不到,还可托朋友在网上下载。说实话,从事写作,还是要读一流的东西。我很少读那些消耗时间的蹩脚的玩意。这样说近乎狂妄。但我的目光,确乎大半都
简介:福建是我的第二故乡,比我的第一故乡浙江定海居住的时间长得多我被列入闽籍作家谱是我的荣耀。现在定居上海,心系福建。我一生中的重要年华都付诸闽土,许多作品,尤其是文革收场后所作,题材都取自闽山闽水,我和福建是不可分离的。早前学习写作.在抗日战争前夜,爱国救亡的热情促使我提起笔来从1937年夏季发表第一篇作品算起,迄今逾半世纪。其间也试写诗和小说,话剧和电影剧本,各种文学体裁的磨炼似乎只为了写散文。我耕作的小块散文土地贫瘠硗薄,品种单一,产量极低,颗粒无收是常事。偶或有小花小草赢得路人喜爱,其中有一些是同行,顺手牵去,据为己有,乃至移花接木,改头换面,转手贩卖,我只能哑然。继而一想,我的精神家园里菲薄产品若有人青睐,并有所获,我是应该高兴的。
简介:中学时学过一篇古文《庖丁解牛》,说的是有个厨技精湛的人,因干“解牛”活路久了,将牛筋牛肉牛骨等在牛身上的布局纹路熟记于心,杀牛剥皮剔骨扯筋割肉易如反掌,这叫干一行精一行,越干越内行。搞文学创作是不是也像“解牛”一样,越干越熟路?三思之后,觉得又像又不像。说搞创作像“解牛”,写多了,文学的道道格格爬多了,积累了见识,贮藏了经验教训,于是对文学就比较懂,懂得它的基本路数。但搞文学创作又不像“解牛”,庖丁解牛时必是先将牛击昏,然后一刀插进喉部,出尽了血,剥皮,开膛、出下水,然后剔骨抽筋;分牛腩,理牛肉。他不断重复自己,每次都是照着原来的路数干。搞文学创作却是不能老是按照老路数干下去的。第一篇这样写,第二篇就得重
简介:每提及苏区题材文学,很容易被人戴上固有的帽子,冠之以革命历史文学或革命战争文学,就有了某种标签或者说定义,红色和革命是当然,但战争就不尽然了。其实三十年代在中国南方,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活动在罗霄山脉和武夷山脉的群山峻岭中,在那生活了七年,可以说这七年间,并不是时常在打仗,绝大部分的生活是日常状态,他们出身于农民,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既受着新鲜的马列主义的教育又依然在客家文化的笼罩之中。我想说的是,英雄主义也并不是他们身上的惟一的品质或者说属于常态的东西,而更多的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显示出来的生活化的东西,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那些中国传统文化客家文化所影响下的个人品质:互助,勤劳,勇敢,诚信,忠实……所以,真实的反映苏区历史,反映那段历史,全面客观是前提和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