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钢铁产能的不断扩大,焦炭需求量大幅上升,炼焦煤资源日趋紧张,价格不断攀升,炼铁燃料成本,已成为影响炼铁成本的主要因素,而高炉采用富氧喷煤技术后,可以用低价的无烟煤或烟煤代替部分焦炭,从而减少焦炭消耗量,实现炼铁成本的下降。目前,喷煤比较好的高炉,喷煤比维持在160—200kg/t·Fe的水平,最高煤比已达到260kg/t·Fe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炉实现富氧喷煤后,高炉喷煤比和煤焦置换比,也成为了高炉喷煤新的攻关目标。随着高炉喷煤比的提升,高炉生产对人炉矿石和焦炭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给精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喷煤比的上升,未燃煤粉量上升,煤焦置换比不断下降,高炉炉况稳定性下降,喷煤的经济性也因喷煤比的上升而下滑。
简介:以硝酸铟为原料,用氨水做沉淀剂,采用水解沉淀-水热法制备In2O3的前驱体In(OH)3,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及激光粒度分析仪对产物的结构、形貌和粒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水解沉淀产物为立方相In(OH)3,呈短棒状团聚体。水热处理过程中,产物的晶型、形貌和粒度受Ostwald熟化机制和相转化机制的影响。当水热温度低于280℃时,首先发生Ostwald熟化机制,In(OH)3颗粒形貌由短棒状转变为长方体,而物相不发生变化。当水热温度高于280℃时,除发生Ostwald熟化机制外,还存在相转化机制,产物形貌先由棒状转变为长方体,接着转变为多面体,且物相由立方相的In(OH),转变为斜方相的InOOH。
简介:中国铜矿资源虽居全球10位之内,但不少产地固交通闭塞,矿石品位偏低,近期难以利用,铜矿资源仍然是国内短缺矿种之一。铜矿是新疆开发利用较早的一个矿种,据考证其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如尼勒克县境内的奴拉赛铜矿,在公元前400—600年前已开采,其古矿坑深达80余米。从清代到新中国成立前被间歇性开采利用的铜矿,有库车县境内的恰克玛克铜矿、乌鲁木齐的达坂城铜矿、木垒的波斯唐铜矿,以及阿克陶县境内的卡拉玛铜矿等。但真正有突破性进展,并取得丰硕找矿成果,还是80年代中期之后。继80年代初期,新疆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发现了大型规模的喀拉通:克铜镍矿床后,80年代中期,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在哈密地区又发现了大型规模的黄山、黄山东等酮镍矿床,90年代中期,新疆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对阿舍勒大型富铜矿床的发现和查明,以及90年代后期,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在哈密地区发现的土屋、土屋东和延东大型斑岩铜矿,不仅彻底结束了新疆缺铜少镍的历史篇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铜镍资源的紧张局面。
简介:西沟矿石灰岩矿层走向为北西西。倾向为南南西。倾角一,由薄层状细晶灰岩组成。西沟矿工艺流程分为:穿孔一爆破一铲装一汽车运输一破碎一胶带运输一筛分一成品输出。地质工作是为采矿服务的,其贯穿于采场的整个生产过程:准确的地质资料是制定详细生产计划与合理配矿计划。确保矿石质量合格且避免资源浪费的的重要依据;结合爆区地质资料。根据爆区钻孔矿渣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较好的推测地下地质情况;爆堆铲装过程中的地质工作是确保矿石质量合格,合理配矿的重要环节;掌子面素描为后期开采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正确认知矿石中存在的方解石脉,合理利用,加大低品位矿石与水泥灰岩的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