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12年第一季度,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委托国家纸张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浆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纸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卫生巾(含卫生护垫)产品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此次共抽查了8个省市90家企业生产的86种卫生巾和4种卫生护垫产品,依据《卫生巾(含卫生护垫)》GB/T893912008、《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15979w2002和经备案现行有效的企业标准及产品明示质量要求,对产品的细菌茵落总数、真菌茵落总数、大肠菌群、pH、吸水倍率、渗入量等9个项目进行了检验。抽查结果表明。所检90种产品的卫生指标均合格,大中型企业产品质量保持稳定,有4种小型企业的产品渗入量不达标。
简介:为获得较高的还原糖转化率,用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优化了弱碱性亚硫酸盐预处理蔗渣的工艺条件并将预处理后的蔗渣进行高浓磨浆后再进行酶解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比了蔗渣原料纤维、预处理后和酶解后蔗渣纤维的结晶度和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在NaOH用量1.5%(化学品用量对蔗渣绝干质量而言)、Na2S03用量10%、液比1:5、蒸煮最高温度160℃、升温时间1h、保温时间1h的预处理条件下,酶解后的蔗渣还原糖转化率较高,为61.1%(对蔗渣原料)。预处理后蔗渣纤维素的结晶度由预处理前的57.1%变为63.3%;酶解后蔗渣纤维素的结晶度由预处理后的63.3%变为55.6%。蔗渣纤维经预处理后和酶解后,各晶面的晶体尺寸增大。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预处理后和酶解后的蔗渣纤维在1037cm^-1处出现了磺酸基的特征峰,说明预处理后蔗渣纤维的部分木素被磺化。预处理后蔗渣纤维表面形成许多微孔,暴露出大量的细小纤维,纤维比表面积增大;酶解后,蔗渣纤维的结构被破坏.有大鼍的残余块状木素。
简介:主要研究了AMPS(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通过研究引发剂的用量、共聚单体的用量、EDTA用量、反应后期温度等因素对AM和AMPS共聚合反应的影响,发现在中性水溶液介质中,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与偶氮类引发剂共同作用下,在5℃的低温下引发聚合反应,当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0.03%,反应后期温度为40℃时,可获得相对分子质量为1810万的AM和AMPS共聚物.并研究聚合氯化铝/AM和AMPS共聚物体系在造纸脱墨废水絮凝处理的应用,研究表明:AM和AMPS共聚物用量为0.75mg/L,与之复配的聚合氯化铝(PAC)最佳用量是100mg/L,其中1134万相对高分子质量的两性AMPS和AM、MAC共聚物效果更佳,与之复配的PAC用量可减少到75mg/L,CODCr去除率都达70%以上.
简介:基于提高工业废水处理自动化程度、保证出水水质的考虑,通过正交实验法获得了用于FNN模型训练和测试的样本数据,并建立了相应的FNN预测和控制模型;结合模糊C均值聚类和混合算法完成网络的结构辨识和参数辨识,仿真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具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和泛化能力,而测试数据的相对误差范围为1.2%~8%;建立好的预测控制模型与MCGS组态软件结合应用于实验室的造纸废水处理控制,改变原水COD和进水流量的大小,控制系统会自动计算出该时刻的加药量,其出水CODcr维持在400mg/L左右,同人工恒定加药量相比平均相对误差小很多,只有1.98%,结果表明MCGS和控制算法结合可以有效控制废水处理过程。
简介: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温度160℃、保温时间60min、乙醇浓度50%、固液比1∶8的条件下进行预处理,并对预处理前后的玉米秸秆进行半纤维素的提取和纯化。结果表明,乙醇预处理过程脱除了玉米秸秆中66.6%的Klason木素和61.3%的苯-醇抽出物,还降解了部分半纤维素和少量纤维素。在乙醇预处理过程中,半纤维素中的葡聚糖最易降解,聚阿拉伯糖次之,聚木糖最稳定,糖醛酸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结合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液相色谱等分析发现,乙醇预处理后半纤维素中含有较多的甲基、亚甲基单元,说明乙醇预处理造成玉米秸秆半纤维素降解,使半纤维素分子质量降低、多分散系数变大。
简介:为及时、准确地做出故障诊断,本课题采用独立元分析(ICA)和主成分分析(PCA)两种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制浆造纸废水处理过程中的传感器故障进行检测并对诊断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制浆造纸废水数据中偏移和漂移两种故障,ICA模型的故障检测率分别为24%与54%,PCA模型的故障检测率分别为14%和42%,ICA模型的两种故障检测率均高于PCA模型,但是两种模型均无法达到满意的检测效果;对于完全失效故障,ICA和PCA模型的故障检测率均达到100%。
简介:对速生优质树种三倍体毛白杨进行了单段预处理的P-RCAPMP制浆,通过对各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在化学预处理中,NaOH和H2O2用量是影响纸浆性能的主要因素,一段磨浆后的高浓停留段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浆的质量.此外,对磨浆过程中浆料物理强度和光学性能的变化也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