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采用絮凝-生化二级处理的方法对废纸脱墨废水进行处理,通过测定废水中的SS、BOD5及CODCr等指标,研究了脱墨废水在絮凝及生化处理时的规律。结果表明:在脱墨废水的絮凝处理中,pH值、沉降时间、絮凝剂用量等均会影响沉降效果,二元絮凝方式沉降效果较好,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絮凝处理后,脱墨废水中SS、CODcr、BOD5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7.1%、71.6%、56.1%;经絮凝处理后的脱墨废水适合于用生物活性污泥法处理,较好的处理条件为接种量120mg/L,暖气时间4~6h,此时,CODcr、BOD5的去除率均可达90%以上,且连续运行也可以达到间歇操作的效果。
简介:为获得较高的还原糖转化率,用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优化了弱碱性亚硫酸盐预处理蔗渣的工艺条件并将预处理后的蔗渣进行高浓磨浆后再进行酶解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比了蔗渣原料纤维、预处理后和酶解后蔗渣纤维的结晶度和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在NaOH用量1.5%(化学品用量对蔗渣绝干质量而言)、Na2S03用量10%、液比1:5、蒸煮最高温度160℃、升温时间1h、保温时间1h的预处理条件下,酶解后的蔗渣还原糖转化率较高,为61.1%(对蔗渣原料)。预处理后蔗渣纤维素的结晶度由预处理前的57.1%变为63.3%;酶解后蔗渣纤维素的结晶度由预处理后的63.3%变为55.6%。蔗渣纤维经预处理后和酶解后,各晶面的晶体尺寸增大。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预处理后和酶解后的蔗渣纤维在1037cm^-1处出现了磺酸基的特征峰,说明预处理后蔗渣纤维的部分木素被磺化。预处理后蔗渣纤维表面形成许多微孔,暴露出大量的细小纤维,纤维比表面积增大;酶解后,蔗渣纤维的结构被破坏.有大鼍的残余块状木素。
简介:主要研究了AMPS(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通过研究引发剂的用量、共聚单体的用量、EDTA用量、反应后期温度等因素对AM和AMPS共聚合反应的影响,发现在中性水溶液介质中,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与偶氮类引发剂共同作用下,在5℃的低温下引发聚合反应,当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0.03%,反应后期温度为40℃时,可获得相对分子质量为1810万的AM和AMPS共聚物.并研究聚合氯化铝/AM和AMPS共聚物体系在造纸脱墨废水絮凝处理的应用,研究表明:AM和AMPS共聚物用量为0.75mg/L,与之复配的聚合氯化铝(PAC)最佳用量是100mg/L,其中1134万相对高分子质量的两性AMPS和AM、MAC共聚物效果更佳,与之复配的PAC用量可减少到75mg/L,CODCr去除率都达70%以上.
简介: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温度160℃、保温时间60min、乙醇浓度50%、固液比1∶8的条件下进行预处理,并对预处理前后的玉米秸秆进行半纤维素的提取和纯化。结果表明,乙醇预处理过程脱除了玉米秸秆中66.6%的Klason木素和61.3%的苯-醇抽出物,还降解了部分半纤维素和少量纤维素。在乙醇预处理过程中,半纤维素中的葡聚糖最易降解,聚阿拉伯糖次之,聚木糖最稳定,糖醛酸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结合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液相色谱等分析发现,乙醇预处理后半纤维素中含有较多的甲基、亚甲基单元,说明乙醇预处理造成玉米秸秆半纤维素降解,使半纤维素分子质量降低、多分散系数变大。
简介:对速生优质树种三倍体毛白杨进行了单段预处理的P-RCAPMP制浆,通过对各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在化学预处理中,NaOH和H2O2用量是影响纸浆性能的主要因素,一段磨浆后的高浓停留段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浆的质量.此外,对磨浆过程中浆料物理强度和光学性能的变化也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