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一、品种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杂交水稻的普遍推广,由于叶鞘组织厚,茎髓腔空隙大,营养条件足,稻螟的虫口数量,在各地一时猛增。然而在实践工作中,杂交水稻的螟害损失,不仅低干同期的常规水稻。而且不同的更多还原

  • 标签: 常规水稻 虫口数量 剑叶 虫口密度 杂交组合 杂交晚稻
  • 简介:以国内外水稻感作用的研究现状为基础,从化感物质的作用原理、优势感品系的筛选和评价以及感物质的获取等多角度对水稻感的作用进行阐述,同时对水稻感作用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有关建议。

  • 标签: 水稻 化感作用 未来发展方向
  • 简介:本文是在二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田间种群生命表(1982~83年)的基础上,利用1~4代各虫期卵、幼虫(一、二龄,三、四龄,五、六龄),蛹、成虫的存活率,繁殖力组成射影矩阵,与初始虫量(Ni)进行矩阵乘法运算,预测下一个虫期的数量(Ni+1),同时结合运用网络模型图解法,直观地揭示二螟的数最变化的全过程,从而,更有利于对它进行监察和综合治理。

  • 标签: 种群生命表 CHILO 虫量 虫期 射影矩阵 矩阵代数
  • 简介:采用聚集指标法测得防治适期二螟枯鞘株的田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经频次分布检验,基本符合核心分却和嵌纹分布。五种抽样方法田间取样对比结果表明:Z字形样行式和分行取样式比五点、单对角线、棋盘式取样误差率小。

  • 标签: 二化螟 枯鞘株 分布型
  • 简介:关于水稻二螟为害后的补偿能力,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报道。这些报道指出,水稻受二螟为害后的补偿能力依地区、品种和施肥水平的不同而变。为明确我省大面积种植的几个主要水稻品种(或杂交稻组合)对二螟为害的补偿能力,

  • 标签: 水稻分蘖期 补偿能力 杂交稻组合 杂交早稻 补偿率 防治指标
  • 简介:本文从传毒蚜虫、气象因素、油菜品种抗性和防治水平等方面探讨了赣抚平原油菜病毒病发生轻重原因,并提出预防苗期发病的防治策略

  • 标签: 油菜 病毒病 发生轻重原因 防治策略
  • 简介:根据永修县植保站简要分析了永修县二螟趋重发生的原因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螟的防治策略。应针对二螟种群不断积累,迅速回升和二螟抗药性已显著增强的特点,进行翻耕灭茬,减少虫源基数;做好预测预报,推广科学防虫;调整种植结构,减少插花稻田;推行综合治理,平衡生态条件。

  • 标签: 二化螟 发生原因 防治对策 永修县
  • 简介:试验结果表明:同在分蘖期接相同二螟虫量,杂交早稻威优49枯心丛和枯心株以及产量损失显著多于杂交晚稻汕优63,杂交早稻枯心丛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和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对产量损失的作用很小,杂交晚稻枯心从产景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减少,稻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损失的作用很小。

  • 标签: 杂交早稻 粒数 心丛 直接通径系数 分孽 虫量
  • 简介:在鄱阳湖平原直播一季晚稻田间开展3个不同播种期与二代二螟发生为害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不同播栽期(播种期、移栽期)影响水稻危险生育期(分蘖期、孕穗至抽穗期)与二螟卵孵盛期是否相吻合及吻合时间长短;一季晚稻播栽期推后,二代二螟枯心株率明显降低。

  • 标签: 一季晚稻 播栽期 二代二化螟 危险生育期 避害控虫
  • 简介:螟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由于常年防治水稻二螟以化学农药为主,不但污染了环境,影响了稻米质量,还导致二螟抗药性的产生。为探索生物农药短稳杆菌对水稻二螟的防治效果,特进行了多点试验与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农药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对水稻二螟的防治效果较好,每公顷用量1500mL平均防效85%以上,可与48%毒死蜱、20%氯虫苯甲酰胺等化学农药媲美,可在水稻二螟的防治中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生物农药 短稳杆菌 二化螟 防治效果
  • 简介:采用点滴法测定阿维菌素、喹硫磷及其混剂对二螟的毒力,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喹硫磷混配,各个配比均有增效作用,其中以1︰26(有效成分)的配比增效作用最大,毒性比率和共毒系数分别为1.75和154.54。田间药效试验表明,阿维菌素与喹硫磷以1︰26的混剂对二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室内结果在田间试验中得到验证。

  • 标签: 阿维菌素 喹硫磷 二化螟 毒力测定 增效作用
  • 简介:螟越冬场所复杂,除稻田禾蔸外,田埂杂草,春熟作物茎杆,室内外稻草等均发现大量越冬幼虫。由于各种越冬场所食料及温湿度不同,虫量不一,二螟发育进度差异较大。目前各地仅以调查稻田禾蔸虫量和发育进度为依据,进行一代二螟发生期预报,常常预测不准。有经验的植保干部往往根据历史资料及气候等条件综合进行分析来加以修正,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本文以

  • 标签: 发育进度 越冬场所 虫量 模糊综合评判 历史资料 越冬幼虫
  • 简介:通过2011—2013年应用黏胶型性诱捕器和灯测2种方法对水稻二螟越冬代成虫同地对比诱测试验,结果表明:性诱测第2蛾峰高峰日,与灯诱测的雌蛾始盛期相吻合,可以作为不同地理生态区和非灯诱监测区简化精准预测第1代二螟发生期的重要依据,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价值。可以将该地此蛾峰日、峰日后的3-4d、10-11d分别作为预测雌蛾的发蛾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确定和选取相应期距值。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相应的产卵前期和卵历期,就可对第1代二螟卵孵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作出预测。2011—2013年性诱预测结果与实际相符合。该法预测准确,简便易行,建议该技术在基层测报点推广应用。

  • 标签: 二化螟 发生期 性诱捕器 预测
  • 简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及其不同剂量对水稻二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在防治期内施用600g/667m^2、700g/667m^2、800g/667m^2防治二螟均具有较好防治效果。于水稻二螟2龄盛发期前10d施药,药后21d防治效果为86.18%-100%、药后30d防治效果为84.62%-96.41%、药后40d防治效果为82.28%-92.86%,持效期达40d。其中700-800g/667m^2药剂效果最佳,速效性高、持效期长,明显优于对照药剂。生产上推广使用时,以水稻二螟2龄盛发期前10d按剂量每667m^2拌细土10kg均匀撒施最好。

  • 标签: 二化螟 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 防治效果
  • 简介:螟是水稻和茭白上的重要害虫,明确其越冬代的田间发生时间,对于准确的进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武汉地区二螟水稻种群与茭白种群为材料,通过采集水稻田与茭白田越冬幼虫,观察自然条件下其蛹及羽化时间来明确两种群越冬代田间发生时间。结果表明:武汉地区二螟茭白种群越冬代蛹时间和羽化时间显著早于水稻种群,茭白种群第二个蛹高峰和羽化高峰分别与水稻种群化蛹高峰和第一个羽化高峰重叠。研究结果为明确武汉地区二螟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越冬代发生时间的差异提供了直接证据。

  • 标签: 二化螟 水稻种群 茭白种群 越冬代 发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