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SAPHO综合征(synovitis-acne-pustulosis-hyperostosisosteitissyndrome)即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炎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骨、关节及皮肤的慢性疾病。传统观念认为,本病为少见病,发病率可能不超过1/10000[1]。随着对疾病的研究深入和重视度提高,近年来国内外报道逐渐增多。故本病有可能被误诊而不是少见病。但SAPHO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报道1例,并对其研究进展予以SAPHO综合征,旨在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SAPHO综合征,探寻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病例1:1例27岁女性患者,既往无过敏史,因垂体TSH瘤皮下注射奥曲肽注射液0.1mg后出现注射部位瘙痒、红疹、伴有硬结,由于治疗需要,再次使用奥曲肽后再次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后使用氯雷他定片(10mg,qd)抗过敏治疗,患者再次用药后未再出现皮疹、硬结等不适。病例2:1例10岁3个月女性患者,既往有护肤品及静脉输液(具体不详)过敏史,因垂体TSH瘤皮下注射奥曲肽注射液0.1mg后出现注射部位红晕、硬结,伴明显疼痛、瘙痒,由于治疗需要,再次使用奥曲肽后再次出现上述不适,后给予西替利嗪片(10mg,qd)抗过敏治疗,患者未再出现不适症状。
简介:目的:分析药物诱发癫痫样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检索1997年至2007年CNKI和CMB收我的药物诱发癫痫样发作患者148例的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原患疾病、诱发癫痫药物、药物剂量、联合用药,癫痫发作类型、发作时间和持续时间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8例患者中,男82例,女66例,平均年龄(40.16±24.08)岁,有癫痫病史15例。诱发癫痫样发作居前三位的药物为抗微生物药物82例(其中喹诺酮类39例),占55.41%,中枢神经系统药物34例(其中抗精神病药物20例),占22.97%,麻醉药8例(其中氯胺酮6例),占5.41%;药物诱发癫痫样发作类型以全面强直一阵挛性发作为主,共120例(81.08%),其次为复杂部分性发作15例(10.14%);患者年龄〈19岁32例(21.6%),年龄≥60岁52例(35.14%);超剂量用药21例(14.19%);45例联合用药患者中有10例出现癫痫样发作。癫痫发作时间为首次用药后3min至6个月.持续时间为4s至20min。147例癫痫样发作患者经停药及对症处理症状均好转或痊愈,1例因肺部感染,循环衰竭死亡。结论:药物诱发癫痫样发作可能与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患者的年龄(老年或未成年)、癫痫病史、原患疾病、药物剂量过大以及联合用药等因素相关。
简介: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引发肠梗阻造成患者死亡的临床特征、发生原因及预防治疗措施。方法:以"氯氮平"、"肠梗阻"、"clozapineANDintestinalobstruction"为主题词检索CNKI、PubMed及CochraneLibrary数据库,选择患者死亡前出现过肠梗阻,或死因怀疑与肠梗阻直接有关的病例,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肠梗阻的临床表现、用药关联性、死亡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有效文献11篇,有效病例19例。氯氮平引起的肠梗阻常见于高剂量长期给药的患者,具有剂量依赖性。79%的死亡患者均为较高剂量甚至超剂量给药。结论:在临床应用氯氮平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有肠梗阻、便秘等症状的患者,氯氮平应减量,给予替换药物、对症治疗,甚至采取肠切除术等措施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简介:目的:调查雷公藤及其制剂相关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和发生原因,以提供预防措施。方法:以"雷公藤"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文献数据库,收集1990-2010年国内文献报道的与雷公藤及其制剂相关的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肝损害的临床表现、预后和转归进行归纳分析。结果:雷公藤及其制剂相关的肝损害共185例,多发生于0~16岁年龄组,用药后肝损害发生时间最短7d,最长〉6个月,多数发生于用药后的1个月内,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和肝功能异常。经过治疗,123例患者痊愈,9例患者好转,3例无效,其余不详,没有死亡病例。有3例患者因服用雷公藤制剂导致肝损害,再次给药后又发生肝损害,其中2例为雷公藤多苷片,1例为雷公藤片。结论:雷公藤及其制剂可引起肝损害,临床用药过程中应注意。
简介: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是近年来国际上临床医学领域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医生面临着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其中包括从医行为的改变,即向过去的以理论知识加个人经验为指导向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通过科学地认识评价与应用最可靠的医学文献信息资料来进行临床决策。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普及,不少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有待于科学的评价。科学的评价有赖于大量文献资料的检索与控制,随机对照试验和荟萃分析结果与利用。循征医学的发展与医学文献检索手段的创新是息息相关。
简介:患者女,53岁。1999年确诊帕金森病(PD),已用左旋多巴(美多芭)187.5mg,4次/d,治疗3年。2005年8月19日门诊复诊时因感震颤加重,有剂末现象(是指药效维持时间越来越短,每次用药后期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恶化),药效持续2h,情绪不稳,便秘,加服盐酸帕罗西汀(赛乐特)和培高利特(协良行)25μg,2次/d。治疗后症状有改善,停用培高利特。2006年6月20日复诊前1周再次感到疗效缩短,每次药效维持2h左右,加服吡贝地尔(泰舒达)50mg,1次/d。服后疗效明显,但患者在服用吡贝地尔的第3天和第4天分别发作1次控制不住的瞌睡,持续约数分钟。第1次是在请客吃饭,与人交谈中突然睡着,约1-2min后醒来;第2次在家中吃饭中出现,约7-8min后醒来。此后一直服用毗贝地尔,剂量不变,未再有类似发作,但感易出现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