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Syndrome,WS)是一类以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虹膜、皮肤及毛发着色异常为特征的疾病。后来的研究发现,前庭障碍也是WS的另一重要临床表现,包括前庭器官畸形及前庭功能障碍。本文探讨WS中黑色素缺乏对前庭障碍的影响,分析WS患者缺乏前庭功能障碍症状的原因,并提醒临床医生对需行人工耳蜗植入的WS患者要密切关注有无内耳畸形。
简介:目的通过对129例极重度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声母、韵母、单音节及双音节词识别能力的评估,研究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的听觉康复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用《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作为测试材料,分别测试患者的声母、韵母、单音节词、双音节词识别率,用各分项评估结果的均值代表总体听觉能力,进而研究康复时间、植入年龄、术前配戴助听器经验及性别对听觉能力的影响。结果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听觉能力各分项得分逐渐提高(P〈0.05)。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低龄组与大龄组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男、女组之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助听器组与未配戴助听器组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能提高语前聋患者的听觉能力。植入时间越长,听觉康复效果越好。植入时年龄越小,术后听觉能力进步越快。大龄语前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能力仍能获得一定的改善。术前短时间配戴助听器对于极重度语前聋患者术后听觉能力康复无明显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患者用药情况及其药学干预效果。方法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没有实施药学干预的100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观察组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实施药学干预之后的100例老年患者,对两组老年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恢复性分析,对比分析两组老年患者的不良用药情况和用药依从性情况。结果老年患者用药存在多种药物同时服用以及不合理饮食情况,并有着错误用药习惯。对照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位25%,观察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大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依从性为90%,大于对照组的70%,P<0.05。结论老年患者用药存在多种误区,多种药物同时服用,错误的用药习惯以及不合理的饮食,药学干预的加强,不仅仅可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也能将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助听设备及康复时间与听障婴幼儿听觉语言能力的关系,初步分析国内研发的评估方法与国际通用评估方法的关系。方法共选取47例13-36月龄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为观察对象,按助听设备类型将其分为助听器组(25例)与人工耳蜗组(22例),采用《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分别在听觉干预的不同阶段(听觉干预0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评估受试者言语听觉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时通过问卷方式获得其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ofau-ditoryperformance,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intelligibilityrating,SIR)、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meaningfulauditoryintegrationscale,IT-MAIS)、有意义言语使用量表(meaningfuluseofspeechscale,MUSS)和《小龄儿童听觉发展问卷》(LittlEARSAuditoryQuestionnaire)得分。结果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随着听觉干预时间的推移,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言语听觉和语言能力逐渐提高。助听器组和人工耳蜗组在一年内言语听觉和语言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用相关性分析得知,言语识别率与CAP、IT-MAIS和LittlEARS得分之间分别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语言年龄与SIR得分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与MUSS得分之间无显著的线性相关。结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助听听阈进入言语香蕉图范围的前提下,助听设备对其一年内言语听觉和语言能力的影响不存在差异。国内研发的评估方法与国际通用评估方法有一定程度的关联,可互为参考,但不可完全相互替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治疗老年舒张性心衰(Diastolicheartfailur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老年舒张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50例,治疗组(联合丹参川芎嗪组)50例,两组均应用舒张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疗程15天,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心脏彩超,检查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血脂等。结果治疗组心力衰竭症状缓解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中,血脂降低幅度较常规治疗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NT-proBNP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两组治疗后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E/A均有改善。结论丹参川芎嗪治疗老年舒张性心衰疗效好,安全可靠。
简介:目的探讨听觉器官中线粒体DNA缺失在老年聋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饲养不同年龄组的大鼠,测试ABR阈值,PCR检测其耳蜗、蜗核、大脑、颞肌和外周血中是否存在mtDNA4834缺失,对存在的缺失进行定量分析;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结果:老年组大鼠的ABR平均阈值为92.22±10.60dBSPL(n=20),中年组为42.75±5.73dBSPL(n=24),青年组为30.50±1.54dBSPL(n:24),老年组大鼠的ABR阈值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其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方差分析,P<0.01);(2)所有老年大鼠的听觉器官和颞肌中均存在mtDNA4834缺失,其缺失发生率高于中年组,青年组mtDNA4834缺失发生率最低;(3)定量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大鼠听觉器官中mtDNA4834缺失占总mtDNA的百分比不同,老年组mtDNA4834缺失占总mtDNA的百分比高于中年组.结论:老年大鼠的ABR阈值明显升高,其包括耳蜗、蜗核在内的多种组织中普遍存在的mtDNA4834缺失,提示mtDNA缺失在老化和老年聋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本文讨论了用口语交流的听障儿童语言发展效果评估的最新实证。方法研究强调,语言评估须足够具体,才能捕捉到细微的词汇及语法缺陷。"普通话听力理解和表达能力标准化评估"(DiagnosticReceptiveandExpressiveAssessmentofMandarin,DREAM,译为"梦想")抓住儿童普通话习得的核心特征,是基于中国大陆地区的普通话儿童来建立常模的综合性的语言测试,可以测量中国大陆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语言技能。声音和图片通过平板电脑呈现,答案以触屏的方式进行记录,减少了人为差异,使操作更加标准化。结果本文报告了DREAM的题目设计、信度和效度研究等内容。试验研究显示,该测试可提供听障儿童语言发展的详细信息。测试可提供诊断儿童具体语言发育缺陷的报告,用来指导康复计划的制定,使更加个性化的康复干预成为可能。结论DREAM是转化科学的成功范例——把科研结果从语言习得的循证研究转移到临床评估和干预康复的应用领域。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综合性普通话语言测试将推动中国听障儿童干预和康复的效果评估研究。
简介:目的通过对计算机导航-聋儿听觉评估学习系统-儿童汉语语音词表进行识别测试,证实儿童汉语语音词表在“计算机导航-听觉言语评估学习系统”中运用的可行性,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言语最大识别得分的标准化研究。使测试结果能够真实表达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听觉言语识别能力。方法在正常幼儿园随机选取90名儿童,其中大班儿童(平均年龄5岁9个月)、中班儿童(平均年龄4岁9个月)、小班儿童(平均年龄3岁10个月)各30名。应用计算机导航-听觉评估学习系统,分别对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进行声母识别、韵母识别测试。结果韵母测试词表在大班、中班、小班正确通过率分别为:99.8%,99.2%,99.3%;声母测试词表在大班、中班、小班正确通过率分别为:99.9%.99.2%、99.3%。声母及韵母单一测试词在不同年龄组的测试通过率均在93%以上。结论所有声母、韵母词表通过标准化测试结果分析,不同年龄组儿童对声母及韵母的总体通过率都在99%以上,均达到标准化测试目标。说明“计算机导航-聋儿听觉评估学习系统”中的语音识别词表图片具有可行性、准确性,能够真实地表达儿童听觉言语识别水平。
简介:目的:分析90岁以上老年性聋患者听性脑干反应(ABR)的特征。方法对14例90岁以上老年性聋患者(平均年龄91.1.4±1.3岁,26耳)进行交替短声ABR测试。听力正常人9例(平均年龄22.7±1.2岁,18耳)作为对照组。观测Ⅰ、Ⅲ、Ⅴ波的峰潜伏期(PeakLatency,PL)和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Inter-PeakLatency,IPL),并分别与对照组总体均数进行比较。结果总体的I波引出率和Ⅲ波引出率均为76.9%(20/26),V波引出率为84.6%(22/26)。高龄老年性聋组各波PL较对照组延长。Ⅰ-Ⅲ波IPL、Ⅲ-Ⅴ波IPL、Ⅰ-Ⅴ波IPL无组间统计学差异。结论90岁以上高龄老年性聋患者ABR波形分化较差。
简介:单侧聋(single-sideddeafness,SSD)或不对称性听力损失(asymmetrichearingloss,AHL)患者由于双耳总和效应及静噪效应缺失、出现头影效应并影响声源定位能力,在复杂交流场合面临着常人无法体会的听觉功能障碍。近年来,随着信号对传式(contralateralroutingofsignal,CROS)助听器、骨传导装置(bone-conductivedevices,BCDs)及人工耳蜗(CI)技术领域的进步,使得单侧聋患者看到了曙光。不同装置应用不同的评估方法,结论均支持对单侧聋的干预。临床上很重要的工作是要对使用不同装置(包括不采取任何处置)后的收益(甚至是潜在的负面收益)做出预期,彼此间应是可以比较的。为此需对相关适应证指标、测试方法及成效评估框架达成共识。
简介:目的考查父母和教师使用《听觉整合问卷》(meaningfulauditoryintegrationscale,MAIS)评估听障儿童听觉发展情况的一致性。方法请81名听障儿童的父母和康复教师分别利用MAIS中的父母问卷和教师问卷对儿童进行评估,对父母问卷和教师问卷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整体上,父母问卷的得分高于教师问卷的得分,差异极显著(t=4.970,P=0.000);②在信心分、警觉分和意义分3个维度上,父母问卷的得分也显著高于教师问卷得分(t1=2.115,p1=0.037;t2=5.340,P2=0.000;t3=3.553,P3=0.001)。结论父母和教师在使用MAIS评估听障儿童的听觉发展情况时存在不一致,有待于扩大样本量或追踪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