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黑甲主要表现为甲板内纵行黑色或棕色条带。甲下出血、感染、药物、良性黑素细胞增生以及黑素瘤等多种原因均可造成黑甲出现,其中临床预后最差也最值得临床医生关注就是甲单位黑素瘤。如何将甲良性病变与甲黑素瘤区分开来,避免甲黑素瘤误诊、漏诊,是临床医生诊断重点与难点。近年来,皮肤镜应用以及相关活检技术给黑甲诊断及早期治疗提供了行之有效手段。

  • 标签: 黑甲 甲黑素瘤 皮肤镜 活检 病因 诊断
  • 简介:婴儿血管瘤是婴儿常见良性肿瘤,生后几周内出现,有明确增殖和消退过程,可分为浅表性、深在性和混合性三类及局灶、节段、中间和多发型四。大多数婴儿血管瘤对身体不造成伤害,少数可出现功能影响或严重毁形性损害,极少数甚至危及生命。对于有潜在生命危险、严重功能影响及毁形性损害高风险婴儿血管瘤,需要尽早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因此,临床医生应熟知婴儿血管瘤风险等级及治疗原则,根据患儿年龄、风险等级及有无并发症,选择合理治疗方案。

  • 标签: 婴儿血管瘤 临床表现 Β受体阻滞剂 普萘洛尔
  • 简介:54岁男性患者.胡蜂蛰伤9h后入院,总计蛰伤约43处.患者病情危重,出现横纹肌溶解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给予积极抗炎、控制感染、补液及血液净化等治疗,患者康复出院.

  • 标签: 蜂蛰伤 横纹肌溶解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简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panniculitis-likeT-celllymphoma,SPTCL)是一种原发于皮肤外周T细胞淋巴瘤,主要累及皮下脂肪组织。本病临床少见,常伴噬血细胞综合(hemophagocyticsyndrome,HPS),预后差。笔者收治1例长期随访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并先后两次在EB病毒感染活动期出现噬血细胞综合患者,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淋巴瘤 T细胞 皮下脂膜炎样 噬血细胞综合征 EB病毒
  • 简介:患者,男,29岁。面部、腋窝反复丘疹、脓疱、囊肿、脓肿、瘢痕增生16,累及颈项部、腹股沟、臀部、大腿根部6,加重3。皮肤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角栓形成,棘层增厚,上皮角延长,基底细胞层色素颗粒增生,真皮内胶原纤维增生、致密,真皮血管、毛囊周围少量单一核细胞为主炎细胞浸润。分泌物细菌、真菌涂片示:G+球菌。分泌物细菌培养为无乳链球菌。药敏结果示对头孢拉定、强力霉素、氨苄霉素等敏感。诊断为完全毛囊闭锁三联

  • 标签: 毛囊闭锁三联征
  • 简介:青紫色素杆菌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土壤和水中革兰阴性细菌。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低毒力细菌,但意外是它能感染人类,尤其是宿主防御反应有缺陷的人群。感染通常在破损皮肤接触污染土壤和水后发生,特点常表现为患者出现脓疱、淋巴结炎、发热和呕吐,感染会迅速播散,死亡率很高。遗憾是,因为该菌普遍存在,在培养时常被认为是一种污染菌而被排除。因为迅速诊断(通过适当取样)和治疗是患者预后良好关键,因此l『解这种病原微生物对于临床医师来说是必要。此外,因为青紫色素杆菌感染罕见于有免疫能力个体,所以被其感染患者应建立免疫力。

  • 标签: 感染性休克综合征 杆菌感染 紫色素 脓疱病 坏疽性 革兰阴性细菌
  • 简介:伴鱼鳞病中性脂质贮存异常(NLSDI;Cha-narin-Dorfman综合)是一种鱼鳞病样综合,经常伴有脂质水解酶CGI-58突变。组织活检经油红O染色证实存在中性脂滴,以及(或)在血涂片中可见白细胞,同时伴有多系统相互异常影响和瘙痒性鱼鳞病样红皮病,这些都可以作为NLSDI诊断依据。作者调查了3例临床诊断为NLSDI非亲缘关系患者鱼鳞病样红皮病发病机制。基底层存在渗透功能障碍和角质层(SC)缺乏完整性,但如特应性皮炎患者一样,这种障碍恢复率也较正常人快。基底层屏障异常与脂微粒分泌有关,其首先在板层状小体中分离,然后在角质层小间隙内形成无层相,这可由四氧化钌经防油脂白色树脂包埋固定后显示。在胶体硝酸镧注入后,多余水/溶质移动被限制于角质层小间隙内,并进一步固定在非层体区域。多余储存脂类层相分离机制不仅对NLS-DI,也包括其他几种遗传性鱼鳞病样脂质代谢疾病如隐性X-连锁鱼鳞病和2Gaucher病提出了统一发病机制。伴鱼鳞病中性脂质贮存异常发病机制和屏障功能障碍(Chanarin-Dorfman综合)@DemerjianM.@CrumrineD.A.@M...

  • 标签: 中性脂质 伴鱼鳞病 功能障碍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雌激素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PCOS)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1至201511于我院诊治青春期PCOS患者共95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7),对照组实施雌激素单药治疗、观察组采用雌激素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指标、代谢指标变化情况,评价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性激素指标(T、FSH、LH、DHEAS)较治疗前降低,SHBG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代谢指标(FBS、TG、FIN)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降低,而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和72.24%,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青春期PCOS患者行雌激素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患者性激素、代谢激素水平得到有效控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期 雌激素 二甲双胍 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miR-17-3p在寻常银屑病皮损及外周血中表达情况,探讨其参与寻常银屑病发病机制。方法:收集寻常银屑病患者(17例)皮损组织和外周血及正常对照组(4例)皮肤组织和外周血,提取miRNA。采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miR-17—3pmiRNA表达并进行比较。免疫组化法检测寻常银屑病皮损组织(25例)和正常皮肤组织(15例)中miR-17—3p可能靶基因FNIPl蛋白表达,Pearson相关分析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miR-17-3p表达水平与患者PASI评分相关性。结果:Real.timePCR显示miR-17—3pmiRNA在寻常银屑病患者组皮损及外周血中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34.62、9.16,P值〈0.05)。miR-17-3p外周血中表达量与患者PASI评分呈负相关(r=-0.56,P=0.019)。寻常银屑病患者皮损中FNIP1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9.72,P〈0.05)。结论:寻常银屑病患者皮损及外周血中miR-17-3p表达下调可能与银屑病发病有关,miR-17-3p可能通过调节靶基因FNIPl参与银屑病发病。通过检测外周血中miR-17—3p表达量可能可以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寻常型银屑病 miR-17-3p FNIP1
  • 简介:目的:通过实验诊断方法,研究HIV与梅毒同时感染相关性。方法: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法(TRUST)和电化学发光法(ECLA)同时检测192例HIV-Ab/P24阳性血清,包括疾控中心免疫印迹(WB)阳性血清77例(实验组),不确定和阴性血清115例(对照组),用χ^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中,TPPA阳性36例(18.8%),TRUST阳性27例(14.1%),TPPA与HIV-Ab/P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8,P〈0.01);对照组中,TPPA阳性8例(4.2%),TRUST阳性2例(1.0%),TPPA与HIV-Ab/P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95,P〈0.01)。结论:HIV感染患者,合并感染梅毒几率很大,且梅毒发作期患者比例高。

  • 标签: HIV 梅毒 TPPA TRUST 相关性
  • 简介:甲真菌病约占所有甲病病例50%。糖尿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免疫抑制、肥胖、吸烟和年龄增长是感染诱发因素。真菌镜检和培养仍是诊断甲真菌病标准,但新实验诊断技术发展很快。激光和光动力疗法是可以选择替代治疗方案,还需要更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甲真菌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白癜风是一种常见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而细胞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在白癜风患者黑素细胞破坏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ICAM-1与白癜风之间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讨白癜风发病机制。

  • 标签: 白癜风 细胞间黏附分子-1 黑素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对不典型银屑病诊断意义。方法将3例皮损不典型、可疑银屑病皮损进行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reflectanceconfocalmicroscopy,RCM)扫描,同时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3患者RCM图像具有Munro微脓肿及银屑病样增生模式,与组织病理改变相互对应,符合寻常性银屑病改变。结论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不典型银屑病诊断具有辅助诊断意义,给疾病诊断与鉴别提供新方法和思路。

  • 标签: 银屑病 皮损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采集器诊断不孕患者子宫内膜病变临床情况,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1至2013170例不孕疑似子宫内膜病变患者,采集子宫内膜组织,将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细胞涂片并浸入10%甲醛液中固定,对其中出现颗粒状成形成分进行石蜡切片和组织学分析,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诊断性刮宫,以其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子宫内膜采集器细胞涂片法、有形成分石蜡切片法和两组结合方法在诊断率上符合程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情况加以分析.结果:子宫内膜采集器细胞涂片法和子宫内膜采集器有形细胞成分石蜡涂片法符合率分别为84.3%、94.7%,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而两者结合和有形细胞成分石蜡涂片法符合率分别为95.2%、94.7%,两者比较元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子宫内膜采集器不仅可以用于涂片法进行细胞学诊断,也可对子宫内膜有形成分进行石蜡切片组织学诊断,这样会提高诊断符合率.

  • 标签: 子宫内膜采集器 不孕 子宫内膜病变 临床分析
  • 简介:患者男,78岁。左胫前皮下肿块2个。皮肤科情况:左胫前可见一直径约3.5cm球形皮下肿物,肤色,界清,表面光滑,质轫,活动度差,无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示:不典型梭形细胞在真皮层弥漫分布,瘤细胞核仁明显,见病理性核分裂像,未排列成典型'鱼骨'状。免疫组织化学示:波形蛋白(3+),Ki-67约15%(+),CD34和结蛋白(-)。诊断:成人纤维肉瘤。予手术完全切除皮损,随访1,未见复发。

  • 标签: 纤维肉瘤 鱼骨状模式 梭形细胞 成人
  • 简介:目的比较荧光多重PCR和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在生殖器疱疹临床诊断应用价值及评价各自优缺点。方法以细胞培养法作为“金标准”对照,分别用荧光多重PCR和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法对121例临床诊断为生殖器疱疹标本进行检测。结果以培养法作标准,并通过结果差异性分析,荧光多重PCR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8.89%;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则分别为77.68%和77.78%,荧光多重PCR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清特异性抗体测(P<0.05),但前者不能检测出无皮损患者HSVDNA,而后者可检测出无皮损患者HSV抗体。结论荧光多重PCR和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各有其自身优缺点,单独用PCR和其它病毒分离方法或单独使用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来诊断生殖器疱疹都是不完整,均可造成漏诊。临床上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应用能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对早期、准确、快速地诊断生殖器疱疹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将有十分重要意义和使用价值。

  • 标签: 荧光多重PCR 血清型特异性抗体 生殖器疱疹 病毒 流行病学
  • 简介:尽管目前不断有新抗真菌药物用于临床,但侵袭性真菌病患者预后仍然不佳,这多是因为缺乏早期快速诊断真菌病方法。早期诊断与真菌病患者预后息息相关。传统真菌病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样本直接镜检、培养和组织病理学诊断。一些新诊断方法包括抗原检测、分子生物学和基于蛋白质组学诊断方法也逐渐被用于真菌病诊断。这些新方法显著提高了疾病早期诊断水平。

  • 标签: 真菌感染 真菌病 真菌 诊断 分子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