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管狭窄与卒中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7例,依据经颅多普勒(TCD)和(或)MRA、DSA检查结果,分成血管狭窄组与非狭窄组。比较两组平均随访25.69个月时发生的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死和死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卒中再发和预后的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卒中的风险和累积生存率,采用对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的生存时间。结果:在随访的197例患者中,失访8例,共有189例资料完整。狭窄组(32.6%)与非狭窄组(15%)的卒中发生率(P=0.01)和预后(P=0.014)有显著差异;狭窄组50%的卒中再发时间为47个月,显著短于非狭窄组的53个月(P=0.0145)。结论:脑血管狭窄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因素,有血管狭窄者卒中再发率高于无脑血管狭窄者。
简介:目的评估卒中后尿失禁(UI)对患者1年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急性患者130例,按发病1-10d(病初)有无UI分为2组,比较2组的基线特征、1年生存率,经多因素分析了解U1的危险因素以及U1与卒中1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UI组的全前循环综合征例数和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高于非UI组(P=0.000),与病初UI显著相关(OR=4.52;OR=7.15);UI组41例死亡21例,非UI组89例死亡3例,1年生存率分别为48.8%和96.6%,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50.28,P=0.000);病初UI是1年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RR=21.74,P=0.000),患者年龄也与1年生存相关(RR=2.23,P=0.016)。结论病初UI是卒中患者1年生存的强力负性因素,需要加强治疗干预研究。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卒中后肺炎对卒中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113至2010年6月30日住院治疗的急性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比较肺炎组与非肺炎组入院时和入院后21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残障程度(mRS)及13常生活能力(BI),比较2组患者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结果(1)入院后21d,肺炎组NIHSS改善程度明显低于非肺炎组[改善值-(1.04±1.20)vs-(1.37±2.4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663);mRS、BI改善程度明显低于非肺炎组[改善值-(0.12±0.33)VS-(0.64±0.82);3.00±6.55vs14.70±19.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肺炎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肺炎组(80.0%vs19.0%;16.7%vs2.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俨〈0.05)。(3)肺炎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非肺炎组[(35±17)vs(23±11)d],住院总费用及药物费用均明显高于非肺炎组[(8509±4425)元vs(4867±1648)元;(4089±2709)元vs(2168±795)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卒中后肺炎是导致卒中病死率增加、近期临床预后不良、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的重要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六西格玛法优化影像检查绿色通道时效。方法选择2015年1-5月急诊入院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00例为对照组,分析其各阶段时间,找出导致患者候检时间延长的关键因素;对影响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全程检查时间的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并不断进行完善。将改进措施实施后再选择2016年1-5月CT检查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00例为实验组与改进前进行比较。运用六西格玛管理体系5步法,改善CT检查绿色通道停留时间(CT检查阶段、CT结束-CT报告,全程目标停留时间〈30min)。比较停留时间合格率。结果改进前影像科全程平均检查时间为(40±7)min,改进后全程平均检查时间为(28±2)min(P=0.001)。CT检查阶段(15±4)min缩短至(10±2)min(P=0.006),CT结束-出具报告由(25±5)min缩短至(23±3)min(P=0.006)。绿色通道影像检查时间合格率提高了13.67%。结论六西格玛管理法在缩短急诊卒中患者影像检查绿色通道时间中效果显著,提高了抢救效率。
简介:目的探讨森田疗法对轻-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康复、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将NIHSS评分为〈15分的70例中度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森田疗法与常规疗法联合治疗(心理干预组20例)和单用常规疗法治疗(未心理干预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前的NIHSS、mRS、BI、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上的差别。结果与常规治疗相比,对轻-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用森田疗法进行心理治疗可以使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心理干预组:(10.5±2.7)d,未心理干预组:(15.4±2.1)d,(P〈0.05)],平均住院费用降低[心理干预组:(14885.5±3687.5)元,未心理干预组:(22773.4±4221.7)元,(P〈0.05)】,而对△NIHSS、△mRS、△BI评分无明显影响。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以缩短其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促进康复。
简介: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和卒中后失语症分类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1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符合病例入排标准的421例急性卒中患者,应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汉语失语检查法中的利手评定标准进行利手判定、西部失语成套测验进行失语症的分类及失语指数(AphasiaQuotient,AQ)评分,按照年龄不同分为青、中、老年三组,按卒中类型分为脑梗死及脑出血,结合不同性别观察失语症类型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年龄、性别以及卒中类型间失语症类型分布有无差异。结果入选患者均为右利手,男性占69.60%,女性占30.40%。失语症类型如下:运动性失语116例(男85例,女31例),感觉性失语35例(男20例,女15例),传导性失语15例(男10例,女5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63例(男50例,女13例),经皮质感觉性失语11例(男8例,女3例),经皮质混合性失语27例(男13例,女14例),命名性失语73例(男47例,女26例),完全性失语81例(男60例,女21例),经统计学分析,男性卒中后失语症发生率(69.60%)明显高于女性(30.40%)(χ2=11.57,P=0.003),尤以青中年(≤65岁)为主(73.38%),老年期(〉65岁)女性发生率逐渐升高(42.97%),与男性差异逐渐缩小(26.28%);性别对失语症类型无明显影响(χ2=13.84,P=0.054),男女患者均以运动性失语最常见(分别为29.01%、24.22%);各年龄组患者失语类型分布无明显差异(χ2=14.94,P=0.382)。脑梗死所致失语症患者较脑出血所致者更为多见(分别为306例和115例),但在失语症类型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χ2=13.23,P=0.067),除女性脑出血患者外,均以运动性失语最为常见(分别为29.82%,29.55%,26.67%)。结论年龄、性别及卒中类型对卒中后失语症类型分布均无明显影响,男性卒中后失语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且患病平均年�
简介:这份新声明旨在为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存活者的缺血性卒中预防提供全面和及时的循证推荐,循证推荐包括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干预措施,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以及非心源性卒中抗血小板药的应用。另外,还为其他多种特殊情况下复发性卒中的预防提供了推荐、包括动脉夹层分离、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女性卒中(特别是与妊娠和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相关卒中),脑出血后肮凝药的应用,以及该指南在高危人群中执行和应用的特殊措施。
简介: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导向教学(problem-basedlearing,PBL)在卒中患者手术带教中的应用实践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临床专业本科毕业并考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专业的研究生136人。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68人)和PBL组(68人)。分别实施传统教学和PBL教学,比较两组研究生实施不同带教方法后的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试成绩、综合考试成绩和学生对带教方法的满意度。结果PBL组理论成绩得分、操作成绩得分和综合成绩得分均高于传统教学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PBL组总满意度高于传统教学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研究生卒中手术带教的实践过程中,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采用PBL的教学效果更好,是针对卒中手术带教的理想方式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和观察垂体卒中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我科收治的33例垂体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开颅组及经蝶组,比较术后患者视力改善情况及垂体功能低下的发生率。结果本组经蝶手术23例,其中视力完全恢复13例,明显恢复7例,略恢复3例,无视力障碍加重;10例术后发生垂体功能低下,其中6例需长期激素替代治疗。开颅手术10例,其中视力完全恢复3例,明显恢复3例,略恢复2例,视力障碍加重2例;8例术后发生垂体功能低下,其中5例需长期激素替代治疗。结论经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卒中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实,术后垂体功能低下发生率低,可作为垂体卒中的首选手术入路。
简介:颈椎病的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故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一、颈椎病的常用术式(一)Smith-Robinson术式颈前入路,经颈内动脉鞘-气管与食管间隙到达椎体前缘.将病变间隙的上一锥体及下一椎体的前缘和椎间盘凿除,深度为椎体的1/2或2/3,然后进行植骨融合.由于颈椎骨质增生多由椎间隙不稳所致,故该术式之目的是施行椎间融合从而加强脊柱的稳定性.但由于Smith-Robinson手术方式不能直接切除增生的骨赘,术后早期疗效不明显,增生的骨赘需在术后2、3年方可被吸收,故该术式仅适用于有轻度骨质增生的颈椎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