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呤醇在缺血灌注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测定永久闭塞组、缺血灌注组的脑含水量与给予别嘌呤醇组作对照,观察脑含水量的变化.结果MnSOD的染色在缺血灶的血管周围比永久闭塞组增强.灌注时缺血灶为弥漫性染色,但染色性降低.CuZnSOD的染色性未比缺血时增强.结论缺血灌注的组织损伤可能与自由基有关.别嘌呤醇可通过对SOD的抑制有效减轻脑缺血灌注的组织损伤.

  • 标签: SOD 别嘌呤醇 缺血再灌注损伤 脑损伤 免疫组织化学 超氧化物岐化酶
  • 简介:目的研究亚低温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对缺血区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模型,观察亚低温治疗对大鼠脑梗死灶体积、神经功能和缺血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占全脑体积的百分比分别为(22.95±2.69)和(30.83±2.67),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43±0.25)和(1.97±0.30)分,ICAM-1表达的阳性血管数分别为(29.04±4.59)和(51.94±5.93),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亚低温对缺血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对炎症级联反应的抑制是其发挥脑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 标签: 亚低温 脑梗死 神经功能 细胞间黏附分子-1
  • 简介:目的动脉内灌注尼莫地平(IYI)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重度脑血管痉挛病人的疗效仍未被证实,本研究的目的即为探讨INI对临床病程和脑灌注的影响。方法经地方伦理委员会核准,对214例动脉瘤性SAH病人中的26例进行研究,均为难治性重度脑血管痉挛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及随访时采用DSA、经颅多普勒(TCD)、灌注CT(PCT)及神经系统检查监测疗效。结果血管造影结果无改变8例。INI灌注1d,PCT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到达峰值时间缩短(P=0.03),平均通过时间缩短(P=0.17);但其后这种变化不再持续。TCD汇总分析结果表明,INI灌注1d存在短暂血流量增加(P=0.03),其后7d该变化不再明显。16例(61%)病人出现新的脑梗死灶。结论INI灌注24h内,血管造影结果表明血管痉挛改善,PCT结果表明脑灌注增加,该作用强于动脉内罂粟碱灌注。但动脉内灌注的持续作用是短暂的,因此,仍有待寻找对严重脑血管痉挛具有持续作用、能真正改善脑灌注的治疗策略。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动脉内灌注 脑灌注 临床病程 尼莫地平
  • 简介: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T—IV)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配伍治疗大鼠脑缺血灌注损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0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AST—IV组、HSYA组、AST-IV和HSYA配伍组等5组,采用线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灌注72h评分处死;脑组织制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31)表达;氧化炎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有疗效,AST.IV组、HSYA组、AST.IV和HSYA配伍组均能改善大鼠神经损伤并减轻脑缺血灌注损伤,促进CD31表达,改善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TNF-α和IL-β水平,其中配伍组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结论AST-IV和HSYA配伍可以显著发挥协同抗脑损伤作用,其抗炎、抗氧化和促血管新生作用是潜在作用机制。

  • 标签: 脑缺血再灌注 黄芪甲苷 羟基红花黄色素A
  • 简介:本文在探索人脑功能的过程中,发现神经胶质细胞是记忆细胞,是精神信息储存仓库,明确指出精神活动是一种独特的物质活动;是一种有规律的生物电磁化活动;是人脑中神经元的有序活动;是精神物质在递质在脑生命场中自由地传送精神信息的过程;是人类生命的灵魂。

  • 标签: 人类 精神活动 脑功能 神经胶质细胞 记忆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所致的缝隙连接43蛋白(connexin43,Cx43)磷酸化对脑缺血灌注(cerebralischemiaandreperfusion,I/R)损伤的相关机制。方法选取成年SD雄性大鼠100只,随机分为4部分5组,每组20只:(1)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颈总动脉而不予夹闭;(2)治疗组,I/R立即腹腔注入HIF-1α特异抑制剂2甲氧基本雌二醇(2ME2)15mg/kg,实验时间设定为I/R4h及8h;(3)溶媒组,以溶媒二甲基亚枫(DMSO)替代2ME2;(4)I/R损伤组,I/R形成不给予处理,(3)和(4)实验时间均设定为I/R8h。每组取10只动物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另10只动物在预定时间取海马区域皮质标本,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WB)检测磷酸化Cx43(p-Cx43)、Bcl-2、Bax、Caspases-3的表达水平,并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海马皮质组织中炎性因子的含量,用干蒸法测定脑水肿的程度。结果采用2ME2干预的治疗组大鼠各时间段的脑含水量及海马皮质组织的p-Cx43、炎性因子、Cx40、凋亡促进因子Bax、Caspases-3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凋亡抑制因子Bcl-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通过特异性抑制HIF-1α的形成,可降低神经细胞Cx43磷酸化的形成,明显降低炎性因子的分泌;并可对脑I/R所致的损伤产生缓解作用;对脑缺血疾病在超急性期的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

  • 标签: 缝隙连接43 缺氧诱导因子-1Α 炎性因子 脑水肿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评估兔创伤性脑损伤不同干预方式下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将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脑损伤组(30只)。采用硬膜外球囊注水加压的方法制作脑损伤兔模型,脑损伤组兔根据不同的干预方式又分为加压组、常规减压组及控制减压组(每组各10只)。所有动物制模成功即行常规CT及CT灌注成像检查。在CT灌注成像参数图上测量4组动物的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进行比较。检查结束,从兔耳缘静脉注入2%伊文思蓝,处死并取脑组织;检测各组兔脑组织伊文思蓝的含量。结果脑损伤组基底节区及颞叶的rCBF、rCB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TT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损伤不同干预方式组之间的rCBF、rCBV及MTT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损伤组兔脑组织的伊文思蓝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损伤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CT灌注成像能较好地评估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控制性减压的干预方式,可使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变化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CT灌注成像 脑血流动力学
  • 简介:患者女性,20岁。主诉左侧下肢麻木、腰背部间断性疼痛6个月,于2009年9月10日人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第一人民医院治疗。患者于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下肢麻木.腰背部疼痛,长时间坐位或身体屈曲时症状加重。

  • 标签: 脊髓脊膜膨出 成年人 病例报告
  • 简介:我院自1995年2月~2001年7月选择性采用CT引导下锥颅或钻孔尿激酶灌注引流共治疗硬膜外血肿118例,侵袭小,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硬膜外血肿 微创 治疗 尿激酶
  • 简介:  1前言  过去的四十年中,脑灌注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最早应用的是氙气,它是一种能通过血脑屏障(BBB)的脂溶性放射性示踪剂,可被注入或吸入体内,并通过放置在头皮的探测器监测脑皮质的灌注情况.20世纪70年代中期,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出现.……

  • 标签: 脑缺血 灌注成像 指南
  • 简介:卒中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残及致死疾病,近年来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缺血性卒中最终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因此通过各种手段在有效时间窗内重新恢复或开通病变血管,实现缺血脑组织的灌注是治疗的关键。静脉是目前最为公认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血管再通 溶栓治疗 血管内治疗 机械取栓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灌流Bcl-2蛋白、Caspase-3mRNA的表达及炎性细胞漫润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将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二组:假手术组,缺血灌流组.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脑缺血灌流不同时间点神经细胞凋亡及损伤的变化与Bcl-2、Caspase-3mRNA表达.结果Bcl-2表达于缺血灌流12~24h达高峰,灌流2~4d呈下降趋势,至16d略高于假手术组;Caspase-3mRNA于缺血灌流12~24h达高峰,2~4d呈降低趋势,至16d略高于假手术组.结论脑缺血灌流细胞凋亡介导神经细胞损伤、坏死是一个渐进的动态演变过程.Bcl-2蛋白、Caspase-3mRNA表达在抑制细胞凋亡和介导神经细胞损伤等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大鼠 脑缺血再灌流 BCL-2 CASPASE-3MRNA 大脑皮层 纹状体
  • 简介:卒中抑郁(poststrokeDopressian,PSD)是常见的脑血管并发症,随着脑卒中发病率明显的升高,由此而产生的精神问题也日益增多,但脑卒中抑郁的表现尚未能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为此,现将脑卒中抑郁的现状综述如下.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 诊断 发生率
  • 简介:1对象与方法我科2000年11月~2008年2月,采用钻颅置管引流联合纤疗法治疗硬膜外血肿109例,其中男82例,女27例;年龄8~82岁,平均45岁。无症状2例,轻微头痛25例,头痛伴轻偏瘫或精神症状68例,昏迷14例。单纯性硬膜外血肿59例,合并

  • 标签: 血肿 硬膜外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慢性脑低灌注与正常老龄化和Alzheimer病(AD)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有关。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2VO)大鼠慢性期的神经病理改变与人类老龄化和AD时慢性脑低灌注很相似,被广泛用来研究慢性脑低灌注对认知功能损害和神经变性疾病的影响。对近年来有关2VO模型研究成果与人类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慢性脑低灌注是神经变性疾病的原因"这一观点,有助于理解何以2VO模型为神经变性疾病以及神经保护机制研究合适的实验对象。

  • 标签: 慢性脑低灌注 实验研究 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
  • 简介:  随着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概念的推广和接受,VCI概念在认知障碍领域中的科学地位和意义愈显重要,它是对传统血管性痴呆(VaD)概念的根本突破.同时,因其含有预防理念,临床医生和制药企业更是趋之若骛.然而,VCI概念的笼统性和缺乏公认的具体可操作性诊断标准,常使临床医生感到难以适从和困惑,更难堪的是一些非学术动机不严谨的VCI治疗宣传'混淆视听',使人一头雾水.……

  • 标签: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 治疗
  • 简介:脑脊液漏是脊髓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当有导致椎管内或颅内感染的危险,并可影响切口愈合[1].我院神经外科从2001年12月至2002年5月,开展脊髓再次手术(包括减压术、粘连松解术以及嗅鞘细胞移植术)治疗晚期脊髓损伤130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20例.经治疗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脊髓再手术 脑脊液漏 术后 皮下穿刺抽液 手术修补
  • 简介:目的了解脑缺血灌流后脑温的变化,为脑缺血动物的实验研究、以及亚低温脑保护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SD大鼠分为四动脉阻断、双颈总动脉阻断、单侧颈总动脉阻断以及四动脉阻断10min、20min、30min灌流组。用点式测温仪同时测量不同部位脑组织的温度。结果脑组织内存在温度梯度;脑缺血同一时间点纹状体、海马和颞肌的温度不一致;不同程度脑缺血后脑温的变化不一致,双侧颈总动脉阻断的脑缺血中脑温的改变呈波浪状,单侧颈总动脉阻断的脑缺血中缺血侧脑温低于对照侧;四动脉阻断的全脑缺血中,缺血不同时间开始灌流脑温都有回升现象;脑缺血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可影响动物的清醒和脑温的变化。结论本实验的结果说明了在脑缺血实验研究时采用连续监测、并将脑温控制在特定的范围内,避免脑缺血和灌流期间脑温的波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脑缺血 再灌流 脑温 大鼠
  • 简介:脑梗死具有发病率、致死率及致残率高的特点,其治疗方法多样,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现动脉取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对脑梗死的成因、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概念及应用、动脉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 动脉取栓
  • 简介:在神经外科中,颅内肿瘤的切除,颅内血肿、脑出血的外科治疗,颅骨缺损的修补等均涉及开颅手术,而开颅手术后头部伤口的愈合情况可影响术后患者的恢复、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甚至影响到手术的成败。回顾我科收治的两例开颅术后头皮感染伴颅骨自的临床资料,就其原因及处理作分析、探讨。

  • 标签: 开颅术后 颅骨缺损 头皮感染 迟发性感染 自溶 开颅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