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总结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指导I临床治疗。方法将64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分为早产组与足月组各32例,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对其发病时间、感染途径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的发病时间无明显区别,发病高峰期均在出生7d后;两组患儿的感染途径有明显区别,足月儿的感染途径主要是皮肤和脐部感染.早产儿的感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实验室检查早产组有30例(93.75%)患儿表现为CRP增高,足月组29例(90.63%)表现为CRP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18例(56.25%)新生儿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增高,足月组9例新生儿(28.12%)中性粒细胞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观察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并通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尽早确诊,加强护理可以有效阻止新生儿败血症病情进展。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儿童闭合性胰腺损伤的诊疗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2例闭合性胰腺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经验及预后。结果42例中,男33例,女9例,年龄1.6~14岁,低级别胰腺损伤(Ⅰ级、Ⅱ级)25例,高级别胰腺损伤(Ⅲ级、Ⅳ级、Ⅴ级)17例。低级别胰腺损伤患儿中,1例死于多发伤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24例经保守治疗痊愈;高级别胰腺损伤患儿中,1例死于合并肝挫裂伤和下腔静脉撕裂所致的失血性休克后DIC;1例急诊行胰头端胰腺结扎+胰体尾部空肠Roux-Y吻合术,术后出现假性胰腺囊肿,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其余15例早期给予保守治疗,对并发顽固假性胰腺囊肿的患儿选取合适的引流手术,效果良好。结论(1)儿童闭合性胰腺损伤发病率低,症状隐匿,不合并其它组织脏器损伤的单纯性胰腺损伤往往损伤级别较高,更容易延误诊治,腹部超声是良好的筛查手段;(2)单纯的胰腺损伤通常不会危及生命,早期保守治疗,后期针对并发顽固假性胰腺囊肿的患儿,个性化选择合适的引流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
简介:目的探讨以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小儿鼻后滴漏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6月本院收治的66例以鼻后滴漏为主要临床特点而并发慢性咳嗽的鼻-鼻窦疾病患儿的诊治过程。结果本组患儿中慢性化脓性鼻窦炎32例(48.5%,其中并发鼻息肉5例),慢性鼻炎22例(33.3%),变应性鼻炎9例(13.6%),急性腺样体炎3例(4.6%)。均以慢性咳嗽为主诉,平均咳嗽时间达8个月。经过积极的抗炎与抗变态反应治疗以及必要的手术治疗,57例(86.4%)咳嗽症状消失,9例(13.6%)症状明显减轻。所有患儿随访0.5~2年,共有3例患儿症状复发(4.5%)。结论以鼻后滴漏为主要临床特点的鼻-鼻窦疾病可以并发慢性咳嗽,且可以此症状为主要临床特点,而不表现出典型、明确的鼻-鼻窦疾病症状。积极治疗鼻-鼻窦疾病,可以有效地消除继发性咳嗽症状。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位置儿童终丝牵拉综合征及伴随脊柱裂畸形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60例终丝牵拉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诊断依据、临床表现、X线平片及MRI检查结果,其中21例圆锥在正常位置,18例圆锥低位,21例圆锥低位伴腰骶部椎管内脂肪瘤畸形,比较3组患儿病情,包括腰骶部皮肤特征、椎体畸形、是否合并其他先天性脊柱裂畸形、下肢畸形、括约肌功能障碍以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变.结果3组在椎体畸形、下肢畸形的发生率以及神经功能损害和手术后恢复方面无明显区别,在腰骶部皮肤特征性表现发生率、是否合并其他先天性脊柱裂畸形方面,有明显区别.3组病例手术治疗均有效果.结论终丝牵拉综合征圆锥可以在正常位置,MRI不是判断终丝有否病变的唯一标准,还需综合考虑临床表现、体检、脊柱X线平片及MRI检查结果.对于终丝变性,尤其有神经症状者,无论圆锥位置如何,均应尽早手术.手术方法为终丝切断术.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创伤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情况,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6例创伤性髋关节脱位患儿临床资料,采用手法复位或切开复位治疗,对治疗结果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根据治疗方法和年龄大小分组评估疗效。结果得到随访的22例患儿中,12例于急诊室早期复位成功,均为低能量创伤;入院治疗10例中,5例在麻醉下行髋关节闭合复位获成功,5例行髋关节切开复位。急诊室早期复位和入院复位治疗两组病例2年后髋关节评分分别为98.5和87.8,>8岁与<8岁两组病例2年后髋关节评分分别为86.6和99.1。急诊室早期复位和<8岁病例的治疗效果优于入院治疗和年龄>8岁组。结论儿童创伤性髋关节脱位治疗要早,需尽早进行关节复位,必要时行切开复位治疗,低年龄、低能量损伤的儿童具有更好的治疗结果。
简介: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国内中医(含中西医结合)现代文献特征进行分析,以总结规律,指导临床及科研。方法制定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以及文献检索策略,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中国知识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和重庆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4-01—01/2008—05—31,获得国内有关小儿脑瘫的相关文献;对15年间国内医学期刊正式发表的677篇tJ,JL脑瘫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文献进行文献数量、地区分布、研究方向、期刊分布的计量学研究。结果小儿脑瘫中医现代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河南、广东、江苏、湖南、上海、山东、辽宁、福建、北京、湖北等地区对其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主要以中医传统的针刺、推拿按摩、针灸及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法为研究方向,但对早期干预及其他辅助治疗手段的研究仍需加强;文献集中发表于康复、针灸、神经疾病及中西医结合杂志。结论小儿脑瘫国内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形成热点研究地区及重点研究方向,但创新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脾脏、远端脾静脉肾静脉分流手术(Warren手术)治疗小儿门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我们收治门脉高压症患儿50例,年龄3~15岁.男18例,女32例.患儿表现为反复消化道出血,食管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门静脉主干呈海绵窦样改变36例,Carolis病合并肝纤维化3例,先天性肝纤维化9例,门静脉发育不良1例,门静脉海绵样变Rex术后复发1例.Child-pugh评分均为A级(5~7分),脾静脉直径6.0~15.0mm,平均(9.8±2.2)mm.术中先经小肠系膜Ⅲ级静脉和脾静脉分支行静脉压力测定及造影,将脾静脉游离,于距肠系膜下静脉0.5cm处切断,与左肾静脉端-侧吻合.结果所有患儿实施远端脾-肾分流手术,手术时间255~370min,平均手术时间232min,术中失血10~30mL.分流后门静脉和脾静脉压力均下降,门静脉压力分流后较分流前显著降低(P=0.026);脾静脉压力分流后较分流前明显降低(P=0.007).迄今为止随访时间跨度为0.5~11年.随访期间,患儿脾脏缩小,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恢复正常,无一例出现脑病.B超检查显示49例脾肾静脉吻合口通畅,1例术后1个月发现脾肾吻合口闭合,经再次手术治疗痊愈.结论Warren手术治疗小儿门脉高压症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小儿门脉高压术后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的发生率,保证入肝血流,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是治疗小儿门脉高压症较理想的术式.
简介: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该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住院IKD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63例川崎病(KD)患儿和20例发热患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所有患儿均有发热,IKD组患儿的肢端变化、结膜充血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发生比例均显著低于KD组(均P〈0.05);且IKD组患儿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显著高于KD组(P〈0.05),而血浆白蛋白、血清钠、白介素6水平均显著低于KD组(均P〈0.05)。IKD组丙球使用率与KD组无差异,而IKD组冠脉损害的发生率却显著高于KD组(P〈0.05)。结论IKD患儿的症状体征均不典型。肝功能检测及血钠、白介素6水平检测可能有助于IKD的诊断。
简介:目的了解霍邱县病残儿的主要病情特点,为本地开展优生优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8月至2013年8月参加霍邱县病残儿鉴定且符合病残儿医学鉴定诊断标准的患儿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1例病残儿中,男性所占比例为90.0%(226/251),农业户籍所占比例为86.1%(216/251).遗传性疾病131例,前5位是智力低下和聋哑症(并列),先天性心脏病、孤独症、先天愚型和原发性癫痫(并列非遗传性疾病120例,前5位为脑性瘫痪、脑发育不全、意外伤害、恶性肿瘤、继发性癫痫.结论本县农村病残儿所占比重大,男性比例远大于女性.遗传性疾病主要为智力低下、聋哑症和先天性心脏病.非遗传性疾病主要为脑性瘫痪、脑发育不全和意外伤害.
简介: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的重度肾积水胎儿出生后围新生儿期的诊断、手术治疗及疗效.方法对新生儿期入院的肾积水患儿7例进行分析,超声提示存在4级肾积水,行IVP或ECT及MRU检查后提示重度UEJ0肾积水.6例直接行离断式肾盂成型术(Anderson-Hynes术).另1例行肾穿刺造瘘术.引流38d后再行肾盂成形术.结果7例患儿均无近期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尿常规未见明显泌尿系统感染.超声提示肾盂分离值较术前明显改善,肾皮质厚度较术前增厚.结论肾积水围新生儿期手术治疗安全而有效,新生儿重度肾积水,明确诊断即可积极手术治疗,以保存患肾功能.超声检查对于肾积水患儿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意义.
简介:为了配合全国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需要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发展趋势,英文版案例分析系列教材《儿科学》已于2007年7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和美国麦格劳-希尔(亚洲)出版公司合作出版发行。该教材的英文原版是由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推出的《CaseFilePediatrics》,中文简体版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王卫平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朱建幸教授共同担任中文编者,是全国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全书739千字,共分3个部分:如何解决临床问题、临床案例和案例列表。本书通过60个实际案例,对相关的临床或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和复习,涉及儿科学的各个方面,内容宽广。每个案例均包括讨论、重点概念、关键术语解释和临床提示,文后还有简短的自测题,编排上基本保留了英文原著的风貌,并根据我国国内医学教学情况对重要知识点和词汇进行了点评和加注,书后附有案例列表便于查询。本教材适用于全国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和PBL教学,有助于医学生将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简介:目的通过胆道闭锁(BA)肝门纤维块、肝脏组织的病理及其超微结构观察,对肝门成纤维细胞分化程度进行评分,并与肝纤维化分级进行相关分析。方法选取BA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术中取肝门纤维块及肝脏组织标本;研究同期选取疑似BA经术中胆道造影除外BA,诊断为胆汁淤积综合征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作为对照组,留取肝脏组织标本。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标本的病理改变,以及肝细胞、毛细胆管和肝门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采用SPSS14.0软件,半定量比较BA与对照组肝脏纤维化的差异,检验肝门纤维块成纤维细胞活跃程度与肝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结果2005年7月至2006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21例BAKasai根治术病例,手术平均年龄(66±20)d;对照组为5例胆汁淤积综合征和10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BA组肝组织病理改变主要是肝内门脉区胆管炎症及纤维化形成,肝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同年龄胆汁淤积综合征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肝门纤维块毛细胆管增生,部分管腔闭锁、狭窄,腔内炎细胞浸润及部分淤胆,大量间质成分增生;电镜下肝门成纤维细胞活跃、肝脏毛细胆管上皮微绒毛缺失、肝细胞及肝血窦内电子致密物质增多及部分毛细胆管扩张;肝门成纤维细胞分化程度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相关(P=0.04)。结论BA肝组织病理改变主要是肝内门脉区胆管炎症及严重纤维化形成;超微结构改变提示肝门部成纤维细胞活跃,其分化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