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累及髋关节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因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采用THA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一定的选择标准,共71例(71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根据既往文献重点将手术时间、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骨质疏松、髋关节间隙采用AS髋关节放射指数(bathankylosingspondylitisradiologyindex-hip,BASRI-h)评估、血红蛋白下降量等5个因素纳入分析。按隐性失血量将患者分为高隐性失血组(≥480mL)和低隐性失血组(〈480mL)。结果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为320~1450(797.4±446.8)mL,总失血量为950~2100(1410.8±497.3)mL,占总失血量的56.5%。高隐性失血组39髋,低隐性失血组32髋;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P=0.013)、髋关节间隙(P=0.014)、骨质疏松(P=0.014)、血红蛋白下降量(P=0.000)导致高隐形失血量,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髋关节骨性强直(OR:5.147,P=0.049)、异体输血量(OR:1.039,P=0.007)及血红蛋白下降量(OR:1.153,P=0.000)与高隐性失血相关。结论隐性失血量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THA后总失血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髋关节间骨性强直、血红蛋白下降量是导致高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全髋关节置换术 隐性失血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术后静脉血栓分级预防的必要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4月—2013年11月由同一组术者施行腰椎椎管减压内固定术并获得随访的157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预防方法分为物理预防组和分级预防组。物理预防组共71例,术后常规给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血栓;分级预防组共86例,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术前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根据静脉血栓栓塞(VTE)风险等级给予分级预防,观察并比较2组术后VTE的发生率。结果物理预防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为(176.25±80.21)mL,分级预防组为(209.15±101.70)mL,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物理预防组术后VTE的发生率为8.5%(6/71),分级预防组为1.2%(1/86),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的腰椎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术后静脉血栓分级预防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脊椎滑脱 减压术 外科 内固定器
  • 简介:本文目的为了分析腰椎后外侧内固定及融合术后未作融合节段的长期影像学改变。由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可能系手术后生物力学改变及患者体质所致,多数研究只分析了紧邻融合区域上下节段的运动变化,未对紧邻内固定的运动节段与其他未作融合节段行对照研究。

  • 标签: 内固定融合术 腰椎节段 影像学评估 腰椎后路 邻近节段退变 融合节段
  • 简介:目的探讨后方韧带复合体对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早期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科实施后路腰椎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L4~5椎间盘突出患者60例。A组(30例)行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的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B组(30例)行切除后方韧带复合体的PLIF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及改善率。术前、末次随访时测量腰椎X线片上L3~4椎间盘的高度和椎间隙动态角度、L3~4椎体滑移距离并进行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L3~4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9例患者出现了L3~4节段的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segmentdisease,ASD),B组17例出现了L3~4节段的ASD。其中A、B两组均有2例患者为有症状的ASD。术前两组患者X线片上L3~4椎间盘的高度、椎间隙动态角度、L3~4椎体滑移距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时Pfirrmann分级1级6例,2级22例,3级2例,无4、5级病例。B组末次随访时Pfirrmann分级1级4例,2级24例,3级2例,无4、5级病例。结论腰椎椎间融合术中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可减少术后早期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 标签: 后方韧带复合体 腰椎 椎间融合术 邻近节段 退变
  • 简介:作者采用自体三面皮质骨髂骨块前路重建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在术后9个月和21个月分别采用CT测量植骨块的体积和长度,评估自体髂骨植骨块前路重建后植骨块体积的变化。在155例胸椎和腰椎骨折的手术患者中27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的稳定手术,随访时CT扫描在内固定器械取出前和取出后1年时评估植骨块体积和长度的变化。

  • 标签: 自体髂骨块 胸腰椎骨折 体积变化 前路重建 随访结果 CT测量
  • 简介:Hosono对3种不同方式的椎板成形术的轴性疼痛的发生率进行前瞻性研究,以确定是C7椎板成形还是深部伸肌剥离是椎板成形术后产生轴性疼痛的主要原因。通过对91例颈脊髓病的患者进行研究,患者被分成3组,2001年前的患者均采用了C3-7的椎板成形术(左开门C3-7组,共37例),

  • 标签: 椎板成形术 疼痛 颈椎后路 深部 肌肉 颈脊髓病
  • 简介:本文报道了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的结果。在该前瞻性研究中,应用XStop植入物治疗有症状的腰椎管狭窄,并定期收集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进行前后比较分析。XStop棘突间撑开装置是一种比较新的棘突间植入物,用以治疗有症状的椎管狭窄,尤其伴有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的患者。以前的一项随机研究显示,腰椎管狭窄患者行XStop植入后1年,其症状和躯体功能可以得到75%的改善。

  • 标签: 腰椎管狭窄 椎管狭窄术 临床疗效 植入物 治疗 棘突
  • 简介:马凡综合征(Marfansyndrome,MFS)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常染色体显性结缔组织遗传病,临床上以骨骼、心血管、眼组织、肺部、皮肤及硬脊膜病变为主要表现,其发病率占普通人群1/5000~1/3000[1~3].约63%的MFS患者合并>10°的脊柱侧弯畸形.MFS患者脊柱手术后常并发心血管疾病[4~7],而术后并发自发性气胸国内罕有报道.我科于2003年9月治疗1例MFS脊柱侧弯,术后早期发生自发性气胸,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自发性气胸 术后早期 马凡综合征 脊柱侧弯畸形 患者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骨科因单节段OVCF行PVP治疗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是否继发相邻椎体骨折将患者分为继发骨折组(A组,38例)和无继发骨折组(B组,102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非手术因素(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椎体骨密度、楔形角范围、骨折位置、有无外力参与、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和手术因素(骨水泥填充材料、注入量、注入方式、渗漏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以上因素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与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相关性。结果组间比较,椎体骨密度、楔形角范围、骨折位置、有无糖皮质激素治疗史及有无外力参与5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相关分析;其余统计数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5个指标进入方程,与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具有相关性。结论椎体骨密度低、楔形角≥15°、骨折位于胸腰交界处、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及外力作用5个指标是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手术因素不会增加继发相邻椎体骨折风险。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骨折 压缩性
  • 简介: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在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8月—2017年5月,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42~102(74.6±19.7)个月后,发生ASD需再次手术的患者11例。发生ASD的节段均位于原融合节段上方,应用OLIF联合/不联合椎弓根钉行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住院天数等。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摄腰椎标准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及CT,测量手术前后椎间孔高度(IFH)、椎间隙背侧高度(DH)、椎间隙腹侧高度(VH)等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7.7±6.8)个月,手术时间(87±35)min,单节段手术时间(64±8)min(不含内固定操作),术中出血量(74.2±28.8)mL,住院(6.7±1.9)d。所有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明显降低,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隙VH、DH较术前分别增加(4.5±2.1)mm和(3.2±1.9)mm,IFH较术前增加(5.7±1.6)mm。2例(18.2%)患者在椎间隙处理过程中发生终板损伤,Cage下沉,术中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无相关临床症状;1例发生腹膜撕裂,术中请胃肠外科专家手术修复;1例出现交感神经链损伤致下肢症状,1例出现一过性术侧腰大肌无力,屈髋肌力3+级,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OLIF作为一种新的脊柱微创技术,为腰椎融合术后ASD提供了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并获得良好的近期随访临床效果。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椎间盘退行性变 手术后并发症 再手术
  • 简介:本文作者介绍了1例罕见的在常规胸腔镜下顺利完成微创椎间盘切除手术后出现的大脑和小脑出血性梗死病例。他们推测此并发症与颅内低压导致的大脑皮层静脉血栓形成有关,而颅内低压是由手术中一处脑脊液胸腔内漏受到忽视造成的。尸检证实了大脑皮层静脉血栓和胸腔内脑脊液的存在,

  • 标签: 出血性梗死 大脑皮层 病例报告 微创术后 胸腔镜 小脑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Arch钛板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作为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再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初次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并于本院再手术行Arch钛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共10例,比较再次术前及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Cobb角和颈椎活动度的变化,同时比较再次手术前后椎管面积的变化。结果患者平均随访11。9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7.6分增加至11.3分(P〈0.0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41.83%;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面积由术前171.32mm2增大至227.46mm2(P〈0.05)。术后2例患者出现轴性痛,1例出现脑脊液漏;随访期间完全恢复。结论对于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的患者,应用Arch钛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作为再次手术方式在短期内安全、有效。

  • 标签: 颈椎 减压术 外科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再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强骨饮防治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再发对侧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选取本科室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得到完整随访的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基础用药组和强骨饮组,每组各40例。其中常规康复组为常规骨折康复治疗,其余两组在常规骨折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基础用药组给予钙尔奇D片和阿法骨化醇胶囊;而强骨饮组给予强骨饮颗粒。均术后随访1年,记录3组病例术后对侧再发骨折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对侧股骨大转子、股骨颈骨密度变化情况,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105例获得随访,15例失访。术后1年再发对侧粗隆间骨折4例,其中常规康复组3例、基础用药组1例和强骨饮组0例,经统计再骨折发生率分别为8.57%,2.85%,0.0%,强骨饮组优于其他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骨饮组治疗1年后股骨大转子和股骨颈骨密度分别为0.672±0.052g/m^2、0.574±0.063g/m^2,明显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稍高于基础用药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骨饮可有效提高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对侧股骨大转子及股骨颈的骨密度,增加骨强度,有效降低再发对侧粗隆间骨折风险。

  • 标签: 强骨饮 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质疏松
  • 简介:膝骨关节炎晚期患者一般建议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大多数术者是将髌下脂肪垫(infrapatellarfatpad,IPFP)大部分甚至全部切除,以取得良好的手术视野,然而患者术后膝前痛常有发生。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是否保留IPFP对于改善膝关节功能,减少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及对髌韧带长度影响方面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较少。

  • 标签: 随机对照试验 髌下脂肪垫 全膝关节置换 术后并发症 手术视野 膝骨关节炎
  • 简介:Watanabe调查了一组日本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共81例,全部患者均进行了脊柱矫形手术,随访时间〉2年。手术后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协会疗效评定方法(SRS-24)结合每一例患者手术后影像学资料测量参数和自我形象改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力图找出术后脊柱畸形残留与手术后影像学测量参数之间的关系。

  • 标签: 脊柱侧凸患 脊柱畸形 术后疗效 特发性 残留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