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采用外科手术方式造成的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我们医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385例患者(210例男性患者、175例女性患者)进行研究。回归性分析所有患者的手术情况、病情资料与一般资料。 对比与分析本次实验研究的所有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情况、手术时间、切口类型、患者感染情况。结果:参与本次实验研究的这385例患者中一共出现切口感染的病例数是8人,经过计算感染率是2.08%(8/385)。其中,感染的原因中手术前准备不完善的感染率比准备完善的感染率高;Ⅲ类切口类型的患者的感染率高于Ⅱ类切口类型的患者的感染率,Ⅱ类切口的患者的感染率高于Ⅰ类切口类型的患者的感染率,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护理中危险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60例神经外科患者护理过程中形成的危险因素,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将60例神经外科患者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研究组提供预防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透室护理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应对措施。方法:共纳入70例血透室接受治疗的患者(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作为调查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护理组(各35例),分析危险因素,前者行常规护理,后者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护理结果。结果:危险因素调查结果显示,血透室护理的风险有四个方面原因,包括医院感染因素、患者自身因素、组织管理方面因素、护理人员因素。较参照组,护理组发生院内感染、跌倒、自行拔针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血透室护理的危险因素主要在于医院感染以及患者本身,采取预防性的护理措施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神经外科护理中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护理模式,实验组以对照组护理模式为基础并分析既往神经外科风险事件的风险因素,并制定落实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风险事件和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满意度评分也明显增高,对比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神经外科患者护理过程中,完善科室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和护理态度,减少护理风险和纠纷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ICU中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以及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2021年1月-2021年12月,选取我院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214例按照护理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有107例。在实验组中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在对照组中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导管留置时间、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均短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手术室护士职业存在危害的因素及相关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23年6月-2023年9月之间10名参与手术的护理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邀请其参与以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为题的访问活动,在整理与分析此类护士的回答之后得出结果并研究相对应的预防措施。结果:总结手术室护士的回答,其普遍认为物理危害、化学危害及生物危害等是影响自身职业的重要因素,减少此类危害因素对手术室护士的影响,有利于保障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健康状态。结论:研究对手术室护士职业存在危害的因素及相关预防措施,可引导护士明确认识职业危害因素,并以预防此类职业危害因素的方式,提升护理人员工作效率与健康意识。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治疗护理中药物外渗的问题,以及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通过深入了解药物外渗的原因,旨在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因药物外渗导致的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方法:1. 数据收集: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情、所用药物种类、治疗时间等信息。同时,对每位患者进行定期的静脉治疗监测,记录药物外渗的情况。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药物外渗的影响因素,如药物性质、注射部位、注射技术等。3. 预防措施实施: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实施和评估。结果:经过对收集到的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因素与药物外渗有显著相关性:1. 静脉注射部位选择不当,如过于靠近关节、皮下脂肪薄等部位,容易发生药物外渗。2. 注射技术不熟练,注射时未能正确控制注射速度和压力,可能导致针头脱出或进入血管的深度不够,从而引发药物外渗。针对以上因素,我们制定了以下预防措施:1. 优化静脉注射部位,尽量选择粗大、弹性好的血管。2. 提升注射技术,加强护士的技能培训。3. 定期对静脉治疗进行质量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药物外渗的问题。实施这些预防措施后,我们发现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舒适度提高,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结论:本研究表明,药物外渗在静脉治疗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它与多种因素有关。通过深入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静脉治疗中的药物外渗问题,不断优化预防措施,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简介:摘要:儿科感染是全球儿科医疗保健中的重大挑战,有效的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患者安全、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评估院内儿科感染控制策略的实际效果,以期优化现有措施,提高医疗质量。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梳理了儿科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传播途径与防控策略,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选取某大型儿科医院2015年至2020年间所有儿科住院患者的医疗记录,以院内感染发生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我们对比分析了实施新感染控制措施前后的数据,同时考虑了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状况、住院天数等可能的混杂因素。结果发现,新措施实施后,院内感染率显著降低,尤其是呼吸系统和胃肠道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表明新策略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显著效果。此外,我们还评估了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患者隔离措施的执行力度以及环境清洁消毒的频率,这些是感染控制的关键环节。结果显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提高,隔离措施的执行更为严格,环境清洁消毒工作也得到了改善,这些改进与感染率的下降趋势正相关。讨论部分深入分析了新措施在降低感染率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提示强化感染控制教育、优化诊疗流程和提升环境管理质量是降低儿科感染的关键。然而,我们亦注意到,尽管总体感染率下降,但对于某些高风险患者群,如免疫抑制或重症患者,感染防控仍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实证评估证实了院内儿科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的有效性,为儿科感染防控策略的优化提供了有力证据。未来,应进一步关注高风险患者群的感染防控,同时持续改进医护人员感染控制行为,以期实现儿科感染的持续下降,提升儿科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