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10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1年2月-2016年2月,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给予常规组西医治疗方案,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中西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2%,常规组的总有效率为76%,相比之下,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肛门排气时间、胃管拔出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微创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取中西结合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缩短了住院时间,值得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灌肠疗法治疗腹腔手术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行腹腔手术并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单纯静滴奥曲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中药灌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29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93.74%,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为(5.3±1.2),对照组为(4.5±0.7),观察组VAS评分略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分析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药灌肠疗法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腹腔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疗效确切,并且患者疼痛程度较低而易于接受,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肠梗阻的有效性。方法将2013年1月-2017年4月30例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原则分组,各纳入15例。开放手术组采用开腹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肠梗阻治疗效果;手术时长、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肠鸣音时间、住院时间;患者吻合口瘘、再梗阻、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腹腔镜手术组肠梗阻治疗效果高于开放手术组,P<0.05;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长、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肠鸣音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开放手术组,P<0.05;腹腔镜手术组吻合口瘘、再梗阻、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手术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肠梗阻的有效性高,可缩短手术时间,加速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综合护理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的86例腹部手术后肠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护理组使用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是(8.05±2.00)d,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是2.33%(1/43),对照组患者的胃肠功能康复时间平均是(25.40±2.04)d,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是13.95%(6/43),两项指标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腹部手术后患侧出现粘连性肠梗阻情况可以使用综合护理干预来改善,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影响,让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得到提升,提高患者的遵医嘱行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慢性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8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34例。对照组实施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2.35%)显著高于观察组(5.88%),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慢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疗效显著,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加速康复进程,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并肠梗阻采用一期切除吻合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46例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采用一期肠切除吻合术对这46例患者进行治疗,然后观察其治疗的效果。结果这46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其住院的时间为12-33d,平均时间为(18.74±3.45)d。在这46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术后并发吻合口瘘,1例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2例患者术后并发肠粘连,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7%。这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其并发症均消失。结论行一期切除吻合手术治疗梗阻性左半结肠癌,能有效提高存活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取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所接收的98例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各组患者分别为49例。开腹组采取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组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几率。结果腹腔镜组的治疗有效率47例(95.92%)显著高于开腹组38例(77.55%),腹腔镜组的并发症发生几率3例(6.12%)显著低于开腹组12例(24.49%),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与腹部X线平片在诊断肠梗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所收治的肠梗阻患者76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患者多层螺旋CT的检查和腹部X线进行检查,最后以手术证实作为肠梗阻的基本标准。进而比较X线和多层螺旋CT检查在肠梗阻当中结果的吻合度和临床效果。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在梗阻原因、梗阻部位、梗阻诊断方面的吻合度显著高于X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检测的舒适度和图像清晰度方面显著优于X线,但其操作难度低于腹部X线平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患者更具临床价值,同时在影像方面也更加具有特征性,能够更好的确定其梗阻程度、原因以及发生部位,并且为患者后续的治疗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临床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开腹粘连松解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较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出血量少,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术治疗效果确切,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对患者的创伤,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肠胃功能恢复,且并发症较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综合护理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的172例腹部手术后肠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护理组使用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是(8.05±2.00)d,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是2.33%(2/86),对照组患者的胃肠功能康复时间平均是(25.40±2.04)d,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是13.95%(12/86),两项指标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腹部手术后患侧出现粘连性肠梗阻情况可以使用综合护理干预来改善,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影响,让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得到提升,提高患者的遵医嘱行为。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结肠癌并肠梗阻术后的应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82例实施结肠癌并肠梗阻手术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42例患者应用CNP护理模式进行术后护理,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7.5±0.5)d显著短于对照组(15.6±0.7)d,健康知识评分、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高结肠癌并肠梗阻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用于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5);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手术治疗下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采用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其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在临床中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还能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广泛普及与推广。
简介:摘要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慢病高危人群的防治逐渐深入人心。“治未病”强调人们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预防疾病发生。慢性病大都有一段较长的疾病前期,此期可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适当的干预,可阻断或延缓慢病高危人群转变为慢性病的进程,从而减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本文汇总了糖尿病前期、中风、高血压、肿瘤、高血脂等慢病发生病因、高危人群的防治现状。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慢性高危人群,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消除或减少精神、心理压力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的影响,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气血调和,实现“治未病”思想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