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不同通气方式对急诊需心肺复苏患者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6例急诊需心肺复苏患者,按照入院先后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每组各5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气管插管,试验组采取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对两组的心肺复苏效果和气血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心肺复苏效果(气道开放时间、心跳恢复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和意识改善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的氧分压和酸碱度低于试验组,而二氧化碳分压高于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通气方式能够使急诊需心肺复苏患者复苏效果加强,有利于气血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 标签: 通气方式 急诊 心肺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优质护理在麻醉复苏室全麻患者复苏室期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录麻醉复苏室全麻患者,共计200例,平均分为两组;病例选取时间:收录时间为2022年1月到2022年12月;评估优质护理在麻醉复苏阶段的应用价值。结果:干预组苏醒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麻醉指标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麻醉苏醒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麻醉复苏室全麻患者复苏室期发挥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提供患者安全、舒适和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通过良好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顺利康复。

  • 标签: 优质护理 麻醉复苏室 全麻患者 复苏室期 应用价值
  • 简介:本组资料来源于1987--2005年笔者工作过的3家三甲医院烧伤科,共7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0±8)岁,烧伤面积(48±24)%TBSA。致伤原因:蒸气烫伤1例、开水烫伤1例、汽油火焰烧伤5例。6例伴有面颈部烧伤,且其中2例伴轻度吸入性损伤、2例伴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发生窒息(伤后8h~16d),3例为面颈部和喉头水肿所致,3例为气管切开后处理不当所致,1例为颈部浅静脉穿刺输液所致。经心肺复苏,5例呼吸恢复,2例抢救无效死亡。

  • 标签: 阻塞性窒息 重度吸入性损伤 烧伤后 面颈部烧伤 浅静脉穿刺输液 气管切开后
  • 简介:现代战争为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武器装备趋向于高性能高精度发展,常规武器的命中率,致伤因子和杀伤面积均增加,参战人员受伤因素和受伤比例均与以往战争有明显不同。这在近年来历次战争中均有具体体现。

  • 标签: 液体复苏 火器伤 致伤因子 杀伤 受伤 现代战争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烧伤早期补液复苏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将1~3岁10~30%面积烧伤小儿患者按伤后入院接受补液的不同时间分为Ⅰ组(伤后1小时内)、Ⅱ组(伤后1~2小时)、Ⅲ组(伤后2~4小时)。计算各组在不同治疗时段(补液4小时和补液24小时)的每小时每公斤体重每1%烧伤面积的胶晶体补入量(ml·h-1·kg-1·%TBSA-1)和每公斤体重每小时的尿液量(ml·kg-1·hr-1)及其比值。结果复苏补液4h胶晶体输入量与Ⅱ组无显著差别;复苏补液24h,每1%烧伤面积每公斤体重补入胶晶体量Ⅲ组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Ⅰ组和Ⅱ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小儿中、重度烧伤后2~4小时复苏即应归为延迟复苏,且开始补液的4小时内,该组尿量多于伤后2小时内开始补液复苏患儿。

  • 标签: 小儿 烧伤 补液复苏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21-0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在急诊科应用的疗效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收治的36例心肺复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的前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均分为18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徒手心肺复苏方式),观察组采取(心肺复苏机方式)进行急救,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苏醒前、后的动脉血气指标以及临床抢救成功率和有效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苏醒后的PaO2(96±1.35)kPa、SaO2(97.49±8.48)%、PaCO2(3.22±0.47)kPa,较苏醒前有所改善,则显著优于治疗组;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总成功率为16(88.88)%、心肺复苏总有效率为17(94.4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相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结论较徒手心肺复苏相比较,采用心肺复苏机可在急诊科的应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徒手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机 急诊科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彝族新生儿窒息的临床特点,提出防治对策;方法对医院儿科收治的86例彝族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窒息是指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使胎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呼吸、循环障碍,是围产期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彝族新生儿窒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率较高。

  • 标签: 彝族新生儿窒息 临床特点 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应用针对性干预模式对新生儿实施干预以预防发生窒息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新生儿 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 41例。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模式对对照组研究对象实施干预;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对观察组研究对象实施干预。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在住院治疗期间出现窒息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家长对新生儿科护理服务模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针对性干预模式对新生儿实施干预以预防发生窒息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针对性干预 新生儿 窒息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