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制片重视质量控制后的情况。方法 用2020年4月-2021年5月院内需用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制片的72份样本,随机均分两组,各36份。参照组常规制片,观察组在制片时融入质量控制,比较制片良好率。结果 实施后,观察组的制片良好率高于参照组,体现差异(P<0.05)。结论 质量控制能保障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制片质量,增加制片良好率,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制片质量用质量控制的情况。方法 用2020年6月-2021年1月院内收治的62例患者,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均分两组,各31例。参照组用HE常规染色,观察组用免疫组化染色并在其中做质量控制,比较切片优良率。结果 实施后,参照组的切片优良率比观察组低,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制片中用质量控制能提高切片质量,减少问题切片数量,提高检验效率,应用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制简易VSD技术在压力性损伤创面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压力性损伤患者 ,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40例。实验中压力性损伤创面采用自制简易VSD技术治疗,对照组压力性损伤创面采取常规伤口换药治疗。结果:使用自制简易VSD技术,用于创面感染的治疗,治疗后7-10天,创面感染率下降了69.24%,治疗后15-21天,创面感染率下降了87.26%。两组相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简易VSD技术应用于压力性损伤创面的处理,与常规伤口换药相比,能够显著降低压力性损伤创面感染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实际作用。方法在2016年12月—2017年12月这段期间内,将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应用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比较实施卫生理化技术前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例数。结果实施卫生卫生理化技术后,饮食安全、突发公共事件以及食品安全问题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实施前,实施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后,社会公众和检验人员对疾病预防的满意度高于实施前,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疾病预防控制过程中加强理化检验技术,其有助于降低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和饮食安全发生次数。所以,要加强对卫生理化检验技术的投入,促使疾控工作顺利进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气对于X线胸片摄影技术和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在2017年4~6月使用GE-XR650(低剂量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对168例患者进行X线数字胸部摄片,根据是否在深吸气后屏气曝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4例,根据X线的摄影质量标准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摄影质量。结果对照组的84例达到优秀标准的图像共76例(90.5%);观察组的84例达到优秀标准的图像共83例(98.8%),其余1例存在一定的图象质量问题但基本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呼吸移动伪影;肩胛骨没有移出肺野外;两肺底肺野显示欠佳。结论通过对两组患者的X线胸片图像的分析,在进行X线胸部摄片时,技术人员应充分把握好曝光时机,叮嘱患者做好呼吸配合,以确保在吸气位末时摄取到最佳的胸片。同时在摄影参数的选择上应尽量缩短曝光时间,避免移动伪影的产生,确保X线胸片的质量,以满足诊断要求。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科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门诊收治的多发伤患者90例,按照研究需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取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救治,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救治。对比两组患者的外伤康复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乳酸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碱剩余恢复时间(BE)明显较短,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科多发伤救治中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能有效控制病情,为患者后期修复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各项生理机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采用数字技术进行个体化股骨旋转定位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上海市东方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5月—2013年11月68例膝关节严重退变病例纳入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x线检查均符合Kellgren&Lawrence分级法Ⅲ级以上,且合并严重的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CT扫描下肢采集数据后利用数字化软件Mimicsl4.01在建立的3D立体模型中测量股骨后髁角,在TKA中参照该角度进行个体化截骨,术后再次测量股骨后髁角。选择2010年9月—2012年10月统一采用外旋3°截骨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股骨后髁角以及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结果观察组68例采用数字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14°±1.59°(1.05°-8.26°),术后0.83°±0.44°(0.03°~2.28°);对照组中62例采用传统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47°±1.23°(1.97°-8.41°),术后3.82°±0.41°(0.08°-6.93°)。两组患者术前的股骨后髁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9,P〉0.05),观察组术后股骨后髁角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73,P〈0.01)。观察组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为10.3%(7/63),对照组为38.7%(2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0,P〈0.01)。结论TKA术前应用数字化技术测量股骨后髁角,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个体化股骨外旋截骨,可以获得良好的股骨旋转力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符合伦理标准。研究时间2021年1月-2021年12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多发伤患者,共计8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救治)与观察组(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各指标数据均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应用于多发伤患者急救中利于患者指标恢复,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