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 2018 年 2 月 -2019 年 2 月)收治的 50 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方法 分为对照 组( 25 例, 应用传统 护理方法)和实验 组( 25 例,在对照组基础上 应用预见性护理 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律失常再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卧床时间等指标。 结果:实验组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律失常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 P<0.05),实验组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卧床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 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预见性护理 模式的应用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分析糖尿病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联,糖尿病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是临床上急性心梗的有效治疗器械,存在的护理问题,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患者的临床护理,从饮食指导,血糖监测,床上运动,心理指导四个方面改善患者的治愈效果。结果:结合糖尿病合并理急性心肌梗死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患者特点给予合理的护理使患者的治愈效果改善。结论:糖尿病是引发加重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及时控制与整体护理能患者治愈效果得以改善。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护理的展望。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在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采用缬沙坦和螺内酯治疗方法对其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7月-2021年5月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按研究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实施缬沙坦和螺内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无名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舒张压DBP(77.15±4.62)mmHg、收缩压SBP(120.72±5.28)mmHg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92±5.28)mmHg、(124.85±5.22)mmHg,且左心室重构指标中,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散(57.17±6.1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30.84±3.61)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50.22±3.46)mm均低于对照组(51.39±5.29)%、(35.29±3.52)mm、(57.16±3.52)mm;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显著低于对照组(14.00%),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 对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时间2019年1月-2020年1月;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35例(单一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和试验组35例(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及炎症反应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参照组;同时试验组患者IL-10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 IL-6水平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 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AMI患者机体炎症反应,改善其心功能。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介入治疗是否减少首次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5年各种原因死亡。方法对4年间年龄≤75岁首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521例进行1~5年随访,电话及门诊随访患者本人或死者的第一亲属,终点为各种原困死亡。用t检验、卡方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和Cox多回归法对人口资料、基线病情和介入治疗方法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接受介入治疗者275例(其中急诊介入220例,择期介入55例),接受非介入治疗者235例,介入治疗组各种原因死亡10例(3.6%),非介入治疗组各种原因死亡45例(19.1%)。卡方检验显示:介入治疗组各种原因死亡明显减少且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介入治疗组1~5年生存率高于非介入治疗组且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Cox回归法多因素分析显示:介入治疗与各种原因死亡独立相关。结论对75岁以下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能独立显著减少患者在1~5年的各种原因死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钾镁联合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 140例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 2016年 5月至 2017年 5月,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 70例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观察组 7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5.71%远远高于对照组 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所有患者中没有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的皮疹、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门冬氨酸钾镁联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治愈率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实行优化胸痛中心护理质量管理项目对救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次试验选取2019年3月-2019年9月(n=23)收治的进行常规护理质量管理项目和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n=39)收治的行PPCI治疗的优化护理质量管理项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对比两组治疗指标和满意度情况。结果:优化组比常规组的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时间、18导联心电图报告时间、D2B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更短(P<0.05);优化组97.43%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3.91%(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行优化胸痛中心护理质量管理项目,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确保救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胺碘酮药物,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问题,该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问题。方法:以院中收治的此类病患为对象,将选取其中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再给组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两组患者使用两种不同的药物治疗方式,一组使用胺碘酮治疗,一组采用常规治疗,根据治疗方式命名为胺碘酮组和常规组。通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以便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后,患者出现了一些情况,从治疗总有效率上看,胺碘酮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37%,与常规组的81.58%相比,可以看出胺碘酮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来看,常规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事件更多,其发生率更高,即胺碘酮组<常规组,且结果经统计学检验P<0.05。结论:胺碘酮药物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问题中,其治疗效果更好,且与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可以考虑将其应用于临床中。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我院 2017年 10月 -2018年 10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 6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各 3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健康教育测评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住院天数、卧床天数均少于对照组,且健康教育测评结果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各项组间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恢复速度,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提升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早期康复护理用于血运重建治疗心肌梗死后的价值。方法:对2020年3月-2022年2月本科接诊心肌梗死病人(n=100)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50人采取超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50人行常规护理。对比Barthel指数等指标。结果:从并发症上看,试验组发生率2.0%,和对照组14.0%相比更低(P<0.05)。从Barthel指数上看,在干预结束时:试验组(86.91±3.47)分,和对照组(79.28±4.03)分相比更高(P<0.05)。从满意度上看,试验组的是98.0%,和对照组的86.0%相比更高(P<0.05)。结论:心肌梗死用超早期康复护理,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满意度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 评估和研究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效果观察及门球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影响情况。方法 研究共计选择分析了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之间于我院采取了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疗的50例患者资料,将所有研究患者随机性分成了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手段,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护理手段,对比两组中患者各项指标情况以及护理总满意程度。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时间、出诊反应时间、院内转运时间以及急诊球囊扩张时间长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上意义(P<0.05);对照组中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低于观察组中患者,两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上意义(P<0.05)。结论 在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过程中,对其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方式显著提升患者急诊效果,缩短患者急诊停留时间以及门球时间,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