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纵膈内淋巴瘤的CT诊断鉴别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纵膈内淋巴瘤患者2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全部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实施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将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作对比。结果经病理证实,20例患者均为纵膈内淋巴瘤;而CT检查出纵膈内淋巴瘤18例,检出率为90.0%(18/20),1例高度怀疑,1例漏诊。20例患者病理为霍奇金病15例、非霍奇金病5例(2例为大细胞淋巴瘤、3例为淋巴母细胞瘤)。结论纵膈内淋巴瘤采用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清晰的显示肿瘤侵及范围以及解剖细节,且有利于对肿瘤进行准确的定性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检查诊断原发性胸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胸腺淋巴瘤患者20例,选择20例胸腺癌患者与20例侵袭性胸腺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行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选择两位经验丰富影像学医师阅片,CT扫描观察肿块的大小、位置、形态、密度等情况以及纵膈淋巴结情况。结果20例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在位置方面,7例肿块偏向纵膈侧,13例肿块在两侧均有生长;在形态方面,15例患者肿块直径超过8cm,11例患者肿块辩越呈结节状生长;在密度方面,7例患者肿块密度较为均匀,10例患者瘤内存在小囊肿状改变,肿块密度不均匀,3例患者存在有较大片坏死。发病年龄、包绕血管征、瘤内小囊肿状改变等与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CT扫描应用在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有着一定的诊断价值,结合实验室检查以及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给予定性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到2017年9月共26例通过手术病理证实淋巴管瘤患者。采用16排CT检查,先进行平扫在进行增强扫描,结果6例淋巴管瘤发生病变位置左颈3例,颈部外侧区10例,右颈4例,颌下区3例,胸壁2例,腹膜后2例,盆腔2例,平均病灶大小为(9.26±0.11)cm。8例肿瘤为分叶状,顺着疏松组织间隙生长,出现不同程度包绕或者压迫周边肌以及血管包绕的情况。8例为多囊性,形状不给做,长管状,类圆形,内部可观察到纤维分隔,边界清晰,囊腔大小不一。5例为单囊,形状为新月形、类圆形以及梭形的薄壁囊性病灶。囊内密度均匀2例,CT值在5~14Hu,2例囊内密度不均匀,1例为液-液平面,手术证实为实囊内有出血。结论对病灶的发生部位、多囊性、顺着疏松组织间隙生长等特点和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从而可有效对淋巴管瘤进行诊断和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个性化护理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4年以来我院收治的恶性淋巴瘤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方法进行治疗,期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进行干预。记录两组在化疗期间恶心呕吐、肝肾功能损伤、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情况并对生活质量作出评价,并作出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化疗期间出现恶心呕吐、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的数量较对照组患者明显较少,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应用于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护理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明显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烧伤患者的外周T淋巴细胞和白细胞介素产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烧伤患者36例,将入组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非干预组两组,并定期监测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白细胞介素-2产生能力,观察心理干预是否能改变烧伤患者的免疫功能。结果心理干预后两周、四周及八周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白细胞介素-2产生能力均有变化(P<0.01),且在两周、四周及八周后白细胞介素质-2(IL-2)产生能力与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一致(P<0.01)。表明心理干预对烧伤患者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在临床上对烧伤患者启动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促进患者的身体及心理的康复。
简介:目的探讨产后应用0.5%碘伏持续湿敷会阴伤口的临床效果及水肿敷的最佳时间。方法选取2009年5月—11月有会阴伤口的产妇202例为观察组,选取2008年10月—2009年2月有会阴伤口的产妇198例为对照组。于产后伤口缝合完毕,观察组用0.5%碘伏持续湿敷会阴伤口1h,对照组用0.5%碘伏擦拭伤口,比较2组产后24h会阴伤口愈合及水肿情况。结论2组会阴伤口水肿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观察组会阴伤口愈合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碘伏湿敷能有效减轻会阴伤口水肿,明显地降低会阴伤口的感染率,促进伤口愈合,且使用简便,费用低,值得在产科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点,提高其超声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6例腮腺腺淋巴瘤的声像图特点。结果腮腺腺淋巴瘤在超声上多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的单侧单发不均质低回声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多显示为2~3级血流信号,临床资料显示多发生于老年男性。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病理结构决定其特有的超声表现,再结合临床资料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超声检查可作为检查腺淋巴瘤的首选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应用托拉塞米与呋塞米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对本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9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吠塞米联合甘露醇急性治疗,治疗组采用托拉塞米联合甘露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性。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56%,对比对照组84.44%有明显的提高;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脑水肿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采用托拉塞米联合甘露醇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脑水肿面积,提高其生活质量,显著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且治疗安全性高,极易得到患者的接受。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针对肛肠手术患者术后采用地奥司明治疗在防治创缘水肿病变发生的作用价值,以及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104例我院自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肛肠科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原则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用的复方片仔癀痔疮软膏配合抗生素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则在设置对照组治疗的前提下,给予地奥司明进行配合治疗。治疗一个星期后对比和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结果显示,经过为期一个星期的治疗后。患者的术后肛门周边创伤疼痛评分比较,试验组患者在各个阶段的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别可见,P<0.05。两组患者术后对比中对照组的水肿出现率44.23%明显高于试验组13.46%,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患者肛肠手术后给予地奥司明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术后创缘水肿的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患者的痊愈率,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应用上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对混合痔术后水肿采用消肿止痛汤熏洗坐浴治疗法进行疗效探究,提高护理有效性。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混合痔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熏洗坐浴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消肿止痛汤熏洗坐浴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6%,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在疼痛缓解时间、水肿消退方面用时均短于对照组,治疗更为迅速。结论采用消肿止痛汤熏洗坐浴治疗法对混合痔术后肛门水肿情况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有利于减轻患者病痛,提高护理治疗有效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病理诊断慢性淋巴滤泡性宫颈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8例慢性淋巴滤泡性宫颈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病理诊断,包括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慢性淋巴滤泡性宫颈炎的临床症状、病理检查结果和显微镜检查结果。结果慢性淋巴滤泡性宫颈炎的特异性症状为淋巴滤泡增生,且宫颈呈膨胀性、圆形增长,且边界处较为光滑;通过病理检查可知,可清晰显示转化的淋巴细胞,病灶组织呈灰白或灰红色,米粒表面粗糙不平,硬度适中,且大小与绿豆相类似,存在浆细胞浸润、上皮化生,但均为不完全角化,未见明显的恶性肿瘤改变。结论病理诊断慢性淋巴滤泡性宫颈炎的效果显著,临床症状及病理诊断结果均显著差异于慢性宫颈炎症或恶性淋巴疾病,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青年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问题的研究,对疾病的分布以及临床特点进行明确。方法对我院在2015年1月-6月收治的40例青年颈部淋巴结肿大并且伴有发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结果其中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7.5%,经淋巴结活检确诊为淋巴结核42.5%,淋巴瘤12.5%,慢性淋巴结炎27.5%。结论诱发青年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疾病的因素相当复杂,通常情况下在诊断中,因为其临床症状与其他疾病具有相似性,因此误诊的几率比较大,在实际的诊断中,需要通过对淋巴结通过超声探测以及活检,实现对疾病的确诊,这样就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误诊以及延误治疗情况的出现。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分析小儿推拿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为期,选择8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采用随机分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使用西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小儿推拿治疗。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0%,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推拿不仅能够疏通血脉,而且在推拿穴位时还能够舒经通络。由于按揉、搓捏所产生的热效应会随着血液运行到达脏腑,因此也具有了祛寒止痛的作用。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小儿推拿可以有效提升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