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估穴位的组织特性(不同经络、组织、神经节段)对电针针频率、强度及产生针感电流量的影响。方法:电针针刺21名健康志愿者,根据穴位不同组织特性配成5组:足三里vs阳陵泉(ST36vsGB34,不同经络)、内关vs大陵(PC6vsPC7,不同组织)、足三里vs水道(ST36vsST28,不同神经节段)、关元vs中脘(CV4vsCV12,不同神经节段)、足三里vs关元(ST36vsCV4,不同组织、经络、神经节段)。电针频率为15Hz,电流量以受试者能忍受但不产生尖锐性疼痛为度,间断电针3次,通电时间共90s。记录酸、麻木、胀满、沉重、麻刺、压、钝痛、热及冷和产生针的电流量,比较配对穴位间各种针感发生的频次、强度及电流量间的差异。结果:各种针频次在配对穴位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针刺的9种感觉中,胀满、麻木和酸最常见和最明显,沉重、压和麻刺次之,钝痛、热和冷的发生频次均较低;部分针强度在配对穴位间存在差别,酸、胀满、沉重在ST36较ST28更强(均P〈0.05),胀满、麻木在ST36较CV4更明显(均P〈0.01),胀满在CV4较CV12更明显(P〈0.05);电针针刺电流量在配对穴位间相近(均P〉0.05)。结论:在产生针的电流量未见明显差异的状态下,电针针次数与穴位的不同组织间未见明显相关,穴位间针强度的差异可能与穴位位于不同神经节段相关。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同一穴位产生的各针频次及其强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 标签: 电针 针感 穴位研究 针感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