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没有油层的压裂改造,便没有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压裂改造油层已成为开发低渗透油藏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低渗油藏的成功开发,都是与油层的压裂改造分不开的。国外很多著名的大型低渗油藏,如果不对油层进行改造,也不会有今天的开发局面。例如,加拿大帕宾那油田卡狄母油藏,含油面积1909.89km^2,油层平均渗透率仅24×10^-3μm^2,压裂改造油层之前,渗透率小于10×10^-3μm^2。的油层不出油,出油井的产量也很低。通过压裂完井见到了很好的效果,全油田的平均单井产量达8.0t/d,一年之后虽然降到5.3t/f,但压裂后增产效果却保持了4年。目前国外采用的压裂改造措施主要包括水力压裂、二氧化碳加砂压裂和其它非常规压裂方法。
简介:钻孔岩屑分析技术在时间上早于现代碳酸盐岩岩相分析、层序地层学、地震反射法勘探和先期的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这些较新的方法导致作为资料主要来源的钻孔岩屑在进行高分辨率地下岩石分析中的重要性减弱。完全固结的古生代钻孔岩屑的双目镜分析能够依靠电缆测井建立井中详细的垂直岩相层序。因而,相分析能用于建立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和等时切片。这种方法在弗吉尼亚西部阿巴拉契亚盆地密西西比系碳酸盐岩中已进行过试验。对每个层段岩屑样品的冲洗粗粒部分(1-2mm)进行了分析、按照Dunham的岩石类型进行分类、确定相对丰度并绘制出每口井的岩性百分比与深度关系图。考虑到钻井滞后的情况,对数字电缆测井和岩屑百分比的钻井记录进行了调整(一般为3m左右),岩性柱是根据综合资料产生的,同时还进行了层序拾取。使用伽马射线标准层进行了剖面对比并建立了层序地层横剖面。生成的时间切片图显示出了单个层序的厚度和体系域内的主要岩相分布。这种方法形成了以岩石为基础的高分辨率储层格架,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控制储层分布和叠加的因素。
简介:构造控制的热液白云岩(HTD)储层相和相关的淋滤灰岩都是北美洲重要的油气产层,而在全球范围的勘探中也日益得到重视。这些储层分布在密歇根盆地、阿巴拉契亚盆地以及加拿大东部和美国其他盆地奥陶系(局部为志留系和泥盆系)的多个构造带、西加拿大沉积盆地的泥盆系和密西西比系地层、大西洋裂谷边缘的侏罗系以及阿拉伯湾和其他地区的侏罗系-白垩系层位。热液白云石化系指埋藏条件下的白云石化,通常深度不大,作用流体(一般都是真正的盐水)的温度和压力均高于附近主岩地层的环境条件。主岩地层通常为灰岩。热液白云岩储层相成因证据的获得,需要综合使用埋藏-热作用史图、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和就位时间的制约因素。热液白云岩储层相是热液矿床系列的组成部分,这一系列还包括了沉积-喷发型铅锌矿和以热液白云岩为主岩的密西西比河谷型硫化物矿床。以上三类矿床都明显受控于扭张和/或走滑(扭)断层,而流体流动一般均集中在扭张和膨胀的构造部位以及上盘。扭断层负花状构造上方的扭张凹陷是热液白云岩储层相的有利布井位置。交代型和孔隙充填型的鞍状白云岩都是热液白云岩储层相的典型特征。在许多储层中,基质交代白云岩和鞍状白云岩差不多是在同期形成的,而且具有相同的流体和相同的温度条件。对于白云石化的横向延伸范围、所形成白云岩的结构、孔隙类型和孔隙体积而言,原始主岩相均有重大影响。角砾岩、条带状组构、剪切微裂缝和其他岩石特征均记录了此类储层的短期剪切应力和孔隙流体压力瞬时变化,在活动断层附近更是如此。高温热液的间歇性作用(脉动)可能使主灰岩的干酪根发生蚀变,这一过程可称为“强制成熟作用”。基底高地、下伏砂岩(和/或碳酸盐�
简介:滨里海(北里海)盆地位于俄罗斯地台东南缘,且向南延伸到内陆里海的北岸。该区域地面海拔高度为海平面以下24m。该盆地是世界最深盆地之一,盆地内沉积地层厚度在20km以上。元古界、盐层以下的古生界和上二叠统(含盐层位)均约厚达5km,但由于存在盐层运动,使含盐层系厚度更大。该盆地约呈椭圆形,宽900km,长600km,面积约500000km^2。近东西向的阿斯特拉罕-阿克纠宾斯克(Astrakhan-Aktyubinsk)基底隆起体系将盆地分成中央次盆地和东南次盆地。一连串块状碳酸盐岩隆发育于盆地边缘。本文研究了古生代盐下沉积层的构造和油气潜力,其区域油气远景已为田吉兹(Tengiz)、卡拉恰甘纳(Karachaganak)、阿斯特拉罕等一系列“巨型”油、气和凝析气田的发现所证实。这些油、气田的油气均产生和储集于古生代富含有机质的块状碳酸盐岩中。
简介: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只与特定背景条件下形成的部分层间氧化带有关,铀元素沉淀富集于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及其附近,该区域是地球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氧化与还原介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铀成矿作用来说,氧化作用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采集目的层相同岩性在正常氧化带和正常原生带的样品,分析其铀含量比值,间接反映氧化作用使铀从围岩中带出的能力;铀是否成矿主要取决于层间氧化带前锋线还原障的还原能力。参照岩石原生地球化学类型划分原则,岩石还原能力可划分为:强还原能力C有机>0.3%;中等还原能力C有机=0.05%~0.3%;弱还原能力C有机<0.05%三个等级。以反映岩石还原能力的有机质含量为横坐标,以0.05%、0.3%分别作为划分弱中、中强还原能力的分界线;以反映氧化作用效果的U氧化/U原生为纵坐标,以0.5、1分别作为氧化作用效果好与较好、较好与差的分界点;划分层间氧化带边界类型为9类;根据不同层间氧化带前锋线边界类型的成矿潜力差异,可作为对目标区进行层间氧化带型铀成矿潜力评价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