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明清两朝,由于漕运成为关系国家命脉的大事,运河两岸的庙宇建造往往都带有国家与地方共同作用的色彩。除了民间团体不断依托漕工与商贾建构新的神灵之外,皇权对水利的关注也使得他们参与到地方祭祀空间的改造中来。而民间社会也会根据他们的需求对皇权的介入加以利用,体现了当地独有的生态、水利、皇权、官僚体系与民间社会的多元互动关系。运河沿线庙宇皇家化与地方化的过程在苏北皂河镇安澜龙王庙身上有很好的体现,据此可以进一步解读出皇权将地方神庙皇家化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以及民间将皇家庙宇加以地方化的策略与文化逻辑,这两者背后都与治水的实践和对治水的想象存在内在关联。
简介: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简称"非遗馆")的建设需求高涨,各类型的非遗展馆孕育而生,然而质量却参差不齐。非遗馆的建设规划、设计思路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其展示内涵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精神层面、实践过程的"活态性"及与外部环境"文化脉络"之间的关系。以上这些特点要求非遗馆的建设思路必须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其中包括:非遗馆应如何有效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如何体现非遗的实践过程和无形的精神内涵?如何设计具有较高知识性和娱乐性的展示手段?如何推动非遗保护工作?上述这些问题都是非遗馆建设所需要探讨解决的难题。南京博物院非遗馆近年来的筹建与运营经验可作为实际案例进行探讨研究,为国内同类博物馆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简介:<正>《民俗研究》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告别了自己的童年,成了一名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了。我在此表示衷心的祝贺!在此十年间,我曾三次赴山东:第一次1985年,我去考察环渤海的史前文化,认识到当地史前文化独树一帜,颇有特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第二次是1989年调查山东的旅游文化资源,重点看了年画、风筝和葫芦文化,大开眼界,感到齐鲁为礼仪之邦,不愧为孔子的故乡,当地人杰地灵,文化水平高,每抵一乡一镇,都会遇到一些通古明今的秀才;第三次是1992年,参加一个史前文化村的筹建座谈会,参观了泰山上的民间信仰,进一步感到山东人民热爱自己的乡土,着力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炽热的感情和巨大的魄力。不难看出,我国民俗学的唯一刊物《民俗研究》在齐鲁大地出现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