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初,北京传统的居住文化、模式和建筑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民居建筑在加入了一些西洋的装饰成分的同时,也在建筑技术方面和居住模式或多或少的融入了西方的建筑思想和特色,开始逐步接受西方以开放的单体、向高空发展的建筑空间格局,使居住建筑中居住空间布置与室内空间分割有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对清末民初时期西方建筑对北京地区近代民居建筑、居住模式、空间格局和装饰风格的影响进行探讨,并以三个实例进一步说明该时期西方建筑对民居建筑及居住模式的影响。

  • 标签: 功能 空间 民居建筑 居住模式
  • 简介:2012年3月17日,由张广智先生主编的六卷本《西方史学通史》(以下简称《通史》)新书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4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在首发式上,《通史》出版方复旦大学出版社、《通史》主编张广智教授以及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瞿林东、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相继致词,共话六卷本《通史》出版的学术价值和学科意义。

  • 标签: 《通史》 学术研讨会 西方史学 研讨会综述 复旦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
  • 简介:<正>我谈谈史学史在历史科学发展上的作用和它的研究对象问题。19世纪,西方学术界曾把历史看作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学问,认为各民族集体、各国家都须了解自己的历史,历史学受到极大的重视。但到二十世纪,特别是其后半叶,历史学开始被看作是一门过时的学问,似乎人们更需要了解的是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过去。于是历史学本身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出现了危机,好像现代人没有必要去研究历史了。对此种势

  • 标签: 历史学家 各民族 西方史学史 历史家 发展史 历史事实
  • 简介: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教授马丽蓉的新著《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以全新的视角分析了中东地区和国家涉及伊斯兰教的诸多问题,介绍了西方传媒的各种立场,对其进行了辨析,资料翔实,论证客观。这是一本难得的深入论述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的好书。书中处处显示了学术的尊严、学者的良知以及作者公正的学术品质。全书卷首为前言,正文12章,第一章西方传媒与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东西方传媒发展现状,美国、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对外宣传,西方传媒臆造阿拉伯-伊斯兰形象的历史;第二章美国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媒体对阵概述,美国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舆论战之策略及其表现,修复“美国形象”以缓和仇美情绪之要措及其得失,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抵抗美国舆论战之策略及其经验,关阿舆论对阵的制约因素及其后果;第三章最敏感的传播话题——伊斯兰妇女问题文化辨析:《古兰经》中的女性关怀思想,伊斯兰妇女问题误读要点辨析,西方传媒语境中“伊斯兰反妇女”论之成因;第四章最漫长的传播焦点:耶路撒冷问题文化探源,缘起于三大传说的夺圣地与争国土之冲突,缘起于复杂“朝圣情结”的宗教、土地与种族等冲突,缘起于耶城的巴以和平走向的判定与预测;第五章西方传媒的泄愤之作:“9·11”袭击事件,“9·11”事件报道回放,是政治事件,也是传媒杰作,逼迫“9·1l”事件真相,求索真相,质疑“反恐”,强势媒体搅动“9·11”后的国际政坛,事件效应,显而易见;第六章西方传媒的反思之作:伦敦连环大爆炸,伦敦大爆炸与“伦敦斯坦现象”,伦敦大爆炸与欧洲穆斯林移民问题,伦敦大爆炸与文明对话问题;第七章西方传媒的就景之作:“阿拉伯民主之春”,西�

  • 标签: 阿拉伯国家 西方传媒 伊斯兰教 传媒语境 话语霸权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约每隔30年左右,西方史学理论都会发生一次研究范式的转换。以1942年亨普尔的《普遍规律在历史学中的作用》②的发表为标志,史学理论进入分析的阶段。以1973年海登·怀特的《元历史学》~3的问世为起始,史学理论出现了"语言学转向",进入到了后现代主义或叙事主义阶段。进入21世纪,经过十几年的争论和探讨,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日渐成型,这便是后-后现代史学理论。

  • 标签: 史学理论 “语言学转向” 西方史学 后现代 理论史 历史哲学
  • 简介:中国城市雕塑在改革开放以后获得空前发展,鉴于直辖市的建设情况更具代表性,本文对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大直辖市做个案分析,进而梳理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脉络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面貌。

  • 标签: 改革开放 城市雕塑 直辖市
  • 简介:围绕着古代文献的翻译工作,一个学术圈逐渐形成。这个圈子聚集了二十世纪的西方古典学术精英。这些近代古典学术史上的主角通力合作,跨越百年时空,缔造了古典文献编译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洛布古典丛书。这套高水准的古代文献译丛,凭借精良的译者队伍、准确的翻译文稿和强大的编辑阵容,自诞生之日起,便在世界古典学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洛布古典丛书 古典学 翻译
  • 简介:<正>一读了郭圣铭先生编著的《西方史学史概要》以后,感到十分高兴。这部书的出版,不仅为百花盛开的史学园地增添了一朵奇葩,更为西方史学史的研究,作出了具有开拓性的贡献。在我国,西方史学史的研究相当薄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西方文学史、哲学史乃至美学史的研究,在六十年代前后,都曾取得可观的进展,并出版了一些专著或教材。令人遗憾的是,唯独对西方史学史的研

  • 标签: 史学思想 西方史学史 新中国 山林 史学界 史家
  • 简介:<正>香港地区位于我国南部边陲,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面积仅一千平方公里。在古代中国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区。但是,当西方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的狂风巨浪席卷而来之时,香港成为中国最早受到冲击的地区之一,其重要性陡然提高。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与香港有关。本文征引香港历史上的一些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分析西方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反映笔者对近代中国与世界相互关系的初步思考与探索。

  • 标签: 香港史 英国 近代中国社会 中国近代史 香港岛 广州
  • 简介: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税仅、税制结构等方面分析清代中国与西方税法异同的表象;第二部分分析清代中西税收法律制度变迁的动力和原因;第三部分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审视学术界对清代税收法律制度的认知误区以及中西方税法的意蕴。

  • 标签: 清代 中国 西方国家 税法 文化选择 税权
  • 简介:地方志或方志可以分解成"方"+"志"。由于历史上社会文化制度的不同,中国和西方社会治理结构的"方"有着不同的含义,在中国,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区性的"方",在西方则表现为封建庄园采邑和教区性的"方"。地理大发现后,伴随着殖民主义所产生的西方人类学民族志将视线转向异国异族的"他乡""他方",由此产生了各自相对应的实证记录文献。文章考察了中西方语境中"志"与"方志"的语言转换和文化理解,比较了中国方志与西方地方史(志)、西方人类学民族志背后的文化生成机制及其特征特点,针对中国"一带一路"全球化战略,提出建立中国版人类学民族志,并提出适应走出去战略的中国方志发展转型,将相对于以中国为天下的"地方"志改造为相对于以世界为天下的"方"志,方志既要吸纳人类学"走出去"的外向思维,也要吸纳人类学"走下去"的田野思维,以此改造传统封闭的地方志,增强方志的活力及其文化学术价值。

  • 标签: 地方志 文化比较 语言翻译 人类学民族志 全球化
  • 简介:丝绸之路上纺织业术语的东西方借用[法」J·哈米尔顿著牛汝极,王红梅译按语本文是世界著名突厥学家、汉学家哈米尔顿(JamesHamilton)博士提交给于1994年9月30日至10月2日在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召开的“丝绸之路的语言与文化”国际专题讨论会...

  • 标签: 丝绸之路 突厥语 纺织业 汉语复合词 东西方 纺织术语
  • 简介:公元前403年雅典大赦是古代希腊政治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文中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西方古典学者对雅典大赦历史的研究状况与路径,指出19世纪以来,米特福德、格罗特、莫塞、阿特金森等西方古典学者从雅典人的品格以及当时雅典社会的内外形势探讨了雅典大赦及其获得成功的原因。随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史学的文化转向,洛侯等人尝试从人类学的路径解释雅典大赦与历史记忆的关系。近年来卡拉万对雅典大赦的思考打破了传统解释模式的束缚,从法律语境的视角考察与分析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乔伊斯对卡拉万观点的批判则从语言的角度维护了从政治宽恕的层面解释雅典大赦的传统。研究雅典大赦与政治和解具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雅典民主政制的发展进程与政治宽恕的传统。

  • 标签: 雅典 大赦 记忆 宽恕
  • 简介:谢阁兰的诗作虽以中国文化为创作源泉和意义背景,但并不属于通常所说的“异国情调文学”。在《论异我性》##一书中,谢阁兰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异国情调”这一用滥了的名词作了全新的解释:在他那里,这一概念是指被认识的主体或客体与认识的主体之间的相异性,这包括“自我”与外界的相异性、“自我”与“自我”的相异性以及“绝对的存在”与有形的存在之间的相异性。诗人向往“他方”,不是为了猎奇述异,而是出于他对“原生”(I’Etre)之谜的无穷尽的探索。这种以认识“形而上”为目的的诗歌显然不能以东方情调为满足,它试图抵达的“异邦”实际上是超验的彼岸,它不仅不以基督教的“上帝”为归宿,而且恰恰是反对用基督教的思想来解释世界。本文着重分析诗人在作品中为表达他的哲学思考、暗示“绝对存在”而常用的几个意象和概念,如:中国思想所说的“天”(或叫“上天”、“上帝”)、中国古代铜钱中的方孔(“虚”)、“西藏”、“她”、“我”等。通观诗作可以看出,无论诗人借用什么象征,都只能是一个不知其所代的代名词,一个只有喻体不知其本体的隐喻。诗人所寻求的“绝对”永远是个无法接近的“未知”。

  • 标签: 相异性 探索 异国情调 基督教 东西方 概念
  • 简介: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学界关于加洛林时代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热点,即围绕着多达所撰著的《人生指南》一书所展开的持续探讨。该文献对于中世纪史、中世纪文献学以及西方女性史研究具有相当大的史料价值。本文梳理了西方学界对此文献的发现、整理和研究的历程,并从史料学角度就其对中国学界关于加洛林时代历史研究的一些启发加以阐述。

  • 标签: 多达 加洛林时代 《人生指南》
  • 简介:本文概括归纳了20世纪下半期美国内亚史学者傅礼初(1934--1984)的研究贡献和治学学风,指出其在战后西方内亚史研究中所占据的独特位置和产生的后续影响,以凸现出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欧美相关学术领域中所发生的显著学风变异,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观察国外内亚史研究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所经历的学术转型的轨迹。

  • 标签: 西方 20世纪 学术领域 学术转型 50年代 学风
  • 简介:自科学革命以来,科学在现代文明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科学与历史社会语境的对话所形成的'科学文化',也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对象。本文通过对威尔斯思想和活动的研究探讨了'科学文化'在1870年到1950年的欧洲是如何形成的。

  • 标签: 威尔斯 西方科学 现代文明 历史社会 莫洛克 社会达尔文主义
  • 简介:2016年3门17日下午,参加首届全国方志馆业务培训班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方志工作机构分管方志馆!:作的领导和方志馆负责人、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方志馆负责人、特色方志馆负责人代表共100人参观广西方志馆。

  • 标签: 业务培训班 方志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广西 学员 副省级城市
  • 简介:西方古代中世纪历史理论与史学史,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了该中心三位教授的文章,对古希腊史学的普世观念、早期罗马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中世纪历史分期理论的特点等问题作了讨论。易宁教授的文章指出,公元前四至二世纪古希腊哲学斯多葛学派与史学家埃浮

  • 标签: 历史理论 希腊史学 中世纪 古代 西方 史学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