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青海至北京“五千零七十里,东及北界甘肃,西界西藏,南界四川,袤延二千余里。”明末清初,黄教经青藏高原北部传入青海,而播于蒙古新疆,及塞北草原至云贵高原边缘,故青海遂成黄教传通,回馈宗教必经地域,且自顾实汗护教成功,青海成为顾实汗护教的屏辅,战略价值遂显现;就中国边政而言,青海处于河西走廊之南,青海治乱,影响清朝通往西藏、新疆之遥控力,故青海有其特殊战略地理价值。清廷不是不知,然受限于时代态势,无法加强对青海的控制,只能采取相互依赖之关系。虽历皇太极、福临、玄烨祖孙三代,几经转折,也无法突破相互依赖之关系,迨罗卜藏丹津事件爆发,清廷始能因应时势有所突破,使青海完全纳入清廷直接管辖中。本文拟据清代档案、文献、及前人研究之成果,对青海归附清朝的历史渊源,及其历朝周折之形势,与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及清廷接纳年羹尧等对付之策而平定此件,并作跟进颁布善后事宜、禁约事宜,使青海主权自后全操清廷之经过试作粗浅分析说明,以总结青海归附清朝历史之概。谬误之处,尚祈前辈时彦多予指正。
简介:过去,安徽省蒙城县衙后院,有一座面南的厅堂,进门处有一块横匾,上书“清燕堂”。这厅堂便是宋仁宗景元年任蒙城知县的著名文学家苏舜钦的寓所兼书房,那“清燕堂”三个潇洒挺秀的大字便是他亲笔所写。诗作与梅尧臣齐名,甚为欧阳修所重的苏舜钦学士,给自己寓所的这个命名,从字面上看是幽雅之号,是公余宾客燕谈的清静地方。其实不尽然,它蕴含着很深的意思。这从他写的诗文所表明的忧国忧民、嫉恶如仇、远大的抱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中可以找到。苏舜钦的诗中,“清”、“燕”二字比比皆是,如“薄俗盈虚逐势利,清风绵邈日已凋”(《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清泉绝无一尘染,长松自是拔俗姿”(《无锡惠山寺》);“气象清雄天与都,世间不合有埃尘”(《吴江亭》);“得泥初燕喜,避弋去鸿轻”(《春日晚晴》);“不愤东流促行棹,羡他双燕逆风飞”(《送人还吴江道中作》)。甚至在一首诗中,巧妙地两三次使用“清”、“燕”二字。意思很明白,他喜爱洁净的清风、清泉,要做一个一尘不染的正直的清官;他喜欢燕子,因为燕子长年累月捕捉害虫,给人民的利益何其多也!“春燕田里飞,麦稻堆成堆”嘛!他还赞赏燕子逆风而飞的...
简介:传统中国政治哲学甚重天人感应,将日月交食等自然天象的变化,视为与现实人事相互关联的休咎征兆。由此衍生出一套复杂的交食应对礼仪,历代相沿不辍。光绪庚子,八国联军入京,钦天监衙署几近全部损毁,法、德两国劫走并瓜分北京观象台仪器。次年辛丑,日有食。清廷除了因循旧礼,救护日食;更要依照国际惯例,与列强谈判斡旋;而内政纷乱如麻,民变四起;又值柱国重臣李鸿章病逝,可谓祸不单行。清廷深深陷入"救日"与救国的双重危机之中。本文详考此次日食始末,涉及官方与民间、中国与西方的预测、应对、记录及诠释。并借以指出,传统中国看似荒诞的交食救护典礼背后,其实蕴含着沟通"天人之际"的严肃意涵和现实意义。交食救护的有序展开,有助于建立政权合法性、维护绝对君权和明君形象,甚至有助于在历法和礼仪层面,展现朝贡体制中"天朝"宗主国受命测天、代天宣命的权威和尊严。因此,即便晚清民间已晓悉交食成因,对官府救护日月极尽嘲讽揶揄,交食救护制度与礼仪仍能维系不辍。